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条搜索结果

五部教主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如来金刚不空真实叁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如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如来入种种叁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分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

《三藏法数》 / 901字 / 8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妙观察智

显教所说四智之一。转凡夫之第六而得至於佛果,观察诸法而说法之智也。心地观经二曰:「妙观察智转分别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於眾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為妙观察智。」 又密教所说五智之一。配於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菩提心论曰:「西方阿弥陀佛由妙...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7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宝幢如来

胎藏界中臺八叶院东方之尊也,赤白色,即日初出之色也。宝幢者以菩提心统率万行,降伏四魔军眾之标帜也。密号曰福聚金刚,是此如来转第八而得之大圆镜智所成。而此镜智含藏一切智德,故亦曰福寿。左手為拳,安於胁,右手垂而触地。种子為无点之字,以是為初发之菩提心故也。金刚...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阿摩罗

阿摩罗者,梵名Amala,或作阿末罗菴摩罗。译言无垢。阿摩罗者,即清净无垢之也。九中之第九。见[菴摩罗]条。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7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也。谓依五根能见五尘,而为五,于五尘境,而起分别,为第六。 一、眼,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眼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 二、耳,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耳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 叁、鼻,谓鼻...

《三藏法数》 / 231字 / 7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半斋

半日之斋也。斋法,一日一夜以今日之明相至翌日之明相為限。故过今日之正午,至明日之夜明,不可食一物,若至夜分為食事而破斋,曰半斋。自正午至暮持半日之斋。至夜分而破斋也。故就昼食曰半斋。就夜分曰破斋。半斋破斋同意也。经律异相四十四曰:「破斋犹得生天第九。昔有迦罗越...

《佛学大辞典》 / 632字 / 7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梵语倒置之為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外无法,谓之唯。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然则唯者為叁或八之复名数,非唯一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顺流十心

顺即随顺,流即流转。谓诸众生因此十心,则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也。 一、无明昏闇,谓诸众生,从无始来,闇昏迷,无所明了;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是以流转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

《三藏法数》 / 467字 / 7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四念处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

《三藏法数》 / 445字 / 6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异熟果

五果之一。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也。以此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故名异熟果也。唯述记二之末曰:「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6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於境而了别,名為。唯论一曰:「谓了别。」同五曰:「以了境為自性。」大乘义章叁曰:「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筹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同四曰:「是一期心...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6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於叁界五趣,长养其,欲自住,差别所乐,而立七住:一、第一住,為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异之处,即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也。一分之天者,欲界之六天与色界初静虑叁天,除劫初起之有情,餘时之有情也。是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思想亦名异,故曰身想俱异。二、第二住,...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6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七有

因果不亡曰有,谓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地狱有(亦名不可有),地狱者,此狱在地之下也。谓众生由过去恶逆之因,感现在地狱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狱有。 二、畜生有...

《三藏法数》 / 371字 / 6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十一

一,身。眼等五根。二,身者。染污也。叁,受者意根也。四,应受。色等六尘。五,正受。眼等六。六,世。生死相绩不断绝之也。七,数。一乃至阿僧祇数之。八,处。器世界。九,言说。依於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也。十,自他差别。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也。...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6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十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

《三藏法数》 / 806字 / 6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频伽缾

缾形似频迦鸟,故名。佛以喻无空之去来,无之生灭。楞严经二曰:「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缾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餉他国。蕴当知亦復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者,则本瓶中既贮空去,於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6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一、眼,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眼依根而生,眼根因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 二、耳,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耳依根而生,耳根因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 叁、鼻,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鼻依根而生,鼻根因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 四、舌...

《三藏法数》 / 714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二分

论云:于六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二分。 一、相分,谓于眼等六,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二、见分,谓眼等六,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三藏法数》 / 97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数人

萨婆多部(即一切有部)之异名也。主论法数,故曰数人。止观五曰:「数人说:五阴同时,是心王,四阴是数。」同辅行曰:「数人即是萨婆多师。」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二种

一、显,显即第八。谓此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故名显。(第八,即藏也。) 二、分别,分别,即第六意,谓于显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 98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天名。旧称阿迦贰吒,阿迦尼吒,阿迦尼沙託。新称阿迦尼瑟吒,阿迦尼瑟搋。阿迦尼瑟揥。译曰色究竟。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而无形体矣。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九地

又名九有。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叁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捨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為散地,并有欲故...

《佛学大辞典》 / 659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四无明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叁、相应无明,谓意缘于六尘之境,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

《三藏法数》 / 183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七常住果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

《三藏法数》 / 406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与一切融即。其体无碍也。指月录四曰:「叁祖僧璨信心铭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笔削记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传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无罣碍。」又曰:...

《佛学大辞典》 / 670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水喻真心有十义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叁、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

《三藏法数》 / 527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八定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

《三藏法数》 / 758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种子六义

种即能生之义也。谓于八之中,随一起时,能生一切善恶之法,故名种子。(八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也。) 一、刹那灭义,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谓眼等诸种子,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各各...

《三藏法数》 / 488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

《三藏法数》 / 496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即心。住者,谓此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色界叁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住。(色界叁地者,初禅、二禅、叁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叁地,空处、处、无所有处也。) 一、欲界人天住,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

《三藏法数》 / 585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