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界六道之生死,為载人运转之车轮,故曰生死轮。智度论五曰:「生死轮载人,诸烦恼浩业。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止观辅行曰:「业相是能运,生死是所运,载生死之轮名生死轮。」毘奈耶杂事叁十四曰:「於寺门屋下画生死轮。」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归命一切佛 及诸菩萨众 愿开正智慧 忆念佛功德 归依三界尊 身口意三业 所作善不善 为彼作分别 彼人受果报 无有主宰者 三界天中尊 愿起于悲智 广为世间说 我今闻彼说 如依于轮回 观察业果报 佛说恶道因 贪瞋痴为本 若人行杀害 彼业随缠缚...
《佛说六道伽陀经》 /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诏译 / 3071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30日二种生死之一,為轮迴六道凡身之生死也。轮迴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分段者,六道果报,叁世分异,名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為生,终谢為死。」胜鬘宝窟中末曰:「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长短也。」唯识了义灯六末曰...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眾生无始以来,旋转於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叁恶道。轮迴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叁曰:「有情轮迴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叁昧经六曰:「叁界眾生,轮迴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曰:「循环叁界内,犹如汲井轮。」观...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又曰扶习润生。台家之所谈。言於通教十地中第九之菩萨地,以誓愿扶见思之习气,受叁界之生,以度眾生也。以於十地中第七之已办地,既断见思之正使已,不能受生於叁界六道而度眾生,将以何者满利他之行?若藏教之菩萨,叁祇百劫之间,不断一毫之见思(唯制伏之),故可以之而受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六道众生,因有漏业,而感生死之身,即依秽恶国土而住;诸佛菩萨,因无漏清净业,而感法性之身,即依清净国土而住,今云依正无碍...
《三藏法数》 / 733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轮。胜天王般若经一曰:「眾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仁王经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叁界苦轮海。」同良賁疏四曰:「苦轮海者,苦通叁界,谓叁苦也。依苦乐捨,立為苦故,往返不息,迴转如轮。昇沈出没,深大如海。」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叁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
《三藏法数》 / 175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顺流,流即生死流也。盖六道众生,顺从生死之流,唯务趣下,而不知返;所谓顺生死流,逆涅槃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叁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
《三藏法数》 / 162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引留临死病人之魂魄於现身,為令延命而结之印,屈无名指入掌中,竪小指者是也。禁者闭塞之义。五路即六道中之五道,言人死而趣他界,今既在人道,死去之处,是五道也。以不思议之加持力,禁闭五道之门,苏而还於前身,故尔言也。或曰:魂魄经五路而去,今令此防遏之。五路者:一脐...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神境智证通,又云身如意通Ṛddhividhi-jñāna,又云身通,又云神足通。即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谓之神境通。游涉往来自在之通力,故云神足通,自身得变现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各就一边而与以名也,其中神境通名,最為通称。二天眼智证通Divya-cakṣus,得色界天眼根,照久...
《佛学大辞典》 / 301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禪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叁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
《三藏法数》 / 242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其印与种子如大日经疏所言,其形像及功德,据所谓吒枳尼旃陀利经曰:「尔时世尊於宝座上结跏跌坐。(中略)时从地涌出白辰狐王,白形色朗满白净如白雁王,现顶上孔雀鸟,颈悬宇头宝珠。(中略)尔时佛言:今此会中有一菩萨,名為辰狐王菩萨,是则贫(贫字或為观字之误)自在菩萨生...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证知一切之声境。而通达无碍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记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识相应慧,智缘二境无壅名通,从根及能证為名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此天耳通有修得报得二种,修得者在於人界修四禪定,依定力发得彼天界之四大於肉眼上,因...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眾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叁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见...
《佛学大辞典》 / 384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菩萨应现於六道,救眾生苦难之身也。观音玄义上曰:「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菩萨亦如是,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不穷不尽。菩萨大慈熏身与眾生乐,名如意药王身。」法华玄义...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延命地藏经所说。地藏菩萨有延命之德,故名。经曰:「佛告帝释:有一菩萨,名曰延命地藏菩萨。每日晨朝,入於诸定。游化六道,拔苦与乐。」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道六道,开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罗道,则為六道。智度论叁十曰:「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於佛经迴文说五。若说六者,於佛经迴文说六。又摩訶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眾生,观诸义意,应有...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二凡之一。声闻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修行位為外凡,四善根之位為内凡。又菩萨乘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等叁贤之位為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捨故名為凡。」四教仪集註中曰:「相似见理名...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叁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眾生之果报名為有。业疏一上曰:「唯此僧宝,下济群有。」济缘记一上曰:「下济群有,六道福田故。言群有者:正报即四生,依报则叁界,开為九有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葬送时,埋於土中之钱也。谓以钱寄於冥土之府库请免亡者之罪也。盖汉魏以来之俗习,一云瘞钱,日本谓之六道钱。佛祖统纪曰:「世有用纸鏹寄库者。」龙舒之净土文曰:「予徧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為此而為阴...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又曰鬼趣。夜叉罗剎饿鬼诸神等之境土。六道之一。大乘法数二十七曰:「道即能通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据佛经云:凡舍宅街衢,市肆丘塚,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乃至江河树木,亦有鬼神依止,其最劣者為饿鬼。 又犹言邪术。后汉书刘焉传,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叁...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以喻不知因果之道理。而惑溺於生死之凡夫也。大日经一曰:「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着我名我有,分别无量我分。」大日经疏一曰:「萨埵略有叁种: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諦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叁界,坚执不捨,故以為名。」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於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乐也。二、念法,念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叁、念僧,念僧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凡夫阿赖耶识之不觉义,分為十重言也。禪源诸詮四曰:「此识(阿赖耶识)在凡,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叁乘圣贤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总有十重(今每重以梦喻一一合之):谓一切眾生虽皆有本觉真心(此第一重。如一富贵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未遇善友开示,法尔本来不觉(...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不变真如比水,随缘真如较波。此波有二,根本无明為缘,搅乱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昇沈六道者,凡夫自身随缘真如之波也。又吹於大悲之风,现种种之境,化种种之身,布种种之教者,佛菩萨為他随缘真如之波也。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於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 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捨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為利益眾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 叁、一向...
《佛学大辞典》 / 634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顺流,流即生死之流,六道之眾生,起惑造业,顺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即流转之因果也。二、逆流,由初果须陀洹,断已后叁界之惑,渐逆生死之流,而趣涅槃之道,即还灭之因果也。见涅槃经叁十六。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叁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
《佛学大辞典》 / 561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魔障之乡里。谓娑婆世界也。观经定善义曰:「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餘乐,唯闻愁嘆声。毕此生平后入涅槃城。」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叁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於极理為精,勤策於清净法界中為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眾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眾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眾生如,眾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此二法者...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对随缘真如之称。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故曰不变真如,即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也。此不变之体,随缘生叁界六道之相,谓之随缘真如。权大乘不许真如之缘起,故不立随缘真如之义,实大乘於真如立不变随缘之二义,所以明不变之真如造作有為之万法者。金錍论曰:「万法是真如...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幽界之精灵也,六道眾生不可眼见者,皆為幽灵。人命终已后,其形体不可见,故谓之幽灵幽仪等。道宣律师感通录曰:「幽灵随喜。」二十唯识述记序曰:「幽灵守昏而永翳。」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庐山慧远弟子慧要,有巧思。以莲华作漏刻,名莲华漏。梁高僧传六道祖传曰:「远有弟子慧要,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焉。」翻译名义曰:「庐山远公门有僧慧要者,患山中无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叶芙蕖,因波轮以定...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言六道轮迴经多世多生也。心地观经叁曰:「有情轮迴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本性住种性,此自无始以来,依附第八阿赖耶识,法尔所存之大乘无漏法尔种子也,此种性於我等具缚之身中亦自无始备於法尔,假令受六道四生之轮迴,而於阿赖耶识之中,持之而不失坏也。二、习所成种性,闻如来之教法,而起闻思修之叁慧,新熏习有漏之善种,依此熏习力增长彼法尔...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眾生之死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见[天眼]条。今催眠术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谓之千里眼。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魏书释老志曰:「诸佛法身有二种义:一者真实,二者权应。真实身者,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权应身者,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案此说...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迷之境界,即叁界六道也。西域记序曰:「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觉於迷津。」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假筏迷津,施航觉海。」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愚痴有十种之不净:一、身不净。不惯上品清净之佛性律仪,其身在於生死之泥中,故身不净也。二、口不净。不说上品真如藏性之诚言,徒说烦恼戏论之杂言,故口不净也。叁、意不净。不知自性清净之心体,起妄想不净之诸念,故意不净也。四、行不净。不游行根本智之大地,而游六道轮迴...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金刚界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成五种之果智,故分类為五部。今為便於解释,列之如次:一莲华部,眾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华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二金刚部,眾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千手轨所说。一慈无量观,是东方普贤菩萨之叁摩地,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东方四菩萨之首也。而在五智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二智所摄,九识摄於八识时,第九识摄於第八识,五智摄於四智时,法界智摄於大圆镜智也。行者先住於慈无量定,以勤净之心徧观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皆具六大四...
《佛学大辞典》 / 730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十界中由第一地狱界至第六天界為六道。第七声闻界,第八缘觉界,第九菩萨界,第十佛界為四圣。法华玄义二曰:「十界谓六道四圣也。」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於五欲之境贪着爱着而不能离者。贪与爱异名同体也。胜天王般若经一曰:「眾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法华经方便品曰:「深着五欲如犛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楞伽经叁曰:「杀无明父,害贪爱母。」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即身义有叁义:一法,大,羯,叁如其第次配於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之四身。二大,叁,法,羯如其次第配於四身。叁叁,法,大,羯如其次第配於四身。今非谓此义未尽,四身之中各有四曼。十住断结经曰法性有二:一事法性,二实法性,金刚顶经谓叁十七尊各有十二神变,一一神变各有...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眼之一。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麤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眾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禪定於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為修得之天眼,生於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
《佛学大辞典》 / 224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為怒目?菩萨何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真如為诸佛之证处,故云都。依随缘真如之义,吾等眾生由本觉真如之都而流出,轮迴於六道也。但是乃天台别教教道方便之所谈,非圆教证道之实说也。见[无始无明]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