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说法,每以师子吼为喻者,盖表如来于大众中,无畏而说,有此十一事也。 一、破坏诈师子,谓如来无畏宣说正法,则彼邪魔外道之说,自然摧破。犹真师子王震吼,则彼诈作师子者,自失声矣。 二、试自身力,谓如来无畏说法,以示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有能坏,亦无...
《三藏法数》 / 704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毒者毒害也。谓贪嗔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嗔毒,忿怒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嗔毒。 叁、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
《三藏法数》 / 132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一、贪病,谓贪爱之心,对一切顺情之境,着欲无厌,是为贪病。其病当以不净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何所可贪。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静矣。 二、嗔病,谓嗔恚之心,对一切违情之境,热恼于怀,是为嗔病。其病当以慈心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一...
《三藏法数》 / 268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叁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叁、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
《三藏法数》 / 420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法数》 / 1693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叁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
《三藏法数》 / 50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一、贪着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着不舍,故名贪着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爱着心,贪取之心为爱,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而生爱欲,恋着不舍,故名爱着心。 叁、嗔着心,忿怒之心为嗔,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
《三藏法数》 / 237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梵名U aniṣad,一作优婆尼沙曇。记述為印度哲学根本之思想者。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所编,故不能确定其成立之年代,但视為出於西歷前七八世纪者,似无大差。盖印度之宗教,以吠陀之讚诵而始,后以说其用法及仪式為目的之佛罗般摩那Brāhmaṇa者起,其中有所谓阿兰若迦Arāṇyaka之章...
《佛学大辞典》 / 775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谓人闻法华一偈一句次第教他第五十人之功德也。随喜功德品曰:「若人於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於一偈,随喜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於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眾。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
《佛学大辞典》 / 21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一、贫穷布施难,谓人自厄于贫乏,而能随力辍己济人,是为难也。 二、豪贵学道难,谓人处于豪贵,而能厌于欲乐,折节求道,是为难也。 叁、判命必死难,谓人能尚义轻生,决志判命;或为法舍身,济彼饥苦;或为忠臣,以死徇节,是为难也。 四、得睹佛经难,谓人或生边地,不知...
《三藏法数》 / 662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一、贪缚,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众生于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着,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故名贪缚。(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缚,忿怒之心,名为嗔。谓众生于五尘违意之境,忿怒生嗔,起诸惑业,因被缠缚,不得解脱,故名嗔缚。 叁、痴缚,...
《三藏法数》 / 150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六祖坛经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言开悟心性者,能运转利用法华。迷惑心性者,為法华所运转利用。即成主从之别。盖释迦之说法华,是运转利用法华而济度眾生也。眾生之听法华,是為法华所运转利用而被济度也。楞严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转物,菩萨能转物,如是...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爱欲之海。欲之深如海也。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爱欲海,我慢山。」止观五之四曰:「摧邪山,竭爱海。」教行信证叁末曰:「沈没於爱欲广海,迷惑於名利大山。」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大法能使人渡生死之大河,譬如桥也。长阿含经二曰:「佛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举,一切渡天人。」华严经十叁曰:「眾生无知不见本,迷惑痴狂险难中,佛哀愍彼建法桥。」涅槃经十九曰:「法船欲沈,法桥欲坏。」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叁、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三藏法数》 / 111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梵语波罗,旧曰凡夫,新曰异生。对圣者之称。谓无些少之断惑证理者。凡者常也。又,非一也,凡常而遮类多,故云凡夫。梵网经上曰:「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觉,号為卢舍那。」法华经曰:「凡夫浅识,深着五欲。」大威德陀罗尼经曰:「於生死迷惑流...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名誉与利益也。法华经序品曰:「贪着於名利,求名利无厌。」新译仁王经下曰:「恶比丘為求名利不依我国。」起信论曰:「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教行信证末曰:「沈没於爱欲广海,迷惑於名利大山。」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一、欲垢,欲,即希求之义。垢者,尘也,污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若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名欲垢。 二、见垢,见者,执着分别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无执着分别之见;若生执着,是名见垢。 叁、疑垢,疑者,迷惑不了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若或疑惑为功德耶...
《三藏法数》 / 322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