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条搜索结果

五蕴喻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种为喻焉。(梵语瓶沙,亦名频婆娑罗,华言模实,谓身模充实也。) 一、色如聚沫喻,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

《三藏法数》 / 365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蕴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

《三藏法数》 / 31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忏悔五法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证,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着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着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着地,以显翘勤恳切...

《三藏法数》 / 255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六无畏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之差别,谓之六无畏,无畏者,安稳苏息之义,一切眾生被烦恼所缚而似死灭,若到此六处,则各各离彼之扼缚,而得苏息,故名无畏。凡大日经之说相,地前立叁阿僧祇劫,於此叁劫越麤妄执与细妄执及极细妄执之叁妄执,此上更立十地,為开发金刚宝藏位,...

《佛学大辞典》 / 576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根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

《三藏法数》 / 256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提婆五法

五逆罪中以破僧罪為最重,破僧者於同一结界中构别法而树立一眾也。今提婆所立有五法。辅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叁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叁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寺。」非谓是五法悉邪...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阿毘曇五法行经

后汉安世高译,一卷。释四諦五行。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法品第十

尔时贤护菩萨。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时临顾我家受我供养。怜愍我等诸众生故。世尊默然受贤护请。时彼贤护知佛受已。顶礼尊足右绕三匝于是辞还。遂复诣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所。到已顶礼波阇波提比丘尼足。而即白...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经》 /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 2520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09日

百法五位

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法数》 / 1693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法

小乘之犊子部所立,一过去法藏,二未来法藏,叁现在法藏,四无為法藏,五不可说法藏。彼立非即非离蕴之我以之摄於不可说法藏。见五教章上之叁。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种甚深

甚深者,即如来所证真如理智境界也。以此五法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也。 一、义甚深,义甚深者,谓如来所证种智,性义微妙不可思议也。 二、实体甚深,实体甚深者,谓如来所证实相理体,不空不有,非如非异,不可思议也。 叁、内证甚深,内证甚深者,谓如来所证...

《三藏法数》 / 265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游行

歷游诸处也。即行脚也。法华经信解品曰:「渐渐游行,遇向本国。」释氏要览下曰:「毘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五法者:一识犯,二识非犯,叁识轻,四识重,五於别解脱经善知通塞,能持能诵。」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七方便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四住地

常略名四住。叁界见思之烦恼也。一见一切住地,叁界之一切见惑也,二欲爱住地,欲界之一切思惑也,思惑之中以贪爱為重过,故举重而摄他。叁色爱住地,色界之一切思惑也。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一切思惑也。於此加入无明住地,称為五住地,皆言住地者,以此五法為生一切之过,恒沙之...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叁五

叁性与五法。唯识之法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法

经云:佛于俱舍犁国坐夏将竟,难提以久不见佛,特往瞻礼。佛告难提云:汝若见我,若不见我,常当行内五法。然此五法,亦名内五事。皆称内者,以此五法皆从心发故也。 一、舍不信意,谓佛弟子当于如来之法,常存正信之意,则无量法门,皆可从此而入,所谓信者道之源、功德之母也...

《三藏法数》 / 369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比丘入众五法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叁、善知坐处,谓比丘入...

《三藏法数》 / 243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叁八二

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徧计所执性等叁性,眼等八识。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於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受菩提心戒仪

一卷,唐不空译。说受真言菩提心戒之法。先归命,次供养,次懺悔,次叁归,次受菩提心戒,总為五法。各有长行偈颂与咒。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 《受菩提心戒仪》

五法

五法有种种。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如如

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智度论一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大乘义章叁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法身体性

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转五蕴成叁德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叁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叁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

《三藏法数》 / 417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叁科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叁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

《三藏法数》 / 367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四有為相

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剎那生灭。谓一剎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

《佛学大辞典》 / 650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五阴

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见[蕴]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心秽经

说比丘拔心中之五秽,解心中之五缚,宜修五法。见增一阿含五十六。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破僧

五逆罪之一。此有二种:一破法轮僧,如提婆达多立五种之邪法,与佛之法轮对立,以分离听闻佛之法轮之僧眾也。二破羯磨僧,於同一界内作别种之羯磨(作法),而破羯磨僧之和合也。此中前者其罪最重,止於佛在世(佛灭后无转法轮故)。次者其罪轻,通於在世灭后。资持记上叁之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八五叁二

八识,五法,叁性,二无我也,是楞伽经唯识论所明,即法相宗之法门也。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

入堂五法

戒律宗入法堂当守五种之法规。参照[入眾五法]条。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