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
《三藏法数》 / 242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其印与种子如大日经疏所言,其形像及功德,据所谓吒枳尼旃陀利经曰:「尔时世尊於宝座上结跏跌坐。(中略)时从地涌出白辰狐王,白形色朗满白净如白雁王,现顶上孔雀鸟,颈悬宇头宝珠。(中略)尔时佛言:今此会中有一菩萨,名為辰狐王菩萨,是则贫(贫字或為观字之误)自在菩萨生...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证知一切之声境。而通达无碍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记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识相应慧,智缘二境无壅名通,从根及能证為名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此天耳通有修得报得二种,修得者在於人界修四禪定,依定力发得彼天界之四大於肉眼上,因...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眾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叁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见...
《佛学大辞典》 / 384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菩萨应现於六道,救眾生苦难之身也。观音玄义上曰:「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菩萨亦如是,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不穷不尽。菩萨大慈熏身与眾生乐,名如意药王身。」法华玄义...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延命地藏经所说。地藏菩萨有延命之德,故名。经曰:「佛告帝释:有一菩萨,名曰延命地藏菩萨。每日晨朝,入於诸定。游化六道,拔苦与乐。」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道六道,开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罗道,则為六道。智度论叁十曰:「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於佛经迴文说五。若说六者,於佛经迴文说六。又摩訶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眾生,观诸义意,应有...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二凡之一。声闻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修行位為外凡,四善根之位為内凡。又菩萨乘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等叁贤之位為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捨故名為凡。」四教仪集註中曰:「相似见理名...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叁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眾生之果报名為有。业疏一上曰:「唯此僧宝,下济群有。」济缘记一上曰:「下济群有,六道福田故。言群有者:正报即四生,依报则叁界,开為九有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葬送时,埋於土中之钱也。谓以钱寄於冥土之府库请免亡者之罪也。盖汉魏以来之俗习,一云瘞钱,日本谓之六道钱。佛祖统纪曰:「世有用纸鏹寄库者。」龙舒之净土文曰:「予徧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為此而為阴...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又曰鬼趣。夜叉罗剎饿鬼诸神等之境土。六道之一。大乘法数二十七曰:「道即能通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据佛经云:凡舍宅街衢,市肆丘塚,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乃至江河树木,亦有鬼神依止,其最劣者為饿鬼。 又犹言邪术。后汉书刘焉传,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叁...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以喻不知因果之道理。而惑溺於生死之凡夫也。大日经一曰:「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着我名我有,分别无量我分。」大日经疏一曰:「萨埵略有叁种: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諦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叁界,坚执不捨,故以為名。」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於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乐也。二、念法,念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叁、念僧,念僧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凡夫阿赖耶识之不觉义,分為十重言也。禪源诸詮四曰:「此识(阿赖耶识)在凡,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叁乘圣贤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总有十重(今每重以梦喻一一合之):谓一切眾生虽皆有本觉真心(此第一重。如一富贵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未遇善友开示,法尔本来不觉(...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不变真如比水,随缘真如较波。此波有二,根本无明為缘,搅乱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昇沈六道者,凡夫自身随缘真如之波也。又吹於大悲之风,现种种之境,化种种之身,布种种之教者,佛菩萨為他随缘真如之波也。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於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 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捨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為利益眾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 叁、一向...
《佛学大辞典》 / 634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顺流,流即生死之流,六道之眾生,起惑造业,顺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即流转之因果也。二、逆流,由初果须陀洹,断已后叁界之惑,渐逆生死之流,而趣涅槃之道,即还灭之因果也。见涅槃经叁十六。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叁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
《佛学大辞典》 / 561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魔障之乡里。谓娑婆世界也。观经定善义曰:「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餘乐,唯闻愁嘆声。毕此生平后入涅槃城。」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叁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於极理為精,勤策於清净法界中為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眾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眾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眾生如,眾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此二法者...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对随缘真如之称。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故曰不变真如,即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也。此不变之体,随缘生叁界六道之相,谓之随缘真如。权大乘不许真如之缘起,故不立随缘真如之义,实大乘於真如立不变随缘之二义,所以明不变之真如造作有為之万法者。金錍论曰:「万法是真如...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幽界之精灵也,六道眾生不可眼见者,皆為幽灵。人命终已后,其形体不可见,故谓之幽灵幽仪等。道宣律师感通录曰:「幽灵随喜。」二十唯识述记序曰:「幽灵守昏而永翳。」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庐山慧远弟子慧要,有巧思。以莲华作漏刻,名莲华漏。梁高僧传六道祖传曰:「远有弟子慧要,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焉。」翻译名义曰:「庐山远公门有僧慧要者,患山中无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叶芙蕖,因波轮以定...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言六道轮迴经多世多生也。心地观经叁曰:「有情轮迴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本性住种性,此自无始以来,依附第八阿赖耶识,法尔所存之大乘无漏法尔种子也,此种性於我等具缚之身中亦自无始备於法尔,假令受六道四生之轮迴,而於阿赖耶识之中,持之而不失坏也。二、习所成种性,闻如来之教法,而起闻思修之叁慧,新熏习有漏之善种,依此熏习力增长彼法尔...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眾生之死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见[天眼]条。今催眠术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谓之千里眼。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魏书释老志曰:「诸佛法身有二种义:一者真实,二者权应。真实身者,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权应身者,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案此说...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迷之境界,即叁界六道也。西域记序曰:「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觉於迷津。」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假筏迷津,施航觉海。」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愚痴有十种之不净:一、身不净。不惯上品清净之佛性律仪,其身在於生死之泥中,故身不净也。二、口不净。不说上品真如藏性之诚言,徒说烦恼戏论之杂言,故口不净也。叁、意不净。不知自性清净之心体,起妄想不净之诸念,故意不净也。四、行不净。不游行根本智之大地,而游六道轮迴...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金刚界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成五种之果智,故分类為五部。今為便於解释,列之如次:一莲华部,眾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华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二金刚部,眾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千手轨所说。一慈无量观,是东方普贤菩萨之叁摩地,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东方四菩萨之首也。而在五智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二智所摄,九识摄於八识时,第九识摄於第八识,五智摄於四智时,法界智摄於大圆镜智也。行者先住於慈无量定,以勤净之心徧观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皆具六大四...
《佛学大辞典》 / 730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十界中由第一地狱界至第六天界為六道。第七声闻界,第八缘觉界,第九菩萨界,第十佛界為四圣。法华玄义二曰:「十界谓六道四圣也。」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於五欲之境贪着爱着而不能离者。贪与爱异名同体也。胜天王般若经一曰:「眾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法华经方便品曰:「深着五欲如犛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楞伽经叁曰:「杀无明父,害贪爱母。」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即身义有叁义:一法,大,羯,叁如其第次配於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之四身。二大,叁,法,羯如其次第配於四身。叁叁,法,大,羯如其次第配於四身。今非谓此义未尽,四身之中各有四曼。十住断结经曰法性有二:一事法性,二实法性,金刚顶经谓叁十七尊各有十二神变,一一神变各有...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眼之一。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麤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眾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禪定於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為修得之天眼,生於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
《佛学大辞典》 / 224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為怒目?菩萨何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总言胎藏界之曼荼罗。以是自大悲胎藏流出叁重之曼荼罗故也。别言北方羯摩部释迦之曼荼罗。以是出现於浊世而摄化六道四生故也。圣财集下曰:「北方不空成就佛云者,大悲坛叁界六道能化之释迦也。」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真如為诸佛之证处,故云都。依随缘真如之义,吾等眾生由本觉真如之都而流出,轮迴於六道也。但是乃天台别教教道方便之所谈,非圆教证道之实说也。见[无始无明]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金刚界為始觉上转之自利门,故约转识所提之五智,统收其曼荼罗於五部,胎藏界為本觉下转之化他门,故约大定智悲之叁德,统收其曼荼罗於叁部:一佛部,是於果上理智具足,觉道圆满者,胎藏界曼荼罗中中臺八叶院之诸尊及上下之诸院是也,是為大定。二莲华部,此為如来之大悲叁昧,能...
《佛学大辞典》 / 418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法身菩萨受界内之生,利益有情者,原用六道古业之种子也。大乘止观曰:「若作菩萨自在用时,以悲愿力故用彼古业种子,一时於六道中受无量身,教化眾生。」是台家一箇论目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能通之义。大要有叁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地藏菩萨為六道能仕之尊。其六像恰当於六道也。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九尊中,地藏,宝处,宝手,宝印手,持地,坚固慧,称為六地藏。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趣,又云道。即如六趣六道。真言具其差别之德,故云真言趣。大日经五曰:「自真言道,以為标帜,图具曼茶罗,如本尊相应。」大疏十七曰:「趣,谓如六趣等,此是真言趣兼曼茶罗。如本尊相应者,如本尊有如是法我亦有之,故云具也。」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福德与智慧之二种庄严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见六道眾生,贫穷无福慧。」华严经十一曰:「法界悉充满,福慧咸广大。」止观六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六道之中,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為四恶趣,而人、天為二善趣。又地狱、饿鬼、畜生為叁恶道,修罗、人、天為叁善趣。无量寿经下曰:「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常义,秽土谓為尘道,华严教之意,尘為微尘,十方虚空界一一尘中皆有世界,谓之尘道世界。又曰毛道。一毛端处,有剎有佛也。道与五道六道之道同。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杂宝藏经曰:「命终之时,以八识之所去,知六道之诞生。顶圣眼生天,心人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临济录曰:「儞波波地往诸方,觅什麼物踏儞脚板阔。」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总称六道中天道、阿修罗道、鬼道叁者曰神道。 又神為神魂,有情之精灵也。其神灵之道理曰神道。叁论玄义曰:「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义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唯有佛宗乃尽其致。」 又神妙之道即称佛道。肇论疏曰:「神道者,谓神妙之道,即佛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随力量之分限也。唐华严经叁十四曰:「餘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圆觉经曰:「随分思察。」佛地论七曰:「我今随分已略释。」 又随於本分之义也。正法念经一曰:「六道四生随其本分,受未来劫。」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