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条搜索结果

一生入妙觉

天台宗所说。叁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非经叁大阿僧祇劫,不得至於佛位(妙觉),然天台以圆顿之妙觉,信之,行之,则於现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跃直达於妙觉之佛果。谓之一生入妙觉。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圆觉

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於体而谓為一心。约於因而谓為如来藏。约於果而谓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疏

慈恩之唯识论枢要,惠沼之唯识了义灯,智周之唯识论演秘也。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类境

境者,八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叁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识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使

一贪欲,二瞋恚,叁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标出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圆照

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於[起灭]。妙觉圆照,离於华翳。」 又(人名)京兆蓝田(陕西蓝田县)人。姓张氏。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研钻维摩法华因明唯识等,傍究儒典,特精律藏。唐开元年间,奉勅预译...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识规矩

天亲宗相撮瑜伽百卷為嗢陀蓝。护法愍迷,造成唯识论解叁十颂。阐发慈氏之奥典。十师精贯,百卷洞该。类聚群分,各遵其本。玄奘大师糅兹十释,译成十卷。既使文同义异者,若出一师。然而记忆犹艰。乃造八识颂,以统其绪。谓之规矩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之八识,行相心所缘性量...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梵语萨婆罗奢S arśa,五境之一,身根所触有坚湿煖动等十一种。俱舍论一曰:「触者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飢、渴。」 又心所法之一。俱舍之十大地法,唯识之五徧行摄之。彼属於五境者,為所触之色法,而此為能触之心法也。使根境识叁者和合之心作用也...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引业

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圆测

唐京师西明寺圆测,慧解纵横,玄奘叁藏為慈恩基师讲新翻之唯识论时,测赂守门者隐而听之。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於西明寺鸣鐘集眾,称讲唯识。基嫌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叁藏讲瑜伽论。还同前盗听而受之。亦不后基也。迨天后初,选入译场為证义。所着之唯识疏钞,天下分...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中道

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徧计所执者,以情有故為非空,以理无故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為空,以似有故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為非有,以妙有故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叁性对望而论,现於虚妄认识上...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观遍计所执

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徧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麤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叁性中徧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观

一、事观,观因缘所生之事相,二、理观,观万法之实性也。诸宗之观法,各分此二观,如天台一家,以占察经所说唯识实相之二观為事理之二观,唯识观為事观,实相观為理观。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法师

慈恩大师虽造百部章疏而以成唯识论為宗,故号唯识法师。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部执

各部之执见也,如小乘二十部之类。唯识枢要上本曰:「佛涅槃后,因彼大天,部执竞兴。」唯识了义灯一本曰:「部是眾义,名圣弟子為部。执是取义,皆取佛说叁藏之中所说法义。」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见思

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佛性

一理佛性,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是法相宗会涅槃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言,而成立无性有情之法门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总而言之,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明得

明得定也。唯识枢要上本曰:「位居明得,道邻极喜。」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表色

唯识所立叁种色境之一。行住坐卧取捨屈伸等显然可表示於人者。名為表色。是依可见之义而名為色。俱舍不立表色。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道六道

五道六道,开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罗道,则為六道。智度论叁十曰:「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於佛经迴文说五。若说六者,於佛经迴文说六。又摩訶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眾生,观诸义意,应有...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玄范

唐代人。乡贯不详。少年出家,受学於当时之名匠,覆践清旷,强学天心。专通唯识之学。精探因明。住长安普光寺,以着述為事。与[玄奘]同时出,或谓即其门人。年寿并缺。所着有别集二十卷,成唯识论疏二十卷,杂集论疏十六卷,解深密经疏十卷等十餘种。详见大唐内典录等。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毛道

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āla,缚罗Vāla,之二音。婆罗為愚之义,缚罗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為缚罗。译為毛。不知婆罗宜译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

《佛学大辞典》 / 415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杨文会

字仁山,清安徽石埭县人。生於道光丁酉十一月十六日。卒於宣统辛亥八月十七日,年七十五。生平好读奇书。凡音韵歷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靡不领会。二十七岁时,曾於皖省书肆中得大乘起信论一卷。病后检阅他书,举不愜意。读起信论,乃不觉卷之不能释也。由是徧求佛经。一心学...

《佛学大辞典》 / 842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第八识

阿赖耶识之别名。八识中之第八。述记叁末曰:「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识。」唯识了义灯四本曰:「从末向本,数為第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回趣

迴心而趣佛道也。唯识枢要上本曰:「迴趣於大乘。」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广百论释论

十卷,护法菩萨造。唐玄奘译。是释广百论本者。与成唯识之破我法二执相表里。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行佛性

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眾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頞瑟吒

又作阿史吒Aṣṭan,译曰八时。见唯识演秘一本。印度之俗有分日夜為八时者。见义林章一本。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导论

护法菩萨释世亲之唯识二十论,称曰唯识导论。二十述记上曰:「西域註释数十餘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法相之学匠单称导论者,成唯识论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心要

十卷,明蕅益大师随讲随录以成之。凡遇论文中蹇涩之处,则旁书数字以充畅其义。故阅者较易领会。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眾圣

谓小乘初果已上,大乘初地已上之断惑证理诸圣人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道超群典,誉光眾圣。」行宗记上之一曰:「眾圣非一。」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叁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於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

《佛学大辞典》 / 167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戍陀战达罗

Śuddhacandra译曰净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论随疏

即[成唯识论随註]。文约义丰,理明词达,唯识入门之要书也。武林钱伊菴因此疏而着唯识随疏翼二卷。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

约於所观境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境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境者,皆境唯识。」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空始教

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詮般若叁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為相始教。俱為大乘之初门,故谓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叁、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五

叁性与五法。唯识之法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嘉尚

唐慈恩寺嘉尚。玄奘门下四哲之一。游奘之门,受瑜伽唯识之旨,奘译大般若时,為证义缀文。又在则天武后朝,与薄尘灵辩等预译场之证义,功绩甚多。后不知所终。见宋高僧传四。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空处

又云四无色,无空界之四处也。是乃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梵名Catuarū a一空无边处Ākāśānantāyatana,略名虚空处,又云空处。修虚空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二识无边处Vijñānānantāyatana,略云识处。修心识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叁无所有处Ākiñcanyāyatana,修心识无所有定所生之天...

《佛学大辞典》 / 373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玄宗

玄妙之宗旨。佛教之通名。注维摩经序曰:「常恐玄宗坠於译人。」唯识枢要上本曰:「文蕴玄宗,情吝奥旨。」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性

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叁、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叁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佛学大辞典》 / 401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毕舍遮

Piśāca,又作臂奢柘、毘舍闍、毘舍遮。食肉鬼名。孔雀王咒经下曰:「毘舍闍,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言毘舍闍,又作毘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癲狂鬼也。」慧苑音义下曰:「此云噉精鬼,东方天王所领鬼神也。」唯识演秘二本曰:「毕舍遮者,唐云食血肉...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烦恼

一,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故名為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忿恨覆等二十之烦恼,以前之根本烦恼為体,或為由此流出者,故名為随烦恼。是唯识之法相也。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二。 又一,分别起烦恼,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二十论述记

二卷,唐慈恩作,受玄奘之旨趣释唯识二十论。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真空

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諦涅槃,非偽故真,离相故空。」 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叁观中之真空观是也。 又对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谓非空...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种行相

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分行相,俱舍為相...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底彦多

又作丁岸哆Tiṅanta,即Tin+anta,梵语文法二声之一。示动词之变化者,有十八转。彦多者后之义,底字為置於后之声。是以动词中第叁人称单数之语尾名,為动词语尾一般之名目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底彦多声有十八囀,辨此声中底字居后,彦多是后义,则是底字居后声也。」寄归传四曰...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智月

智慧之光明,譬如月也。唐华严经八十曰:「如来智月出世间。」 又(人名)梵名若那战达罗Jñānacandra,译曰智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护法菩萨之门人。见唯识述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波利

Pari,译曰圆。圆满之义也。又皆也,徧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波利圆也。」华严经疏钞十四曰:「波利,此云皆也,徧也。」 又(人名)佛陀波利之略。唐仪凤元年由西国来至五臺山,受文殊之告命,更还西天,齎尊胜陀罗尼经之梵本而译出之,是婆罗门僧也。见尊胜陀罗尼经序。 又(...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随转理门

法相宗之用语,随佛菩萨之本意而明其实义,谓之真实理门。随转他之机情而為方便之说,谓之随转理门。以此二门会诸乘中之相违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开随转真实理门,令知二藏叁藏等不相违故。」唯识论五曰:「然有经中说六识者,当知彼是随转理门。」同述记曰:「随转理门依小根器...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杂染

一切有漏法之总名。该善恶无记之叁性。唯言染,则烦恼局於恶性,言杂染,则与善及无记亦通。以有漏之善无记,与烦恼之恶性杂糅故也。唯识论述记二末曰:「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隶烁,此名杂染。若不言僧,即唯染也。」净土文类证卷曰:「杂染堪忍群萌。」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婆剌拏

Vāraṇa,一作婆罗那。国王名。译曰流转。唯识枢要上末曰:「婆剌拏者,此云流转,即先婆罗那讹也。」是眉稀罗国之王,容貌端正,闻迦旃延比丘之宿因发心出家,入阿般地国山中修道,於时国王将宫人入山游猎,宫人见流转王之美貌,围绕看之,国王见之大瞋,鞭流转王殆至死而去。流转...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玄鑑居士

印度人。為护法菩萨之檀越。常给侍之。菩萨没后,护持其所着唯识之释论,授之玄奘叁藏。见唯识枢要上本。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八圆净

又名,十八圆满,是报身佛之依持圆净也。一色相圆净,光明徧照无明世界,色相周徧也。二形貌圆净,妙饰界处各各形貌殊胜也。叁量圆净,大城无边不可量也。四处圆净,出过叁界所行处也。五因圆净,世出世之善根自功德而生也。六果圆净,清净自在唯识之相也。七主圆净,如来所镇,恆...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加行

唯识五位中第二之加行位。有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种差别,故曰四加行。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情见

妄情之所见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情见各异,稟者无依。」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质多翳迦阿羯罗多

Cittaekāgratā,译曰心一境性。定之异名。唯识了义灯五本曰:「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质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罗云境,多云性。」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种叁世

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叁世,有叁种之别:一、道理叁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於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叁世也。现在之法,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為未来。即於现在一剎那之法立叁世也。二、神通叁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十二种有情

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叁叁四,叁二及叁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為五。二、四姓為四。叁、男与女及非男非女為叁。四、劣与中及妙為叁。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為叁。七、离欲(阿罗...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有灵

有灵魂者。犹言有情。唯识枢要上本曰:「有灵之类,谁不怀钦。」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无种阐提

无种者,无佛种性,毕竟不能成佛之人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不成。」阐提者,梵语一阐提之略。不具信心,断善根,永不能成佛者之谓。涅槃经德王品曰:「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入楞伽经二曰:「一阐提者,焚烧一切善根。」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随疏翼

见[成唯识论随疏]条。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圣提婆

Āryadeva,造百论等之提婆菩萨也,以其為菩萨。故尊称為圣。唯识枢要上本曰:「圣提婆等诸大论师。」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删地涅謨折那

Saṁdhinirmocana,解深密经之梵名。唯识演秘叁本曰:「此经梵本名曰删地涅謨折那。涅謨折那,此翻名解。删地之声含於叁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叁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此叁种并名删地。(中略)前后各取一义以立经题,皆不相违。然据经旨解深密名,理為优矣。」此经有四译,...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了义灯

唯识叁箇疏之一。具名成唯识论了义灯,七卷,唐淄州大师慧沼作。显慈恩之正义,而斥圆测之异义。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菩萨所观四智

唯识论等破外道餘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毘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举以略显於心外无有实境。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於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境若实有,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变种种耶?二无所缘识智,缘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时,境非实有,而心现缘知。心若必託外境而起...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现识

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本曰:「楞伽经云:诸法皆於本识上现故。」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心识

小乘俱舍以心与识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以之為别体,有一识乃至无量之差别。详见[识]条。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无境界论

般若流支译,楞伽经唯识论之异名。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叁十论颂

梵名Vijñānamātrasiddhi-triṁśati-śastra-kārikā,常云叁十唯识。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之本颂也。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唯识心定

唯识观也。楞严经五曰:「我修习唯识心定,入叁摩地。」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护法

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俱舍论二十五曰:「护法者,谓於所得善自防护。」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佛菩萨觉世济人之道,无大有力者护之,则道将灭。故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称之曰护法。 又(人名)Dharma āla,...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徧行之一。梵语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论四曰:「思谓能令心有造作。」唯识论叁曰:「思谓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业。」大乘义章二曰:「思愿造作名思。」梵语杂名曰:「思,指底。」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