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条搜索结果

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 一、眼,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眼依根而生,眼根因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 二、耳,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耳依根而生,耳根因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 叁、鼻,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鼻依根而生,鼻根因...

《三藏法数》 / 863字 / 30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末那

论所说八中第七,以由第八為所依,以第八之见分為所缘而生之也。末那译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常缘第八之见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名為意,有何分别?彼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故曰意。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故...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2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有九种之意:(一)一眼,二耳,叁鼻,四舌,五身,六意,七阿阤那,八阿赖耶,九阿摩罗。盖经中虽无列九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叁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海澄,九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如水中诸波。...

《佛学大辞典》 / 1351字 / 20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小乘之成实宗及经部,謖眾生唯有一,一依於六根而缘六境,而说明之以经中所说六窗一猿之喻。是亦有一理。密教亦立一。中臺大日尊之法界体性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9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从眼至意为六。前已具言。第七阿陀那。第八阿黎耶。第九阿磨罗。通前是为九。何名为阿陀那者。此西域语。以义言之。我见之。凡夫我见依此起。障无我智令不得生。圣人修灭心定者。乃能除此惑也。除有我之惑。得无我之智。阿黎耶者。亦西域音也。以义言之。其能有二。一...

《法门名义集》 / 209字 / 19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之海也,称真如為如来藏,真如随缘而起诸法,如海之波涛,故曰海。楞伽经一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浪,腾跃而转生。」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1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一百一十知

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也(德生与有德遇於同处)。然结為一百一十知者,在五十五知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叁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10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有二本:一為成唯论,梵名Vijñānamātrasiddhi-śāstra之异名。一為唯二十论之略名。唯二十论,有叁译:一后魏瞿曇般若流支(又作菩提流支)译,一卷,单题曰唯论,或题曰楞伽经唯论。二陈真諦译,一卷,题曰大乘唯论。叁唐玄奘译,一卷,题曰唯二十论。诸家之註释如...

《佛学大辞典》 / 546字 / 9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外道

外道名。谓人身中有一心魂,常由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而攀缘外境,恰如六窗之室内畜猿猴者。行事钞下曰:「一外道如一室六扃,獼猴徧歷,根亦如是,一外道通游。」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9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菴摩罗

又作阿摩罗,阿末罗。译曰清净,无垢,真如等。九中之第九。金刚叁昧经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入菴摩罗。」辅行叁之一曰:「菴摩罗九,名清净。」宗镜录五十六曰:「阿摩罗,翻无垢,体非一异,名真如。」旧译家以為阿赖耶之外别有此,而建立...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9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密教依释摩訶衍论而立者,前之八与唯所立不异,第九之一切一心,又曰多一。是真如随缘而為有情非情,此一一有情非情各有一心,故曰一切或曰多,為同一真性,故曰一心。配於台宗之四教,则当於别教。第十之一一心,又曰一切一心。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為一心,...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8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俗詮

十卷,明释明昱应王肯堂之请,因将成唯论随讲随录而集成之。顾起元曾為之序云:师以宇泰先生(即王肯堂)之请,詮释此论。批却导窾。曲畅旁通。开卷粲然,了无疑滞。云云。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8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阿摩罗

阿摩罗者,梵名Amala,或作阿末罗菴摩罗。译言无垢。阿摩罗者,即清净无垢之也。九中之第九。见[菴摩罗]条。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7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也。谓依五根能见五尘,而为五,于五尘境,而起分别,为第六。 一、眼,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眼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 二、耳,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耳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 叁、鼻,谓鼻...

《三藏法数》 / 231字 / 7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梵语倒置之為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外无法,谓之唯。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然则唯者為叁或八之复名数,非唯一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