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提身,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如来于菩提树下,降伏外魔,朗然大悟,成等正觉,是名菩提身。 二、愿身,谓如来本愿,遍周法界,誓度一切众生,故从兜率降生人间,说法利生,酬宿因愿,是名愿身。(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叁、化身,谓如来随类化现,普应群机,若月临众水...
《三藏法数》 / 370字 / 1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八万四千法门者,昔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分舍利,凡叁百五十度无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无极;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无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无极;...
《三藏法数》 / 1442字 / 1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一、梵天,印相為右手作拳安於右腰,左手五指相着,竪之而屈。其高过肩即作莲华之想。真言曰:南莫叁满多没驮喃,没罗贺摩寧,娑嚩訶(第一句归命诸佛,其义如例,又结句之娑嚩訶亦如例,下皆同,故略之。又其真言各举其名,故以其首字為其种字,以下例亦然)。 二、地天,印相為...
《佛学大辞典》 / 1059字 / 1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谓有恩人来涂香於我一手,有怨人来割取我一手,以譬恩怨之二缘。涅槃经叁曰:「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復有一人持栴檀涂佛。佛於此二,若生等心云何?」止观十曰:「虽起慈悲,爱见悲耳。虽安涂割,乃生灭强忍。」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1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一、财供养,谓以世间财宝及以种种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诸佛、菩萨,是名财供养。(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法供养,谓依佛所说教法,修于众行,乃至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即是以法供养诸佛、菩萨,是名法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 叁、观行供养,谓...
《三藏法数》 / 197字 / 1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不发不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此十四印者,立印轨,底哩经所说也。 一、根本印,独股印也。立印轨云:次结无动尊根本秘密印,二羽内相叉,轮轮各如环(名之曰内缚,以状佛心),二空(二大指)水(无名指)住侧,火峰(中指)住空面,是以二空指押二火二水也。二风(左右头指)和合竪,印母之内缚者,佛心也。...
《佛学大辞典》 / 840字 / 1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一者愿乐位。二者见位。叁者修位。四者究竟位。愿乐位。地前叁十心菩萨总名愿乐位。但以此智知法身。未以证智见真如。以求欲见故名愿乐。十信菩萨犹受叁界分段生死。分觉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断四住地烦恼。尽分段生死果报。云方入十解之位。十解菩萨生空观成就。对治外道着我...
《法门名义集》 / 267字 / 1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一者世谛。亦名俗谛。二者第一义谛。亦名真谛。谓缘法不目名用万差别言显相。皆是世谛。谛者实也。于凡是实。于圣非实。故名世谛。第一义谛真妄平等垢净不二。凡是无实无相无诠。皆是第一义谛所摄。出世圣人乃证斯理。最实无比。故言。第一义谛。诸佛说法是依二谛。共表一法。不相...
《法门名义集》 / 172字 / 10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叁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0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為天臺圆教所断之无明也。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註下。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0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天台大师依义读文,凡有叁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之义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名字施设,各各不同,即假之义也。叁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
《三藏法数》 / 558字 / 10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先由大日如来之心中流出嬉戏菩萨供养东方阿閦如来,嬉戏者,眾生初得生佛不二之菩提,照了自身即佛,大欢喜之标帜,是金刚部阿閦如来之叁摩地也。故今与以相应之嬉戏适悦形菩萨供养之。次由中心流出鬘菩萨供养南方宝生如来,华鬘者,理智具足,万德开发之标帜,是宝部宝生佛之叁摩...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10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叁乘诸人舍本别习。回心向大起十心。一信心。信佛庆住大乘。归宗不二决定无疑。二念心。于六念处忆念不忘。叁精进心。如念而行勤修正观。四慧心。还观人法二种无我。五无定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不退心。正观两融心不退后。七回向心。善会平等回向于舍。...
《法门名义集》 / 151字 / 9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一、怪鬼,谓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 二、魃鬼,谓此鬼宿因多淫,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也。(魃即旱魃。) 叁、魅鬼,谓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
《三藏法数》 / 438字 / 9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9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海印是喻。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从喻立称,故名海印叁昧。谓大海澄渟,湛然不动,万象皆现,如印印物。如来智海,清净湛然,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悉在如来叁昧智中,犹海现像也。 一、无心能现,谓如来叁昧法性平等,离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显现一切诸相,是名无心能现。 二、...
《三藏法数》 / 440字 / 9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阿弥陀佛往昔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无量寿经上曰:「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歷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為眾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
《佛学大辞典》 / 354字 / 9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也。不死者,甘露之译也。大疏五曰:「明日当貽内不死甘露,皆令充足也。」演奥钞十一曰:「不死甘露者,口传云:不死者字,示两部密言不二义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9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六观音之一。具十一个顏面之观音也。依叁部经轨,其影像有叁种,一耶舍崛多译之十一面经曰:「善男子善女人!须用白栴檀作观世音像,身长一尺叁寸,作十一面,当前叁面作菩萨面,左厢叁面作瞋面,右厢叁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着光,其十...
《佛学大辞典》 / 608字 / 9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于此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诸有众生,闻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无不获得陀罗尼门、三法、四果、菩提之心。当知此经,文理真正,...
《无量义经》 / 萧齐天竺三藏昙摩伽陀耶舍译 / 3576字 / 9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2日六道之中属於天道,故曰天。在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方之四个楼阁,其一即此天也。密教色心不二,故於显教以為无色之所,亦画色法之楼阁,以显其意。凡二层,下层有化佛。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9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无念无想之真人也。四十二章经曰:「供养叁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圣财集下曰:「叁世佛者始觉之佛,如叁千佛。以凡圣别执偏住於有相之心而供养,故限於佛而不通於凡,限於应身而不通於法身,未达不二之理也。凡夫亦本来之佛,与[佛]同体,不知此理者愚也。无心道人者,无...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9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又曰乾峰一路:「僧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麼处?峰拈起柱杖划一划云在这里。」见会元十叁无门关,从容录六十一则。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8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