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叁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0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迦提或鸳鸯之雌雄二鸟,常同游而不相离,以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也。南本涅槃经鸟喻品曰:「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捨离。是苦无常无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离。」章安会疏八曰:「云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槃亦尔。...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即空宗与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叁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二门,即遮詮与表詮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叁论之一宗...
《佛学大辞典》 / 952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窶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
《佛学大辞典》 / 1148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
《佛学大辞典》 / 67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恶魔者佛之怨敌,故云魔怨。维摩经佛国品曰:「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新译仁王经上曰:「摧伏魔怨,双照二諦。」止观辅行二曰:「魔為佛怨,故云魔怨。」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一、俗諦,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事相,於俗為实,故云諦。二、真諦,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理性,於圣為实,故云諦。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
《佛学大辞典》 / 540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