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羯磨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為宿业,现在者谓為现业。俱舍光记十叁曰:「造作,名业。」业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捨屈伸等造作,名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為业...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第六意识有十名: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是也。见宗镜录。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眼等六识之异名。识者变现境故谓之為能变。唯识论谓其能变之识有八种,此分叁段,第八阿赖耶识為初能变第七末那识為第二能变,第六意识乃至第一眼识合為第叁能变,解释详之。眼等之六识其性类相大,故合之。唯识论五曰:「次第叁能变,差别有六种。」云云明之。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法处摄色五种之一。分析物质而至於细微者。即极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实物,摄於眼识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宗以之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於意识所缘之法处中。义林章五末曰:「极略色,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眾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二者小义,析诸根境...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叁位极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异其论,小乘以分析之极為极微。至於极微,则无可分上下左右方角之部分(此曰极微无方分),故不可更為分析。若果欲分析之,则惟以意识之观慧,於一极微中分别有能造之四大,有所造之色香等而已,然如此分析之色香等二十,但為想像,故非实之极...
《佛学大辞典》 / 35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法处所摄五种色之一。除一切之有形物质外,见空漠之明闇。是名空界之色。此色至远,故名迴色。分析此至远之空界色至於极微,谓為极迴色。此极迴色非為眼识之所对,但為意识之所缘,故於十二处中不摄於色处,而摄於法处也。见义林章五末法处色章。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六识之一。以眼根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叁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即相违於现量所得之事实而立宗之过失也。如立宗而说声非所闻,声所闻之法,為与[耳识]同起之意识(五俱之意识也),现量所证知,若谓声非所闻,则与此现量之证知相违,故名现量相违。见因明大疏中本。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於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為六根。俱舍论叁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於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於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了别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也。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起信论曰:「一者名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然论中二样用之。一对於他之转识现识等,一对於分别事识即意识。因之前者当於阿赖耶识中之自体分,后者当於阿赖耶识全体。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於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於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六识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汎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於叁量中必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缘意识,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也。是心之现量。叁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境傍缘十八界之...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楞伽经所说叁识之一。八识中除阿赖耶识,為其他末那等七识之总称,以对种种之境,而起虚妄分别故也,对真识则云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叁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為叁?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起信论曰:「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為...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六尘之一。一切之法,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於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楞严经一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為分别影事。」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有分别作用之意。对於无分别而言。六识中眼等五识,唯有寻伺相应之自性分别,故俱舍论二,名之為无分别,第六意识,并具散慧相应之计度分别及定散诸念之随念分别,能分别所缘之境,故名之為有分别。成唯识论七亦曰:「於彼所缘能明了取,异於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俱舍颂疏一曰:「色等五境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 又实相之理,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為境。是属於前之法境。玄义二上曰:「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仅第六意识上有之,能為意识亲近之缘,使意识行者,即喜忧捨之叁受也。五受中,苦乐二受,依五根及意根,不亲近於意识。此叁受其所缘各各有六境,故合為十八意近行。见俱舍论十。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