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条搜索结果

九条锡杖

四个法要之第四谓之锡杖,讽咏锡杖之颂文而振锡也。其颂文之作者不详。初四依华严经十四:「手执锡杖,当愿眾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之经文,其他偈為古德所作。有九节,每一节终,輒振锡,故曰九条锡杖。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7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楞严咒

又曰佛顶咒。楞严经所说之神咒也。有四百二十七,此中最末之八為心咒。楞严经长水疏曰:「此咒四百二十七,前诸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眾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难,至四百十九云哆姪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7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世无比力真言

如来於十方叁世,积集无量福德,一切事业不可破坏之无比力所生之真言也。大日经二曰:「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聚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叁世无比力真言。」同疏九曰:「常编十方叁世,以无量门植种种德本,无穷已时,住不可害行,即是於一切事业中皆悉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7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俱舍

Kośa,又作捨。译曰藏,鞘,茧。包含摄持之义。玄应音义十七曰:「俱舍,此译云藏,则库藏之总名也。而体是蚕茧,借以喻之也。」同二十四曰:「俱舍,此翻云藏,则仓库茧鞘之总名也。含藏义,一切以名焉。」大日经疏十四曰:「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俱舍,是鞘义也。犹如世间之刀在...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7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十四书

印度所行之一切外典也。佛本行集经十一曰:「一、梵天所说书,Brāhmī(今波罗门书正十四音是)。二、佉卢虱吒书,Kharoṣṭī(隋言驴唇)。叁、富沙迦罗仙人说书,Puṣkarasārī(隋言莲华)。四、阿迦罗书,Aṅgali i(隋言节分)。五、懵伽罗书,Vaṅgali i(隋言吉祥)。六、耶懵尼...

《佛学大辞典》 / 1921字 / 6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一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

《三藏法数》 / 452字 / 6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种法师

法者轨则也,师者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弘之在人。是故五种弘经之人,皆得称为法师也。 一、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法师。 二、读经,对文曰读,谓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读,是为读经法师。 叁、诵经,背...

《三藏法数》 / 195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字章陀罗尼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所说。叁陀罗尼之一。六字者,念观音而诵此陀罗尼,则一脱六道之苦果,二得六妙门,叁证六根之相应,故曰六。非取於字之数,依此中第一之义,立大悲观世音等之六观音,与六道配对。是天台之义立也。经曰:「应当净心係念一处,称观世音菩萨归依叁...

《佛学大辞典》 / 550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白伞盖神咒

又曰佛顶咒。白伞盖者,佛顶尊之名也。白伞盖佛顶尊所说之陀罗尼,名為白伞盖神咒。首楞严经所说总有四百二十七。其中最后之八,称為心咒,特念诵之。梵名萨怛多般怛罗。译為白伞盖,与妄染不相应為白,徧覆一切為盖,即如来藏心也。楞严经七曰:「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訶萨怛多...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品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

《三藏法数》 / 396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叁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為叁种:一五根,二五境,叁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叁、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6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俱卢舍

Krośa,又作拘卢舍,拘娄舍,拘娄奢,卢舍,拘楼赊。里程名。牛声或鼓声得闻之最大距离。五百弓或五里。玄应音义十八曰:「拘娄,或作卢,今或云拘楼赊,此云五百弓。应言俱嚧舍,谓大牛鸣音声闻五里,八俱嚧舍為一踰缮那,即四十里。」俱舍光记十二曰:「一弓有六尺四寸,五...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6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表詮一个之义理者為一。唯识论二曰:「名詮自性,詮差别,文即是字。」俱舍论五曰:「者谓章,詮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秘藏宝钥中曰:「一妙法,亿劫难遇。」碧严录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千圣不传。」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安陀会

又作安怛婆沙,安多婆裟,安多跋萨,安陀跋萨,安陀罗跋萨,安怛婆参,或作安多会。内住之义。译言中宿衣,内衣,里衣,或中着衣。叁衣之一。即五条而近身衬体着者。又曰下衣。唐则天尝缩小之,以与禪僧,遂至被着於法衣之上。今禪宗等所用之络子是也。其构造法,以一长一短為法,...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答

一、言答,谓华严经第一会至第八会,各有请问,皆以言说而答,是名言答。 二、示相答,谓华严经第九会入法界品,初起六十问,如来自入师子频申叁昧,现相而答。盖佛心自在,不待兴言,佛力殊胜,现相能答,是名示相答。(频申,奋迅貌。)

《三藏法数》 / 104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文罗

见[拘物头]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波卑缘

旧云波旬。慧琳音义十二曰:「波卑缘,悦绢反,梵语天魔名,相传误云波旬。梵语元无波旬,古译书波[-口+目]。音悬。略也。后人误书[-口+目]為旬字。」见波旬条。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众

一、发起众,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 二、当机众,当机众者,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植者,种也。德本者,众善之根本也。) 叁、影响众,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

《三藏法数》 / 270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曾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

《三藏法数》 / 262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净居天真言

(归命语上略)摩拏囉摩达摩叁婆嚩费婆嚩迦他那。叁。叁。莎訶。第一摩拏囉摩為意悦之义,受种种乐,故意悦也。第二达摩叁婆嚩為法生之义,此為佛所化生,不关於世天之垢,自法而生也。第叁,费婆嚩為随有之义,第四迦他那為说之义,通上曰随有所说,随彼法而生,以之解...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一切智

者住处之义。一切智者,佛之住处也。大日经六曰:「於彼恆勤修求一切智。」义释十四曰:「是住处义,一切智之住处,即是佛住也。」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一法

谓一法也。為章之义。即谓绝待无為清净之法身也。天亲之净土论,分极乐国土之庄严功德為十七,如来之庄严功德為八,菩萨之庄严功德為四,总為叁种功德二十九。此二十九之庄严,略说之,则说入一法,且自解之曰:一法者,清净也。清净者,真实智慧无為法身也...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木

一、大树,大树喻别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普度一切众生。如彼大树,蒙一雨所润,而得增长,敷荣郁茂,则能普覆一切,是名大树。 二、小树,小树喻通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亦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而不及别教菩萨根器之大...

《三藏法数》 / 128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教外别传

禪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直传佛祖之心印也。是即教内之真传。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无门关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又(书名)十六卷。明黎眉等编。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阿毘罗吽欠娑婆訶

陀罗尼之末,多有娑婆訶一语。秘藏记上曰:「娑婆訶:究竟义,惊觉义,成就义,散去义也。」此為呼胎藏界大日如来功力之咒文。见[娑婆訶]条。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食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 95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