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条搜索结果

优毕捨

U ekṣa,又作忧毕叉。译曰捨。平等。持心平等,不偏一方。捨者捨偏心也。涅槃经叁十曰:「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為捨。」慧琳音义二十六曰:「优毕叉,此云捨也。」大乘义章十曰:「止观捨者,经中亦名定慧及捨,此乃修中之差别也。修义不同,...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宗

净影所立之四宗。见[宗]条。又,因明之宗法有四种,谓之四宗:一徧所许宗,如言眼见色,彼此两宗皆共许者。二先承稟宗,如佛弟子向佛弟子立诸法皆空,鵂鶹弟子相对立有实我。叁傍凭义宗,如立声為无常,欲傍凭显无我之义者。四不顾论宗,除前叁宗,随立者所乐,所欲建立,更无所顾...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秘密结集

或谓金胎两部之大经,尽為阿难结集。或谓金刚手菩萨為正,阿难為伴。或谓两部杂部,皆為金刚手菩萨受持结集。后两说据六波罗蜜经所谓金刚手受持陀罗尼门之说也。六波罗蜜经一曰:「慈氏云何名為第叁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等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如是我闻

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傴(有之义)二...

《佛学大辞典》 / 447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也。分八段:一、四波罗夷。二、十叁僧残。叁、二不定。四、叁十捨堕。五、九十单提。六、四提舍尼。七、百眾学。八、六灭。参照[戒]条。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七毘尼

七灭也。南山戒疏一上曰:「以七毘尼,用殄四。」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劬嬪陀

Ka hina,释迦菩萨因位时,有為劬嬪陀大臣等分阎浮提地為七分,使之无事。是菩萨成满般若波罗蜜多之相也。智度论四曰:「问曰:般若波罗蜜,云何满?答曰:菩萨大心思惟分别,如劬嬪陀婆罗门大臣,分阎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尽作七分,般若波罗蜜如是。」观音...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种叁宝

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法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优婆离经

有二部:一摄於中阿含经叁十叁。苦行尼犍弟子,有优婆离居士,云叁业中意业最重,欲难破佛之立义而来,反受佛化,断惑证果。案是别一优婆离也。一摄於中阿含经五十二。就七灭等问答如法不如法者。是持律第一之优婆离也。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天台四释

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叁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為释义之方规。惹眾生之乐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恶...

《佛学大辞典》 / 721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九结

结缚眾生使不出生死之烦恼,有九种也。一爱,二恚,叁慢,四无明,五见,六取,七疑,八嫉,九慳是也。即於六随眠加取嫉慳叁者。六随眠為根本烦恼,繫缚之义强,故特立為结。但五见之中,唯身边邪叁者,立為见结,又四取之中,唯见戒二取,立為取结者,有二义:一、叁见之体十八事...

《佛学大辞典》 / 31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萨婆多部鼻祖迦旃延

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闍於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叁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犍度。」是即发智论也。光记一曰:「至叁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婆藪槃豆传曰...

《佛学大辞典》 / 478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迦利

Kali,又云哥利,歌利,迦梨,羯利,迦蓝浮,迦罗富,迦黎。王名。译曰斗,恶生。西域记叁曰:「瞢揭釐城东四五里,有窣堵波,极多灵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於此為羯利王(唐言斗,旧云哥利,讹也),割截肢体。」玄应音义叁曰:「歌利王,或言迦利王,论中作迦蓝浮王,皆讹...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Ḍa,又书疤。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拏字门一切法怨对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拏字时是出摄伏魔声。」大庄严经曰:「唱拏字时出断一切魔恼乱声。」此由Ḍamara(魔障)之语释之也。 又(术语)Ṇ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一切法论不可得。」文殊问经...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第一

须菩提在弟子中得无叁昧為最第一。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阿修罗居大海边

法华文句五曰:「阿修罗有二种: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大海底。」智度论十曰:「阿修罗,恶心斗,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边住。」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不两舌

十善之一。两舌者,向两边说是非而使相斗也。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共法

又曰共功德。对於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餘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復有无量功德,与餘圣者及异生共,谓无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徧处等。随其所应,谓前叁门唯共餘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五百戒

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说相,唯叁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為五百。束為七聚:一,八波罗夷。二,十七僧残。叁,叁十捨堕。四,百七十八单提。五,八提舍尼。六,百眾学。七,七灭。行事钞中一曰:「律中尼有叁百四十八戒。」比丘尼钞中上曰:「世人妄传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经律...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五五百年

佛灭后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说一坚固,以示法之兴废。一、解脱坚固,谓佛灭后第一之五百年间。以正法盛,得解脱者多故也。二、禪定坚固,谓等二之五百年间。以虽无得解脱者。而禪定者多故也。叁、多闻坚固,谓第叁之五百年。以实行渐衰,唯尚多闻故也。四、塔寺坚固,谓第四之五...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印度佛教

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尼戒

比丘尼应持之戒律。有叁百四十一戒。南山律师更加七灭,而為叁百四十八戒。普通尼戒曰五百戒者,举大数也,实则為叁百四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五篇

一波罗夷罪Pārājika,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而不能再生,不復得為比丘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sesa,僧者,僧伽之略,残為婆尸沙之译,残者,比丘犯此罪,殆濒於死,仅有残餘之命。因此而向於僧眾懺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比丘...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确执异见而论也。玄义二下曰:「各执一文,自起见。」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种甘露

四种之苏陀Śuta味也。法华玄赞六曰:「若天得胜,便入非天(阿修罗)宫中,為夺其女,起此违论。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為求四种苏陀味,故相战。」此苏陀味,即甘露也。註维摩经云:「生曰:天食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為不死食。」甘露通常名Amṛta,译曰不死。是天酒Soma...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六事成就

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也。一供养,欲成就檀波罗蜜者。二学戒,欲成就戒波罗蜜者。叁修悲,欲成就忍波罗蜜者。四勤善,欲成就精进波罗蜜者。五离谊,欲成就禪定波罗蜜者。六乐法,欲成就智慧波罗蜜者。庄严经十二曰:「诸菩萨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者必应...

《佛学大辞典》 / 292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空相

诸法皆空之相状。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是空之相状也。智度论六曰:「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同五十叁曰:「须菩提常行无叁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门。」 又真空之体相,名為空相。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迦陵伽王

译曰憍逸,斗。罗什译之金刚经作「歌利王。」留支译之金刚经作「迦陵伽王。」二十唯识述记下曰:「迦陵伽,此云憍逸,仙人之名,旧云王名。」慧琳音义十曰:「迦陵伽王,古昔王名也。此云斗,即波罗奈国无道王也。」Kaliṅgarāja。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我闻

一切经之初,置我闻二字者,息世之执竞,且证亲闻之无谬。我者阿难自谓也,註维摩经一:「什曰:若不言闻,则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则情有所执。情有所执,乱必兴。若言我闻,则我无法,则无所执。得失是非。归於所闻。我既无执,彼亦无竞。无执无竞。何由生?肇曰:出经者,明...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恚怒

瞋恚忿怒也,於叁毒之中谓之瞋毒。维摩经方便品曰:「以忍调摄诸恚怒。」无量寿经下曰:「或时心,有所恚怒。」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