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条搜索结果

梵网经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地戒品第十之略称。梵网经本与[华严经]同部,悉翻之,则有百二十卷六十一品,罗什叁藏於长安译诸经论於最后译出经中专明菩萨行地之菩萨地戒品第十之一品,此时道融道顥等叁百餘人即受菩萨戒,各诵此,且写此品八十一部流通於世(僧肇梵网经序),名之曰梵...

《佛学大辞典》 / 762字 / 1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十种随烦恼

谓诸昏烦恼乱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是名恨随烦恼。 叁、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

《三藏法数》 / 735字 / 10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住

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於佛地之位也。一、发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之位也。二、治地住,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履治為地也。叁、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10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十二品无明

為天臺圆教所断之无明也。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註下。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0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菩萨摩诃萨乘

菩萨此云道众生。摩诃萨此云大道众生。此人发求佛。自利利人。六度行满。修佛相好。学佛威仪。于叁乘别教中。此是大乘。

《法门名义集》 / 50字 / 10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大乘叁宝

叁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 一、大乘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叁身、十身,能现无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叁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

《三藏法数》 / 405字 / 10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信菩萨

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叁乘诸人舍本别习。回向大起十。一信。信佛庆住大乘。归宗不二决定无疑。二念。于六念处忆念不忘。叁精进。如念而行勤修正观。四慧。还观人法二种无我。五无定。解空处寂止理静。六不退。正观两融不退后。七回向。善会平等回向于舍。...

《法门名义集》 / 151字 / 9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不為他所夺,谓之一。止观四下曰:「一者,修此法时,一专志,更不餘缘。」探玄记叁曰:「一者,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叁末曰:「言一念者,信无二,故曰一念。是名一,一则清净报土真因也...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9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度各叁行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叁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证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叁行,此施度有叁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

《三藏法数》 / 877字 / 9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形像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9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九次第定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

《三藏法数》 / 1025字 / 9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识

密教依释摩訶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為有情非情,此一一有情非情各有一,故曰一切或曰多,為同一真性,故曰一。配於台宗之四教,则当於别教。第十之一一识,又曰一切一识。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為一,...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8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叁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叁果四向。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叁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叁贤菩萨。乃至十住已还。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叁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叁界外变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

《法门名义集》 / 133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种

一、肉团,肉团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 二、缘虑,缘虑者,即缘持思虑之,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

《三藏法数》 / 226字 / 8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习种性有十住菩萨

此是内凡下品叁贤初位。一发住。始从凡境发无上道。历奉众圣广多闻慧。始入空界住性位。由彼发而得此住。二治地住。更起胜解净治八万四千法门。离诸尘秽。地清显。叁修行住。善观诸法对治之门。慧照逾明解涉境修种觉故。曰修行住。四生贵住。理解胜还生在真如法性理寂种...

《法门名义集》 / 270字 / 8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是为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缘觉乘,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叁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

《三藏法数》 / 371字 / 8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铁觜虫

六波罗蜜多经不退转品曰:「復有眾生,忽被掷置粪秽深坑。坑中有虫,其觜銛利,纯是钢铁,长十六指。啄噉眾生皮骨髓脑。」十住毘婆沙论七曰:「家是铁觜虫,不善觉观,常唼食人。」智度论曰:「阿鼻地狱中有铁嘴毒虫,从鼻中入,脚底出。从足下入,口中出。」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8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叁、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叁禅不立胜处者,以叁禅天乐多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通之一。具名知他通,又曰他智通,知他之智自在无碍者。又,十智中之他智也。般若经曰:「叁他通,能如实知十方沙界他有情类所法,谓偏知他贪瞋痴等,离贪瞋痴等。乃知聚,小,寂静不寂静,解脱不解脱,皆如实知。」酉阳杂俎曰:「一公初謁华...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8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菩提

菩提旧译為道,求真道之曰菩提。新译曰觉,求正觉之曰菩提。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处征

七处征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在内。及佛征其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7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柔和忍辱衣

弘经叁轨之一。弘通法华者,宜以柔和忍辱之,吾柔和忍辱,可以防一切瞋恚之害毒,如衣防寒热之害,以為因喻。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為四眾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是。如来座者...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7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7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兽

兔马象也。叁兽渡河,兔足在水上,以譬声闻之悟道最浅。马足在水中,以譬缘觉之悟道稍深。象足到水底,以譬菩萨之悟道最深。见思之烦恼有正体与习气,声闻但断正体,缘觉兼侵习气,菩萨正习俱尽。法性之空理,或譬生死為河水,譬叁乘為叁兽。叁乘之人,虽证同一之法性,渡同一生死...

《佛学大辞典》 / 420字 / 7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善财五十叁参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白衣观音

Pāṇḍaravāsinī,又曰大白衣,又曰白处观音。以此尊常着白衣,在白莲中,故就其被服名為白衣。以其住处名為白处。白者,表淳净之菩提也。梵名半拏囉嚩悉寧,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莲华部之部母也。大日经疏五曰:「半拏囉嚩悉寧,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為名。亦戴天...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无忧恼故乐,身安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种菩提

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為毕竟厌求之,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之性德,则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為发之体,受叁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為本尊。盖叁昧耶戒,以此...

《佛学大辞典》 / 630字 / 7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