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人之一生也。唯识论五曰:「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四念处叁曰:「佛一期诸大经,门门不同。」妙玄义一上曰:「一期化导,事理俱圆。」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Bodhyaṅga,总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叁十七道品之名,别為叁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分者支分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支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
《三藏法数》 / 783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佛性论二谓真性有五藏之义:一、如来藏,自性是藏之义,以一切诸法,不出如来之自性故。二、正法藏,因是藏之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等之正法皆取此性為境故。叁、法身藏,至得是藏之义,以一切圣人信乐此佛性故,使圣人得法身之果德故。四、出世藏,真实是藏之义,以此佛性离世间法...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就修叁种之四念处,而分叁种之罗汉:一,慧解脱罗汉,修性念处,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二,俱解脱罗汉,修共念处,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叁,无疑解脱罗汉,修缘念处而破韦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於一切之外道而无所疑,故曰无疑,罗汉中之最胜也。见四教仪二。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世界初成时,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所住,遂下生於地,又嫉佛之说法,佛為诸天说四念处,修罗则说五念,佛说叁十七品,则说叁十八品,常為曲心所覆。见止观二之二。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大品般若说四念处等之叁十七品,次说叁叁昧,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捨,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之八种法。合為五十。此中四禪四无量心為属於色界之禪定,他皆為属於无色界之禪定。智度论二十一云:问曰:何以故次叁十七品,后说八种法?答曰:叁十七品是趣涅槃之道,...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
《三藏法数》 / 275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佛告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四念处。菩萨摩诃萨观择四念处。顺身观身。顺受观受。顺心观心。顺法观法。何谓为顺身观身。顺受心法观受心法。持世。菩萨摩诃萨顺身观身时如实观身相。所谓是身无常苦如病如疮。苦恼忧衰动坏之相。是身不净可恶恶露。身中种种充满其内。九疮孔中常流...
《持世经》 /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2405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1日又名四神足。為叁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禪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
《佛学大辞典》 / 509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心之主作用,对於心所之伴作用,而谓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瞋等之情也。密教以之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心所即心数為其眷属。此心王心数之差别,吽字义以大日為心王,餘尊為心数,十住心论等以五佛為心王,餘尊為心数,守护国经等以九尊為心王,餘尊為...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南本涅槃经十一曰:「得四念处已,则得住堪忍地中。菩萨摩訶萨,住此地已,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热飢渴、蚊虻蚤蝨、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為住堪忍地。」此堪忍地,配於菩萨之十地,诸师各有异见,天台一家以...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彼此相隔,次第不和会融会也。常对於圆融之文字而言。玄义一下曰:「五阴实法,隔歷是世界。」四念处四曰:「别则隔歷,圆则一念。」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通教之通有叁种之别:一因果俱通,叁乘同依於体空无生之理(是因通),而断惑证理(是果通)是叁乘共学之义。通教之当分也。二因通果非通,是就叁乘中之菩萨而分别之,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之二种。钝根之菩萨,属於前之第一种,因果俱通也,若利根之菩萨者,七地以前,叁乘皆断证,...
《佛学大辞典》 / 31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大藏一览叁引指要录曰:注出般若名相八十餘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一、五蕴,二、六根,叁、六尘,四、六识,五、六触,六、六缘所生,七、四缘,八、六大,九、十二因缘,十、六度, 十一、我者,十二、生者,十叁、寿者,十四、命者,十五、有情者,十六、养育者,十七、眾数...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乐之感,乐...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