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又(名数)叁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叁、念力,...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又作失兽磨罗,失守磨罗。失收磨罗。鱷鱼之类。善见论十七曰:「失守摩罗者,鱷鱼也。」玄应音义十七曰:「失兽摩罗,或言失收麼罗,此云煞子鱼也。善见律译云鱷鱼也。」唯识秘演二本曰:「室兽摩罗,傍生类也。形如壁蛒,小者二丈,大者百尺。」梵Śiśumāra。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常云二十唯识。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由偈颂之数而名。总有二十一颂,后一颂為结嘆,非明宗义也。有叁译,一后魏般若流支译,单题曰唯识论,或题楞伽经唯识论。二陈真諦译,题曰大乘唯识论。叁今论是也。此论慈恩作释,谓之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6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八宗之一。為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此目取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之意。此二者為通称。更名应理圆实宗,以所詮之理离空有二边能应理,而為圆满真实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胜义諦相品之意。又名普為乘...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6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Vyākaraṇa,新译曰毘耶羯刺諵,又云毘何羯唎拏。译曰声明记论。关於五明中声明,即语学之俗书总名也。慈恩寺传叁曰:「印度梵书名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毘伽罗论者是也。然其音不正。...
《佛学大辞典》 / 1271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心為万法之主,无一事漏於心者,故观察心,即观察一切也。因而凡究事观理,尽称為观心。对於是而商量释迦一代之教法,谓之教相。此二者,大乘诸宗,无不具备,法相宗叁时之判為教相,五重唯识為观心,乃至天台之五时八教為教相,一心叁观為观心,十界二门...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愚者之异名。世间最胜者,无过於天。指至愚為天,犹指贫人而呼為富者,指痴钝而呼為聪明,调弄之辞也。此痴天当怜之,故云天爱。又一说,其人愚痴无所取,但為天所爱,仅得自存,故云天爱。唯识枢要上末曰:「天爱者,梵云没劫Moha,此名為愚。愚有叁名:一、提婆Deva,此云天。二...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证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為法身也。以叁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為理智显现,有為(...
《佛学大辞典》 / 991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是永明所立,单於大乘判定其宗旨。一法相,谓一切染净诸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而由各自种子起,万法条然,因之於色心诸法建立种种名相者。如深密,唯识等之所明是也。二破相,谓一切染净之法,悉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為空...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Vāṣ a,又作婆师婆、婆湿婆、婆沙波。五比丘之一。译曰起气、泪出、气息。佛灭后,窟内窟外结集时,於窟外领界外之大眾结集叁藏者,即大眾部之祖也。佛本行集经叁十四曰:「次长老婆沙波,隋言起气。」叁论玄义曰:「界外大眾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眾生而泪...
《佛学大辞典》 / 254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二、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為...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小乘经典第一期之结集,有分窟内窟外二部者,亦有不分者。不分之说,如阿育王传四曰:「迦叶与[五百罗汉]同至毕波罗窟,先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毘尼藏,后迦叶自结集摩得勒伽藏。」(取意)。十诵律六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共安居王舍城外精舍,先使优波离结集毘...
《佛学大辞典》 / 943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宗镜录问云:不了唯识之徒,妄执我法,圣教之内,云何复言有我法等?答云:对机设假,非同情执。假有二种,故名二假。 一、无体随情假,谓执我之法,本自无体。但因随顺机情,虚假施设,亦名我法,故名无体随情假。 二、有体施设假,谓圣教所说,虽有法体,而非我法,体本无名...
《三藏法数》 / 135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楞伽经所说:一,真识,如来藏也,又自性清净心也。离生灭相之真心也。起信论名之為心,亦名如来藏。性宗唯识不立此识。二,现识,又名藏识。真心与无明和合而生染净法之识体也。起信论所谓阿梨耶识之业转现叁细也,唯识论所谓阿赖耶识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义。叁,分别事识,名...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叁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眾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為叁天(萨婆...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谓有漏之五蕴也。取者取着之义。小乘有部,总為烦恼之异名,大乘唯识,為贪爱之别名。取着於贪爱之烦恼事物,故名為取,五蕴以烦恼為因而生,故云取蕴(第一义),五蕴常从属烦恼,故云取蕴(第二义),五蕴能生烦恼,故云取蕴(第叁义)。俱舍论一曰:「有漏名取蕴。(中略)烦恼...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新罗国黄龙寺元晓。从湘法师入唐游往处处,华严唯识,最其所达。后还,化振海东。所着起信论疏,弥陀经疏等盛行於世。世称其人為海东师,疏曰海东疏。见宋僧传四。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