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 条搜索结果

轮王七宝

长阿含经云:增劫中,则有轮王出世。以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名为减劫。此后过百年,复增一岁,或云子倍父寿。(若父十岁子则二十岁。)名为增劫,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时,则有金轮王出生。在王家绍灌顶位,于十五日香汤沐浴...

《三藏法数》 / 965字 / 15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兴渠

Hingu,又作兴瞿,兴旧,兴宣。五辛之一。玄应音义十八曰:「兴渠,此言讹也,应言兴旧兴宜。出闍乌荼娑佗那国,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传以為芸薹非也。此树汁似桃胶,西国作食皆着之,今时阿魏药是也。」慧琳音义六十八曰:「兴瞿,梵语药名,唐云阿魏也。」宋僧传二十九慧日...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1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僧祇支

Saṁghāṭi,又作僧迦,僧竭支,祇支,竭支。新称僧却崎,僧脚欹迦。译曰覆膊衣,掩腋衣。為长方形之衣片,袈裟之下掛也。袈裟直着於身,易着汗垢,故用下掛,又热时在屏处许於裙上但着之。其着法如掛袈裟,自右方之腋下交搭於左肩之上。西域记二曰:「僧却崎唐言掩腋,旧曰僧祇支讹...

《佛学大辞典》 / 820字 / 1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大乘四四果

须陀洹。地前叁贤菩萨是。大乘须陀洹须陀洹果。初欢喜地菩萨是。大乘须陀洹果斯陀含。二地四地五地菩萨是。大乘斯陀含斯陀含果。第六地菩萨是。大乘斯陀含果阿那含。第七地菩萨是。阿那含果。第八地菩萨是。阿罗汉。第九地菩萨是。阿罗汉果。第十地菩萨是。佛是大乘罗...

《法门名义集》 / 132字 / 1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四十二贤圣

十解。十行。十回。十地。等觉地。妙觉地。总合而数为四十二贤圣。

《法门名义集》 / 25字 / 1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菩提水

宋张邦几侍儿小名录拾遗曰:「五代时有一僧号至聪禪师,修行於祝融峰十年,自以為戒行具足,无所诱掖。一日下山於道傍见一美人,号红莲,一瞬而动,遂与合欢。至明僧起沐浴,与妇人俱化。有颂曰:『有道山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间所积菩提水。泻红莲一叶中。』」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七千八百问

释迦如来往昔為比丘时,趣大施会,途中至大桥,就其桥,一智人,发七千八百问,為智者所呵。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1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鬼窟里

幽鬼所栖之处,闇黑之处,以譬总為盲昧无所见之学人境界。坐禪仪曰:「法云圆通禪师,亦呵人闭目坐禪,以谓黑山鬼窟。」碧巖第一则曰:「鬼窟里作活计。」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六十二见

经论之诸释不同。多用下叁种: (一)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四句:一、色為常。二、色為无常。叁、色為常无常。四、色為非常非无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

《佛学大辞典》 / 2612字 / 1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与愿印

又曰施愿印,满愿印。仰掌舒五指而下,流注如意宝或甘露水之相也。為宝生如来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本誓之标帜。求闻持法曰:「右手復作与诸愿印,五指下垂,现掌外,是与愿印相。」摄真实经曰:「第叁结施诸愿印,舒右五指仰掌,想从五指间雨如意宝珠,眾生一切诸乐皆令圆满,...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1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大乘叁宝

叁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 一、大乘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叁身、十身,能现无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叁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

《三藏法数》 / 405字 / 1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形像

其像不一,一為双身抱合之像。大圣欢喜形像品仪轨曰:「夫妇二天,令相抱立,其长七寸,或五寸作之。二天俱象头人身,但男天面繫女天右肩,而令视女天背;亦女天面繫男天右肩,而令视男天背。足踵皆俱露现,手足柔软,犹如壮肥端正女人。男天头无华鬘,肩系赤色袈裟。女天头有华鬘...

《佛学大辞典》 / 556字 / 1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十度各叁行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叁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证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叁行,此施度有叁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

《三藏法数》 / 877字 / 1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四枯四荣

佛於拘尸那城Kusinagara娑罗Śāla双树间入灭时,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曰四枯四荣,此有二重之意:一表凡夫二乘之八倒,二為表二乘菩萨之八正也。凡夫二乘之八倒者,谓凡夫於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為凡夫之四倒,故譬之以四荣,又二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 429字 / 1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形像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1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布萨

原為梵语U avasatha,变於巴利U osatha,失梵语之原形,而為Posadha。具曰布沙他,布洒他,逋沙他,褒沙陀,布萨陀婆,译曰净住,善宿,又曰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叁十日),集眾僧说戒经,使比丘住於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又在家之法,於六斋日持八戒而增长...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1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四十二品无明

為天臺圆教所断之无明也。於十住,十行,十,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註下。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冰揭罗

又作冰伽罗。訶哩底母(鬼子母神)爱子之名。又曰冰揭罗天童子。新曰毕哩孕迦。爱子成就法曰:「其母左手於怀中抱一孩子名毕哩孕迦,极令端正。(中略)时欢喜母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復说爱子毕哩孕迦陀罗尼法,為利益护持诸有求者。(中略)我今復说毕哩孕迦刻像法,取白旃檀香木...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1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车*度]轢钻

柄穿穴之锥也。传灯录十二睦州章曰:「秦时[车度]轢钻。」秦代古锥,腐蚀而不為穿穴之用,以喻钝汉无入头之处。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0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佛田

佛而植善根,则生无量之福果,故名佛田,佛即為眾生生福之田地也。智度论叁十曰:「佛田者,一切叁世诸佛,(中略)虽有种种福田,佛為第一福田。」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0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道种性有十回

亦名解行地。叁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菩萨摄无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着俗。皆回邪倒而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二者不坏回。有则有为所不碍。回无为而有为。则无为所不俱。有无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叁等一切佛回。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10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五臺山

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统志一百十四曰:「五臺山在五臺县东北一百八十里西北距繁峙县一百叁十里。水经注,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臺。其中南臺去中臺八十里,臺高叁十里,顶周二里。金莲日菊佛钵华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文殊菩萨示现之处。」华严经疏曰:「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

《佛学大辞典》 / 681字 / 10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入瓶

沙弥有通力,能入於澡瓶中。阿育王传七曰:「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為作礼,语沙弥言:莫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復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人说,不復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10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一来

之一。详见[四]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9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叁净头

僧堂床前之一尺為叁净头。以一展钵,二安袈裟,叁头所故也。见象器笺一上。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9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一行

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三藏法数》 / 95字 / 9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叁啟经

佛说无常经之异名。一卷,唐义净译。马鸣菩萨於经前与经后讚嘆叁宝之德,论发愿,添述意及宣明经意无常之偈颂,开一部為叁段,故名為叁啟经。佛制使以此经於葬亡时讽咏之。又印度僧徒,於日暮礼塔必讽咏此经。寄归传四曰:「所诵之经多诵叁啟,乃是尊者马鸣之所集置,初可十颂...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9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观音懺法

於观音之懺悔法也。自梁武帝始,今之法式,為宋遵式所治定懺法小序曰:「梁武帝,修此法,救后妃死為巨蟒。(中略)大宋咸平年中,天台遵式,治定请观音经消伏毒害懺仪,今所流布天下者是也。其文者,或用经疏止观等全文本意,或取其意而略其言辞,或文意共自作,以终卷也。」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9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二河白道

以水火二河,喻眾生之贪瞋。以中间之白道,喻清净愿往生心。观经散善义曰:「譬如有人欲西行百千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云云。」智度论叁十七曰:「河譬如...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9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欢喜天

又云大圣欢喜天,大圣天,圣天。夫妇二身相抱象头人身之形,為本尊。男天者大自在天之长子,為暴害世界之大荒神。女天者观音化现,而与彼抱着,得其欢心,以镇彼暴者。因称欢喜天。梵名誐那鉢底Gaṇa ati,就其形而谓之毘那夜迦Vināyaka,象鼻天。善无畏译之大圣欢喜供养法曰:「...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9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