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学之语。宗因喻之所陈於言者谓之言陈,意中有所许者,谓之意许。因明四相违中,法差别相违因,与有法差别相违因者,立者於言陈之外,别有意许,故就其意许而付相违因之过失也。宋高僧传(药山传)李翱评復性书曰:「其文则隐而不援释教,其理则彰而乃显自心,弗事言陈,唯萌意...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量之一。又心识上叁量之一。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於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与喻比知主义之轨式也。总称為比量者,是八识中唯意识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论曰:「言比量者,谓藉眾相而观义。」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八卷。明末白下雪浪洪恩,演说宗教,特从大藏中录八种示人,以為习相宗者之阶梯。盖两土之着作也。其八种之名目:一、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唐叁藏法师玄奘奉詔译。二、唯识叁十论。世亲菩萨造。玄奘译。叁、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玄奘译。四、六离合释。失造论及译人名。五...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同行法者。行持钞下四曰:「同法义重。」 又(术语)因明之例语,同喻上有宗与因二种之同义,对於宗之同边,谓之同品,对於因之同边,谓之同法,例如立无常之宗,同喻之瓶上无常之义名同品,所作之义名同法。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中,属於同喻之过。如声论师对於胜论师谓「声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瓶(同喻)。」瓶非常,又非无质碍法,则使常之宗,无质碍故之因,皆不成立,故谓為俱不成。见因明大疏叁下,瑞源记七,叁十叁过本作法下。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支中之宗支,有现量相违等之九过,犯其九过随一之宗支,名似立宗。因明入正理论曰:「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见[叁十叁过]条。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中属於因之过,六不定之一。又略名俱分不定。即於因用宗同品并宗异品有一分关係之法之过失也。例如声论师对於胜论师谓「声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虚空,如极微(同喻),如瓶,如苦乐感情(异喻)。」此时无质碍之因,其义於同喻一分之虚空虽有,而其一分之极...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由有法与法之二语而成,「声」之语為有法,「无常」之语為法。其有法与法各有意许与言陈之二者,其言陈云自相,其意许云差别,今為法之言陈,故云法自相,然立者所说之因於所立之宗法中,法之自相相违反对,谓之法自相相违因。例如所谓「声為常,所作性故,...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称能精通佛法為人之师者,又谓行法之师也。法华经序品曰:「常修梵行,皆為法师。」法华文句曰:「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中略)师於妙法自行成就(中界),能以妙法训匠於他,故举法目师。」嘉祥法华经疏九曰:「以人能上弘大法,下為物师,故云法师。如世药师以药治人病,名...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学习而生智慧之处也。有五种,谓之五明处,又单云五明。地持经叁曰:「明处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叁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胜鬘宝窟中本曰:「明处者五明也,此五者生明智处,故言明处。」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对於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中宗法九过之一。如:「瓶可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违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违。」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自他皆同意而无异论也。因明叁十叁过中,宗有相符极成之过。於因明立宗者,在於立他不许之义,以因喻之力使他许。故可為宗者,必為一许(自)一不许(他)若从初即出自他共许之宗,则是徒费语言,故為过也。因明入正理论曰:「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因明大疏曰:「对敌申宗...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五量加无体量是也。如入此室中见主不在,知所往之处。此中陈那菩萨之因明法,废餘量,各随其所应,摄於现与比中,唯立现比之二量。见因明大疏一。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之一。因之十四过之第五。六不定之一。即因用於宗同品并宗异品,有全分关係之法之过失也。因明入正理论所谓:「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是也。即共為所量性之因,於同宗...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安置意於智慧而不动。十住论十曰:「诸佛安慧常不动。」往生要集指麾钞十五曰:「安谓安置,慧是智慧。」 又天竺论师名Sthiramati,解释唯识论之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悉耻罗末底,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南印度境,罗罗国人也...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即相违於现量所得之事实而立宗之过失也。如立宗而说声非所闻,声所闻之法,為与[耳识]同起之意识(五俱之意识也),现量所证知,若谓声非所闻,则与此现量之证知相违,故名现量相违。见因明大疏中本。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外道十八明处中有八论:一、肩亡婆论,简释诸法之是非者。二、那邪毘萨多论,明诸法之道理者。叁、伊底呵婆论,明传记宿世之事者。四、僧佉论,明二十五諦者。五、课伽论,明摄心之法者。六、陀菟论,释用兵杖之法者。七、犍闥婆论,明音乐之法者。八、阿输论,明医方者。见百论疏...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六不定因之一。立因而其因通同喻,亦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共不定,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不共不定。如声為常(宗),以所闻性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异喻),是所闻性之因,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宗如何可决。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一卷,秦罗什译。文殊与寂调伏音天子问答第一义諦,又问答声闻菩萨之律行不同及种种之法门,因明菩萨住於五无间业而成无上道。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之法,具正因正喻,而成立宗法,名為能立。因明大疏上曰:「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显以悟他,故名能立。」古因明,宗因喻叁支,共為能立,陈那之新因明,宗為所立,因喻之二為能立。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入正理论一部所明也。八门者何?一曰能立,因喻满足,圆成宗义,生他之正智者也。二曰能破,检出他过失之量,我能斥其非(名之曰显过破),或立量而破之(名之曰立量破)者也。叁曰似能立,宗因喻之叁支互有缺,或叁支完全,而所陈有过(叁十叁过是也),堕於自负者也。四曰似...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中之法有自相与差别之二者,言语之表面云自相,言语里所含之意许云差别(见[法自相相违因]条),今立者所说之因相违於欲其成立之法之言下意许,谓之法差别相违因。例如数论师对佛者谓「服等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他」為立者之意许者,非如佛者之...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明明昱着。百法明门论赘言一卷,唯识叁十论约意一卷,观所缘缘论会释一卷,六离合释法式通关一卷,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叁支比量义钞一卷,八识规矩补註证义一卷。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立量叁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体所立。其二句有五种之异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别。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叁前句云所别,后句云能别。四前句云前陈,后句云后陈。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体之所依也。见因明大疏上。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之一。属於异喻之过,设异喻者,為显无宗,处因亦无,故宜先离宗,次离因,是曰异喻之离作法。盖於声无常之量為之,则诸常住者(离无常之宗),视為非所作(离所作之因),应谓如虚空。若倒说,诸非所作者,视為常住,谓如虚空时。则是以非所作之因,成立常住之宗,违...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谓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对经部之无空论者,而胜论师谓虚空实有,德所依故。见因明大疏五。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唯识叁十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直唯识量略解一卷,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六离合释法式略颂一卷。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之一,属於同喻之过也。设同喻,為证无常之宗,故於声无常之量為同喻之合作法。视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应言如瓶。然倒说之,视诸无常者,皆是所作,言如瓶时,反证所作,不证无常。谓之倒合之过。因明入正理论曰:「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如立宗言我母是石女是也。凡女之不產生如石者谓之石女。然於有法言我母,则既有子矣。然於能别言為石女,则是无子也。依之而自语之言吾母,有法之体与能别之义相违,故云自语相违。见因明叁十叁过法。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中,属於宗之过名。兼宗之能别不极成与所别不极成之过也。见因明入正理论,同大疏中本,瑞源记四,叁十叁过本作法。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相之一。叁支之中,望因於宗而示其关係者。盖因必於宗之前陈名辞中,為元来徧有之事件。故因者(宗之前名辞中)有徧是宗法之性之意,是云徧是宗法性。例如谓声无常也(宗),所作性故(因)时,為因之「所作性」,於宗之前名辞「声」中固徧有之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学所用之语,存於意而不显於言曰意许。显於言曰言陈,因明论大疏叁曰:「以彼成立意许法之差别,积聚他用。」因明论直解曰:「口虽不言,心有所指,即意许差别性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相之一。叁支之中,望因於宗而示其关係者。盖因必於宗之前陈名辞中,為元来徧有之事件。故因者(宗之前名辞中)有徧是宗法之性之意,是云徧是宗法性。例如谓声无常也(宗),所作性故(因)时,為因之「所作性」,於宗之前名辞「声」中固徧有之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如数论外道对佛弟子立我是可思,其所别之我,非我佛弟子之所许,故云所别不极成。所别能别皆為自他共许所用之语也。见因明大疏四。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学之语。於体当具叁义中之第叁义,谓因必望於宗之异品即异喻之物,具宗义徧无之性也。见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上二。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四相违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辞,差别者,其前名辞里面所含之别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凡狡黠之论法,於宗之前名辞,怀抱二种之意许,立者成立其一,希敌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之因,於宜关係之同品不关係,反关係於不应关係之异品,缺因之后二相,敌者因之却為无过之因,是即有...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十叁过之一。宗因喻中属於因之过。谓立犹预不决之疑义於因也。入正理论曰:「於雾等性,起疑惑时,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预不成。」彼山麓有火(宗),以现烟故(因),犹如烟筒(喻),是雾是烟未决定者,用於因故曰犹预不成。见因明大疏五。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谓因明同喻所备之条件与[因]同品类也。例如内阁总理亦应守中华民国法律(宗),為中华民国故(因),人民如其餘人民(同喻),之论式中「其餘公民」之同喻,与「中华民国人民」之因,同一品类是也。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异喻所备之条件与因异品类也。例如内阁总理亦应守中华民国法律(宗),為中华民国人民故(因),如外国人(异喻),之论式中,外国人之异喻,与中华民国人民之因,全异品类是也。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支作法中,因所必备之叁个法则也。一,徧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叁,异品徧无性。盖因以确立未决宗义之理由而名,故与宗及同喻之关係应必有,同时与异喻之关係须绝无。此因所以有叁相之别也。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谓於因明异喻中之喻依,附加一称為喻体之命题也。此為陈那所创治。例如於「如虚空等」上,添加「视诸非无常者皆非所作。」是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四相违之第叁。有法者,宗之前名辞,自相者,於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即谓立者所设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辞时,缺因之后二相,故不為成立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之因,而反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敌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对之宗者。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喻法十过之一。因喻不成就因义之过也。如谓声為常(宗法),所作故(因法),如虚空(同喻),虚空之因喻,无所作之义,故不能成就因之所作义,因而名為能立法不成。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於因明為因之体者。即有法上所具之义,立者敌者共许之事件也。立声无常之宗,声论师及佛者共许同有,所作之义,是即因体也。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对事火之称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之火云事火,火大之一种云性火。性火者,徧於一切之色法也。因明大疏二曰:「火有二种:一者性火,二者事火。」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因明叁支作法中,因支上所显十四种之过误也。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叁,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五,共不定。六,不共不定。七,同品一分转异品徧转不定。八,异品一分转同品徧转不定。九俱品一分转不定。十,相违决定。十一,法自相相违。十二,法差别相违。十叁,有法自...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