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条搜索结果

禪定

禪為梵语禪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為梵语叁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静念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禪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禪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

《佛学大辞典》 / 726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叁昧

梵音samādhi,旧称叁昧,叁摩提,叁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境唯识

约於所观境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境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境者,皆境唯识。」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机一境

机谓属於内而慟於心者。境谓属於外而显於形者。释尊拈华為境,迦叶会其消息,破顏微笑,為机。又如烟為境,见之早知是有火,為机。碧巖录马大师不安则垂示,有曰:「一机一境,一言一句,且图有个入处。好肉上剜疮,成窝成窟,大用现前,不存规则。」此即机境也。涉於言句者,欲暂...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圆觉叁观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叁...

《三藏法数》 / 34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境四心

譬如一水,本无有异,盖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相分别之异也。 一、天见是宝严地,谓诸天福德胜故,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二、人见是水,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皆是水也。 叁、饿鬼见是脓血,谓由宿世...

《三藏法数》 / 196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四心

慈悲喜捨之四无量心也。见[四无量心]条。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真言十心

一、种子心,从久远世间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推求种种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是善法也。然犹未是佛法中之八关戒。彼以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使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生少分不意之心,欢喜而得安稳,亦数数修有此利益。此是最初微识善...

《佛学大辞典》 / 978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禪那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禪定]同。心定一境而审為思虑者。是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為寄於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禪那之体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根

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叁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叁宝四諦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叁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坚实心

梵语汗栗驮Hṛdaya,译曰坚实心。真如之实体也。即起信论之一心。叁藏法数十八曰:「坚实心者,坚固真实,乃眾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即第一义心也。」四心之一。见[紇哩陀耶]条。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六体

一身分為六分也:一脐已下,二脐已上,叁心已下,四心已上,五咽已上,六顶也。见演密钞四。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专念

专注念於一境也。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治五种染

一、持戒治破戒染,谓修菩萨行者,能持诸戒律,以净身心,制伏过非,则离一切破戒之污染也。 二、入禅治贪欲染,谓修菩萨行者,修习禅定,安心理境,寂静无为,则离一切贪欲之污染也。 叁、神通治邪归依染,妙用不测谓之神,自在无碍谓之通。若诸众生归依邪师邪行者,菩萨能以...

《三藏法数》 / 306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叁种相应

依瑜伽论之意则以叁种之相应,悉摄一切法。一境,二行,叁果,此叁者悉有相应之义而尽诸法。玄应音义二十叁曰:「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故名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故名行相应。果谓叁乘圣果,此果位中...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梵语尾鉢罗枳剌曩Vi rakirna,常作散善,散地,散心等。对定之语。言心散乱不止住於一境也。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六种还源观

还源观说六观: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叁,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眾缘观。五,多身入一境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专想

专观一境而心不散也。观无量寿经曰:「专想不移。」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九住心

行者,修禪定时,使心不散乱而住着於一境,有九种:即安住心、摄住心、解住心、转住心、伏住心、息住心、灭住心、性住心、持住心也。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勘辨

宗门有勘辨之一科。凡於一机一境之处,师家试学者之深浅,学者探师家之邪正者,谓之勘辨。见禪林类集六、勘辨部。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真妄二心

第九之菴摩罗识,為自性清净心,是真心也,第八已下之八识总為无明所起之妄心也。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变,是為真,波浪起灭无常,是為妄。分之则為四心:一唯真心,真生不二之一心也,是唯為诸佛如来之心。二唯妄心,无明所起之八识心也,是唯為外道凡夫之心。叁从...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叁、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於真净也。四、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禪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於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為叁摩地,以之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為定,以之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禪定者,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