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 条搜索结果

十六观门

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佛世尊说其修行之法。故佛令其观彼依正之境,托境显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此十六观门所以说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依正者,依即阿弥阤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弥阤佛相好之身也。) 一、日观,谓正坐西向,谛观落日...

《三藏法数》 / 4349字 / 37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九识

从眼至意为六。前已具言。第七阿陀那识。第八阿黎耶识。第九阿磨罗识。通前是为九。何名为阿陀那者。此西域语。以义言之。我见之识。凡夫我见依此识起。障无我智令不得生。圣人修灭心定者。乃能除此惑也。除有我之惑。得无我之智。阿黎耶识者。亦西域音也。以义言之。其能有。一...

《法门名义集》 / 209字 / 27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乘

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车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载人运於涅槃岸,故谓之乘。 法华经专说此一乘之理。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亦无叁,除佛方便说。」同品曰:「诸佛如来,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叁。」同品曰:「唯此一事实,餘则非真。」文句四上...

《佛学大辞典》 / 1083字 / 2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九识

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耳识,叁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叁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

《佛学大辞典》 / 1351字 / 2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观身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种子不净有: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业生。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住处不净,住处不净者,谓观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三藏法数》 / 413字 / 20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种性自性

性即不迁变之义。此不迁变性,是如来之自性,故云性自性。(虽有七种之名,不出如来第一义心也。) 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万善聚集之因也,此约圣而论。故经云:即叁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 、性自性,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性存于内故,...

《三藏法数》 / 437字 / 18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人非人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法华文句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 又天龙等八部眾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舍利弗问经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华经义疏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说法,故...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18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乾闥婆

Gandharva,又作健达婆、犍达缚、健闥婆、乾沓和、乾沓婆、彦达缚、犍陀罗等。译曰香神、嗅香、香阴、寻香行。乐人之称。又八部眾之一。乐神名。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有香神乃至寻香行之称。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而司奏伎乐。紧那罗者法乐,乾闥婆者修...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18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上堂

上堂有种:一、上法堂,為演法而上法堂也,此有旦望上堂、五参上堂、九参上堂、谢秉拂上堂、谢都寺上堂、出队上堂、出乡上堂等。、上僧堂,為喫粥饭而上僧堂也。见象器笺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8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因

随说因(诸法名想言说。是名随说因)。以有因(以有事故有所作。是名以有因。以有手故有所作。以有足故有游行。以有饥渴故求饮食。如此之类名因)。种殖因(种诸种子。名种殖因)摄因(水土润泽。是名摄因)生因(种子于芽。是名生因)长因(芽茎相续乃至成熟。名长因也)自种因(种种种子各各...

《法门名义集》 / 187字 / 16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相

谓真理之绝眾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叁十曰:「涅槃名為无相,以何因缘名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1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眾生忍,於一切眾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於心而不瞋不报也。无生法忍,安住於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 又一安受苦忍,逼於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於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五尊

真言行者以十五尊而成一身:第一以根本命金刚為行者之名。根本命金刚者,五部中金刚萨埵之名,是為根本。故下文谓极秘密中秘,此名五部源。命者名也,言意為命世之金刚萨埵,於五萨埵中随取其一也。明為缚曰吽。第以释轮為座,天帝释也,一名因陀罗,此云帝,又曰主。居妙高山顶...

《佛学大辞典》 / 866字 / 1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藏

藏即含藏之义,谓含藏诸法文理,而有经、律、论、咒之不同。经者,法也、常也。凡圣之所轨则,曰法;魔外不能变坏,曰常。律者,法也。谓分判轻重,持犯之罪,如世之法律。论,议也。谓论议种种诸法甚深之义也。咒者,愿也。谓祈愿种种如意殊胜等事也。盖以声闻、缘觉、大小乘之...

《三藏法数》 / 443字 / 1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叁藏十分教,故第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