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条搜索结果

四处十六会

四处者一為王舍城之鷲峰山,二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為他化自在天宫,四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鷺池。十六会者,第一会有四百卷。说於鷲峰山。第二会自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之七十八卷,说於鷲峰山。与第一会大同,罗什译之摩訶般若,无罗叉之放光般若,竺法护译之光讚般若,同為...

《佛学大辞典》 / 859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茅盖头

言有一把茅,作个草菴,盖在头上,以蔽风雨也。传灯录曰:「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闍黎向后有一把茅盖头。」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竹窗随笔曰:「余单丁行脚时,饥渴,冲寒暑,备歷诸苦,今幸得把茅盖头。」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展转因果同时

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眾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於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為缘所扶,於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者展转為因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诸法无我印

见[法印]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闻名得

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十四。使闻弥陀名者皆得无生法忍悟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眾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度

十度一一各有行:一、施度之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也,二、戒度之行,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眾威仪),摄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摄持),饶益有情戒也。、忍度之行,耐怨害忍(无返,报心),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审法性虚幻,超绝生灭)也。四、进度之行,被甲精进,...

《佛学大辞典》 / 340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之一。眾生也。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辱地

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飢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訶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念佛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於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有相念佛,即上之...

《佛学大辞典》 / 542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东山法门

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禪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鉢為记。隐於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為东山法门。」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种

见[轨]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心无所住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於一切事,但知无着。无着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佛种姓

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註:「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肇曰:得无生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二合缘

谓於别相念住位,观身、受、心、法、四法之中,以第四之法与他法合為二法而缘观之也。即合法与身,法与受,法与心而观之。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眾生十相

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十种之眾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如於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如第七情。十四如十入。十五...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身语心轮

世尊之业,犹如车轮之轂辐輞法和合而成一轮。轮有运载摧破之功,故以為喻也。大疏九曰:「世尊以徧满一切佛剎身语心轮,说此昧耶。」演密钞七曰:「身语心轮者(云云)。」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即施於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為断惑之位,属於因,智為证理之位,属於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释迦氏姓

Śākyamuni,又云释迦文,释迦文尼。释迦者姓也,為剎帝利种之一族,本称瞿曇氏,后分族而称释迦氏。总有五名。见[瞿曇]条)。太子瑞应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天竺语,释迦為能,文為儒,义名能儒。」修行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汉言能仁。」然则释迦牟尼翻能寂者為正翻,译能儒...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五种般若

更开五种,该收般若之诸法。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文字般若(如上),四境界般若。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為境界,故名之為境界般若。五眷属般若。煗、顶、忍、世第一法等,诸智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共十地

声闻缘觉菩萨乘所共之十地,谓之共十地。大品般若经所说,天台以之為通教之位次:一乾慧地,乘之人,初居外凡之位时,未得真空之理水,观慧乾涸之位。二性地,乘之人,进内凡之位,於真空法性之理,颇有解悟之心时。八人地,人者忍也,乘之人,欲断界之见惑,於预流向...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见[]条附录十项。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体宗用

此乃台宗五重玄义中之重,是涅槃之德,起信之大,正為法华一部之大宗也。释籤一之本曰:「当知体等章祇是德,乃至祇是一切法。」又曰:「部内不出体宗用。」文句记一之一曰:「法始末亘一部。」同十之二曰:「通指一部体宗用。」又曰:「故知并是此经体宗用也,是...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

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信证,故名為信忍。二法忍,於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為法忍修忍,於十迴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忍可信证,故名為修忍。四正...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苦类

苦类智之略。

《佛学大辞典》 / 7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不堕恶趣

至於位,则不再堕於恶趣也。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智类道

,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可决定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无差

言心与佛及眾生,法无差别也。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以此左右十指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眾是也。」大日经疏十曰:「此印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空解脱门

解脱门之一。观一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来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入涅槃解脱之城,故谓之為解脱之门。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法,能入涅槃解...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韦提希夫人以现见阿弥陀佛。廓然大悟,得无生之。是為悟。又曰喜,亦名信。十信位之也。观经定善义曰:「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亦名喜,亦名悟,亦名信。(中略)是多是十信中,非解行已上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生

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证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实相印

实相是从本以来佛佛传持之印璽,故谓之实相印。一切之小乘经以法印印之,一切之大乘经以此实相印印之。法华经序品曰:「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眾所尊,為说实相印。」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阿那耆富卢

陀罗尼名。译曰法忍。见七佛八大菩萨神咒经八。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宋智吉祥等译。佛為巨力长者说大乘之深法,长者得无生忍,求出家,佛為授记。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以求佛道。」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清凉池

以喻涅槃之无恼热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復热恼。」法华玄义二曰:「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法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眾,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法忍,於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忍為证悟之异名。法為所证之理,心安於法為忍,忍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忍顺忍信忍生忍...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音声。顺,无生,如幻,如焰,如梦,如响,如影,如化,如空,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种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四生

密教通说之十六生成佛,託於仁王经所说之十四,谓為十四生成佛。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

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白一羯磨

又曰白二羯磨。戒律之法,将於寺中行法务,随事而集寺中之僧眾。先示其事,表陈其次第,是曰白,更使量事之可不,方能成立,曰羯磨。羯磨译言作业,言使有作业之功之言辞也。以如是一白辞与一羯磨辞而成事,故曰白一羯磨。又合白与羯,故又曰白二羯磨。白一白二,其意一也。业疏上...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生法二

眾生忍与无生法忍也。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察法忍

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藏法数五。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但持僧伽梨、鬱多罗、安陀会之衣,不更畜餘衣也。资持记下之一曰:「但衣,但犹独也,法服外无别衣故。」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显露秘密二教

天台宗所言。与真言宗之显教密二教不同。彼就教法而料之者,此於说法之仪式上言之也。天台所立化仪四教中有秘密教,对此而他之化仪教,顿渐不定,谓為显露教。如来以不思议力隐密教化其机类,不使自餘之人知之者,為秘密教,公开而使自他一般知之者,為显露教。例如鹿苑时之说法...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嗢屈竹迦

Utkuṭuka,又作嗢俱吒。译曰蹲踞。两足蹈地,竪两膝。凡向人谢罪,向大眾申礼等作之。南海寄归传曰:「嗢屈竹迦,译為蹲踞。双足履地,两膝皆竪,摄歛衣服,勿令垂地,即是持衣说净。常途轨式,或对别人而说罪,或向大眾而申敬,或被责而请忍,或受具而礼僧。,皆同斯也。」慧琳...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妙生起次第

先言迹门十妙之次第。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始於今,故居最初。既迷,故起惑。解理,故起智。智為行之本,因智之目,而起行之足,目足及境之法為乘,乘於此乘,入清凉池,登诸位。位住於何所。则住在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方界之机缘,来则必应...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大乘菩萨十地

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於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起

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梵语曰母陀Mṛta,又曰末刺諵Maraṇa,寿煖识之法捨离名為死。梵语杂名曰:「死,母陀。」俱舍论五曰:「寿煖及与识,法捨身时。所捨身僵仆,如木无思觉。」名义集曰:「末刺諵,此云死。」释氏要览曰:「杂阿含经云:寿煖识法捨离名死。」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诸行无常印

法印之一。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唯识修道五位

观修万法唯识之理,立五位:一、资粮位,於地前住行向之十心,贮佛道资粮之位。二、加行位,於十心之终,将入见道,而為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通达位,於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心),通达於二空无我之理之位,即见道也。四、修习位,自初地...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跡门十妙

(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亲友七法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成。二,难与能与。,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贫穷不轻。见释氏要览下。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得病十缘

佛说医经所说。一久坐,二食不节,多忧愁,四疲极,五婬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忍呼吸也),十制下风(忍放屁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上

堪受真理之智谓之。有无上,寂灭等。无上者嘆称之语。宝积经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稳,成就无上。」 又十之一、信受无常之理而不疑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音响

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也。法忍之一。见[法忍]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眾生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小乘

小乘之法印,对於大乘之一实相印而言。见[法印]条。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寂灭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生身

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為济度眾生而託於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 又二餘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餘俱尽。」见[二餘]条。...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喜悟信

净土真宗所立之法忍也。见[喜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大悟

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者。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灭法智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8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第一第二第法忍

见[得法忍愿]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安受苦

见[二]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諦察法忍

忍之一。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经体

经之体也。谓一经所詮之主质。天台观经疏卷上,谓诸法实相為经之体,餘皆魔事,如诸星环北辰,万流宗於东海也。天台以前之诸师,不别经宗与经体。天台以体為一经之主,谓宗如辅臣。小乘经以法印為体。净土诸师以念佛為体。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咒愿六德

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世尊告诸比丘:咒愿有六德。施主檀越成就法:信根成就,戒德成就,闻成就。施物亦成法: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依咒愿之功德而成就此六德也。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长者子懊恼处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舍卫城长者之子死。父母悲哀不止。佛说此子先没天而生於长者之家,今死而生於龙中,即為金翅鸟所取食。因而处一时啼哭,且说此儿之前因。长者闻之而得法忍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灭类

灭类智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8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耐怨害

忍之一。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照法轮

玄奘所立法轮教之第二,即第二时之空教也。见[教]条。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转法轮时

嘉祥所立法轮教之第一。见[教]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