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 条搜索结果

五障

女人之身具五种之障碍也。又云五碍。法华经提婆品曰:「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叁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又见中阿含经二十八,智度论九。 又欺為信障,怠為进障,嗔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见法华经。 又(名数)修道有五障。一、烦...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89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

六种戒

一、回向戒,回向戒者,谓菩萨利他心大,则以持戒善利,普皆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果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广博戒,广博戒者,谓菩萨运心广大普博,虽持一戒,而能广摄一切所学诸戒也。 叁、无罪欢喜戒,无罪欢喜戒者,谓菩萨远离五欲,而于诸戒无...

《三藏法数》 / 279字 / 2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九识

识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 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叁、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

《三藏法数》 / 863字 / 2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妄尽还源观六门

此观门者,乃唐贤首国师,以华严大经之义,富博宏深,览之者,讵究其源;寻之者,罕穷其际。由是统收玄奥,囊括大宗,述此六门,令诸后学修习观法,断除诸妄,复归真源也。 一、显一体,一体即自性清净圆明之体也。盖此体性,从本以来,圆明湛寂,在尘劳而不垢,处涅槃而非净;...

《三藏法数》 / 1077字 / 20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十忍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谓通教菩萨观五阴、叁界、因果、二谛等法,成就十忍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一、戒忍,谓由观色阴而不犯禁制,即得戒忍;以作无作戒体,皆是色摄故也。(作无作戒者,谓初...

《三藏法数》 / 506字 / 17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婆伽婆

Bhagavat,一作婆伽伴、婆誐鍐、婆伽梵、薄伽梵、薄阿梵Bhagavān(体声,一言声,男声),佛地论举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之六义,智度论出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之四义。又密教有称女人之秘释。经中多单译曰世尊。佛地论一曰:「薄伽梵者,谓薄伽声依六义转:一...

《佛学大辞典》 / 793字 / 17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

末那识

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為意识,有何分别?彼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16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

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证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证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一、...

《三藏法数》 / 402字 / 1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观身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业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二、住处不净,住处不净者,谓观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三藏法数》 / 413字 / 1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乳木

护摩所用之薪也,用有乳汁之木,故云乳木,欲火势之强故也。下置乾柴,上置乳木,其寸法格好,依法而有差异。大日经疏八曰:「护摩薪当用乳木,谓桑穀之类。或用牛膝茎,截之剂十二指量,皆须湿润新採者,取其条理端直。当观上下一向置之,以香水洒净,令根本向身。」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1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

九识

从眼至意为六。前已具言。第七阿陀那识。第八阿黎耶识。第九阿磨罗识。通前是为九。何名为阿陀那者。此西域语。以义言之。我见之识。凡夫我见依此识起。障无我智令不得生。圣人修灭心定者。乃能除此惑也。除有我之惑。得无我之智。阿黎耶识者。亦西域音也。以义言之。其能有二。一...

《法门名义集》 / 209字 / 1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

光明真言一明七印口决

日僧栂尾所传之秘法也。(一)智拳印。(二)外缚五股印。(叁)与愿施无畏印。為法报应叁身之印明,以(四)宝生如来印。(五)无量寿如来印。(六)智拳印。(七)八叶莲华印。解之。载於心舟七刀印田一。其第四以下之印,最宜秘之,以除灭叁毒者。是灭罪生善之根本故也。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

二十五圆通

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而有二十五种者,谓诸菩萨及大罗汉,于六尘六根六识七大各各悟入不同故也。此由阿难,于楞严会上,虽闻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旨,而未达圆通本根,请佛开示。如来于是问诸弟子,最初发心方便,令其各各...

《三藏法数》 / 3621字 / 1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五忍

一、伏忍,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叁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叁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信忍,信者,随顺不疑也。谓初地、二地、叁地菩萨,得无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

《三藏法数》 / 357字 / 1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梵行

梵者清净之义,断婬欲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智度论曰:「断婬欲天皆名為梵天,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婬行法名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禪四无色定。」同八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婬,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断除婬欲,故言净修梵行。」维摩经方便品曰...

《佛学大辞典》 / 335字 / 1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