239 条搜索结果

正等

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七佛经曰:「毘婆尸佛应正等。」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梵语叁菩提Sambodhi,此译正。如来之实智,名為正。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智也。故成佛曰成正。法华玄赞二曰:「叁云正,菩提云。」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见[僧录司]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一、本,眾生之心体,本来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等於虚空界,无处不徧,即是如来之平等法身也。此名本。二、始,眾生本之心源由无明之熏动而為,在於多劫迷者,本熏於内,修治资於外,渐渐悟,名為始,始之究竟,即成佛也。起信论曰:「所言义者,谓心体离念...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母是文殊之异名,大者尊称也。见[母]条。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不取正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而一一之愿以此愿若不成就我不取正(即不成佛)之誓言而结之。其第一愿曰:「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乃至第四十八愿之结句皆然也。依此而谓之不取正之誓愿。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经五性差别

经中依一切眾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叁、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证大圆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佛说开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复次,须菩提!若人于色中所有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色中色而无所得;若于色中色无所得时,即于色中色见无所得;若于色中色见无所得,即于色中众生无所得;若于色中众生无所得,即于色中一切无所得;若于色中一切无所得时,即一切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

《佛说开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诏译 / 3544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2日

观叁种发相

初心在缘曰,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观攀缘念念不住,叁毒之中,或缘贪,或缘嗔,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观烦恼念念不...

《三藏法数》 / 218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佛说开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并菩萨摩诃萨众俱。是时,佛告尊者须菩提言:“须菩提!色,无性、假性、实性;受、想、行、识,无性、假性、实性。须菩提!如是,乃至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

《佛说开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诏译 / 257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2日

佛之异称。等者平等,悟,诸佛悟,平等一如,故名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為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為等。 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叁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

《佛学大辞典》 / 320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金仙

宋徽宗詔改之佛号也。宋史徽宗纪曰:「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号大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又作世雄,梵雄等。皆佛之尊称。雄者,於道有大威猛力也。祖英集曰:「必须雄让雄。」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成自然

眾生观内心之实相知本不生之理,则自然得悟也。大日经疏一曰:「於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如虚空,成自然,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復名顿悟法门也。」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究竟

起信论四之一。谓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即成佛之位也。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叁藏法数九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於本故名究竟。」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