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唯识论等所明。对徧等叁性之有法而说相等叁无性之空义:一、相无性,一切眾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為徧计所执性。此徧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二、生无性,一切诸法,不关於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切有漏法之总名。该善恶无记之叁性。唯言染,则烦恼局於恶性,言杂染,则与善及无记亦通。以有漏之善无记,与烦恼之恶性杂糅故也。唯识论述记二末曰:「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隶烁,此名杂染。若不言僧,即唯染也。」净土文类证卷曰:「杂染堪忍群萌。」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徧计所执性等叁性,眼等八识。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於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為之万法,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叁性之一。事物性质之善者。有四类:一胜义善,涅槃之体性毕竟安稳者,胜义為涅槃之异名。二自性善,惭愧及无贪无瞋无痴之五法,身性是善者。叁相应善,心心所中与彼自性善相应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语二业及不相应法由彼自性善相应善引起而為善性者。俱舍论十叁曰:「由...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唯识宗就心所之分类,通善恶无记之叁性,谓之一切性,通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谓之一切地,无始以来之相续,谓之一切时,一切之心所生於俱时,谓之一切俱。是四种之一切义也。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有观,观依他圆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观,观徧计之一性為空也。叁、中观,观诸法以徧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叁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叁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徧计性為情有...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台家所说法报应之叁如来,正了缘之叁佛性,行智理之叁法,法般解之叁德等,在圆教為不纵不横,在别教為纵横差别,约之於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叁德明之,则此叁齐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為智断之修用,叁法自立,互不相融,如叁帝王之鼎立,...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语之名词。曰苏漫多声Subanta(Su +anta)。此苏漫多声,有八种之语格,称為八囀声。一曰体声,又名汎说声,梵语為儞利提势Nirdeśa(-e),此為主格,乃汎说物体之语也。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梵名為鄔波提舍泥U adeśana(-e),此為宾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则為宾格;...
《佛学大辞典》 / 681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天亲之净土论,观察弥陀之净土,明二十九种之庄严。其中净土之依报,即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净土之正报,即眾生世间清净,有十二种。 依报十七种者:一清净庄严,胜过叁界有漏之秽土而无漏清净也。 二量庄严,究竟如虚空无边际也。 叁性庄严,依正道之大慈悲无漏之善根,随顺...
《佛学大辞典》 / 772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万有有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叁面。配於空假实。故万有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叁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阿赖耶识之异名也。因彼识為偏依圆叁性所知法之所依故也。唯识述记叁末曰:「所知者,叁性与彼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也。」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天台所立之諦理。空諦,假諦,中諦也。昔北齐慧文禪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為师?若得经则以佛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諦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
《佛学大辞典》 / 950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谓阴盖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现前一剎那之心,指阴识无记之第六识也。盖天台之意,谓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為所观,修圆顿之妙观,故不就佛界或眾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為所观之境。於摩訶止观正修章中虽广举所观之十境,以备机根之不同,若剋示境体,则如...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释摩訶衍论所说五种中,以前四配於四家大乘,以第五如实言说為真言。一相言说,為法相宗。彼依深密经之法相品而立名,即立叁科百法等相,约於叁性以明宗也,今就色等诸相而起言说,尤為符合。二梦言说,為叁论宗。彼之言意,叁界如梦,一切所有之所作皆為梦中所作,若一念之梦觉,...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具名唯识叁性观。叁性者何?一曰徧计所执性。执在心外之我法性是也。二曰依他起性。种子所生之因缘法是也。叁曰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是也。分别此叁性,则以徧计所执性,係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圆成,係心内之法,非空而观照,是名唯识叁性观。唯者简持之义,...
《佛学大辞典》 / 581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对於废詮谈旨而言,谓託於言虑之詮门,说其旨也。例如真如為妙諦,永离言詮,无实可名,然為使人悟其体义,强立真如之名,谈真实如常等之旨,是也。其他叁性叁无性等,总為依詮门之谈。见百佉问答钞等。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对於剎那等起而言。因等引起业之意。申言之,即表业及无表业,必於其前念,有善恶之心心所,因之而发。谓动机也。此有远因等起,与近因等起之二种。远因等起者,思惟之思,即思业,当於唯识所谓审虑思,决定思,谓豫思惟所作之事,间接為业之因也。近因等起者,作事之思,即思已业...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心所六品之一。其性质非善非恶广通善恶无记叁性,亦如彼大地法一切之心,未必随伴而起。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之八者属之。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常曰叁性五法,皆分别诸法之自性者,楞伽经所说。瑜伽唯识诸大论详释之。一、相,森罗万像之有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之相状者。二、名,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盖相為所詮而名為能詮也。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叁、分别,旧译曰妄想。是分别所变...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徧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麤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叁性中徧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叁性之一。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名為徧计。以此徧计之妄情计无我為我,执无法為法,恰如暗中谬绳為蛇。是名為徧计所执性。此所执性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见[叁性]条。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在声闻,缘觉,菩萨之叁乘,各具唯一种子之眾生曰定性,具二种或叁种之眾生曰不定性。总不具叁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曰无种性。定性之中有叁性,加以不定性无种性,则為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别是也。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谓当於凡夫妄情之前,现种种之相也。譬如於疑心之前生暗鬼。唯识叁性中徧计所执性是也。盖凡夫之迷心,本来具实我实法之执情,苟於非我非法之事物上,现出实我实法之相貌,遂认之為实我实法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新译之同类因,旧译云习因。新译之等流果,旧译曰习果。智度论谓之习因习果。习者习续之义。习续前念之善而起后念之善,乃至习续前念之无记而起后念之无记,前為习因,后為习果。通於一切之色心,通於善恶无记之叁性。止观八曰:「何名习因习果?答:阿毘曇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叁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詮表詮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諦叁諦异。九叁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见宗镜录叁十四。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剎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剎那纔生,生即随灭,念念不停而变异也。二果俱有义。果者,识与根也。识与根同时俱起而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即随而同缘,於诸实境,分明显了也。叁恒随转义。识起时,种子亦随而转,如眼根照境时,种子随而相续,无有间隔也。四性决...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