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条搜索结果

二种通相

一、宗通相,宗即心宗,亦要也,通即融通无碍,相即自心所得胜进之相。谓依教思修,得意忘言,趣入自觉之地,觉智圆明,融通无碍,是名宗通相。 二、说通相,说即说法,通即辩说无碍,相即起用化他之相。谓以方便,随顺众生根器浅深,为其演说,无有障碍,是名说通相。

《三藏法数》 / 113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种行相

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分行相,俱舍為相...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观心释华严经题七字

一、大是心体,大即常也,遍也,体即心体也。谓此心体含容法界,称性周遍,平等广博,不变不迁,无外无际。故云大是心体。 二、方是心相,方即方法,相即轨持也。谓无边法相,恒沙性德,皆由此心轨持含摄。故云方是心相。 叁、广是心用,广即包博,用即业用也。谓此心业用,广...

《三藏法数》 / 331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德

一、智德,眾生所具之了因至於佛性果為智德,照了一切之事理者,二、断德,眾生所具之缘因至於佛性果為断德,断尽一切之妄惑者,智德是菩提,断德是涅槃也。诸佛心具此二德。见观音玄义上。 又一、悲德,诸佛菩萨利他之德也,二、智德,诸佛菩萨自利之德也。 又一、性德,本来性...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赖耶四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第八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有此四分之义焉。 一、相分,相即形相。有叁种:一、境相名相,谓此识能与根心而为境界故。二、相状名相,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相状,惟是此识之所变现故。叁、义相名相,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亦是此识之所变现。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大

一、体大,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体性平等者,谓凡圣染净之法,皆依真如之体,其性无有高下也。) 二、相大,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具足无量恒沙胜妙功德,一一功德,称体显露,故名相大。 叁、用大,谓真如之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

《三藏法数》 / 13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曼

是真言所立叁大中之相大也。為大,叁法,羯之四种曼荼罗。此四相圆融相即事相谓之四曼相即。又曰四曼不离。见[曼荼罗]条。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諦相即

谓天台圆教之空假中叁諦圆融不二也。以简别於别教叁諦之隔歷。辅行一曰:「即者尔雅云合也,若据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名為即,即叁而一,与合义异。」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重法界

华严宗所立叁种之观门也。一、理法界,观一切诸法,尽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义也。二、理事无碍法界,观诸法即真如,真如即诸法。故界具分与性之二义。事者分之义,理者性之义。叁、事事无碍法界,观诸法既具性,则诸法一一復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义,...

《佛学大辞典》 / 299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即假

圆教之假諦,為空中二諦相即之假,故云即假,以别於别教之假諦。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毗婆舍那叁行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以寂静之慧,观察根尘内外诸法,令叁昧成就,进趣菩提,故行有叁焉。(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相,相即观境也。谓修观之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叁昧境界之相...

《三藏法数》 / 220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种转变

转即运动,变即改易。此是外道妄计形相等九种,各有迁变之不一也。盖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性,一切境界,起灭唯心,而妄计有无,遂成邪执。如来恐诸末世众生,堕斯等见,故于楞伽会上,对大慧菩萨说此九种邪计之相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 一、形处转变,形处即四大...

《三藏法数》 / 454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相入

谓彼此事物,互相融入,而无乖隔,如数多之灯光相和也。就差别之诸法,而论圆融无碍之义,由於相即与相入之二门。见[相即]条。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名义不离

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為名,以光明為义,為体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註下曰:「问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显教十重戒

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於心性,说实相之理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於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

《佛学大辞典》 / 517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圆教四门

圆教以万法圆融之故,门门各立之义不可有。然於一法之上非无四门入理之异:一有门,观见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叁諦相即之假也。二空门。观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亦皆空,是叁諦相即之空也。叁亦有亦空门,空假相即,故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双之中也。四非有...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圆融

华严宗所明: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波与水之相即也。二、事事圆融,波与波之相即也。叁、理理圆融,水与水之相即也。见法界观门,七帖见闻一本。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空观

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叁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是南山所立叁观中之相空观也。见游心法界记上。 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圆融

华严宗立叁种之圆融: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如水波相即也。说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生死即涅槃者。此门也。二事事圆融,如波与波相即不二也。说须弥芥子,大海毛端,互相入不相碍,说邪正不二,烦恼即菩提者。此门也。叁理理圆融,如水与水一味融和也。说万圣所具真理一...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相即

谓如波即水,水即波,彼此互废己而同於他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即也。两镜相照為相入,非相即也。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会尊数略颂

成身千六十一尊。叁微供各七十叁。四十叁一理十七。降降七十七叁尊。分别九会诸尊位。佛体一千叁十六。菩萨二百九十七。忿怒四尊执金四。外金刚部百二十。总千四百六十一。是名金刚现图尊。圆融相即一法界。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相

净智相与不思议用相也。净智相者,由真如内熏之力与法外熏之力而如实修行之结果,圆满方便,生纯净圆常之相也。由此净智相而现一切胜妙之境界与功德之相,利益眾生,谓之不思议用相。起信论上曰:「净智相者。谓依法熏习。如实修行,功德满足。破和合识,灭转识相。显现法身清净智...

《佛学大辞典》 / 365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华严宗四门出体

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叁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随缘而成為诸法,故假令谓為摄事相而归於真性,亦唯以能依归於所依而已,其实不得谓有為之事相即為真如也。今立真如缘起,成為诸法,则诸法即為真如之体,如波即水。四无碍...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无言说道

通教之观智也。言说者。指诸法之事相,观事相即空,故云无言说。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主伴无尽

谓万有各為主為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也。与主伴具足项同。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相即

圣道门诸教云即事即理,净土门一家言即相即心。相者谓西方有净土,指方立相之相也,此相即自己之一心,离自己,则无净土,无弥陀,故云即相即心。见西方合论五。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玄缘起

此為四种缘记中之法界缘起,具体的说明者,缘起之义理,穷极於此,是為华严一家之特色。其為缘起精神之点,在於一多相即。於此有钱货十钱,此十钱為成自一钱者,何则?本来自性无十,十為积一得成之缘成法,无一即十亦无。反之而可知一钱由十钱而成,何则?本来自性非有一,一是对...

《佛学大辞典》 / 393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止观捨

是修行中之差别也。止观之义见前,捨者梵语优毕叉U ekṣa。涅槃经叁十一曰:「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净,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為捨。」止观皆捨而住於平等也。即止观不二之位。大乘义章十曰:「捨者外国名优毕叉,此翻名捨,行止平等,捨离偏习,故名為捨。」止观曰:「...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久两实

十劫之弥陀与久远之弥陀皆為实身,所谓相即之妙法身也。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即中

圆教之中諦,乃空假二諦相即之中,故云即中,以别於别教之中諦。见[即空]条。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当位即妙

犹言当相即道。谓不论何事,其位皆妙。如良医所观,毒有毒之妙,药有药之妙也。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非叁非一

如法般解之叁德,如空假中之叁諦,依圆教所谈,则叁德叁諦,各异义理德用。然固圆融相即,不离一味也。一即叁,故為叁而非叁,叁即一,故為一而非一,是曰叁非一。是圆教至极之深义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