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為所证之法,佛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卷,赵宋施护译。有五十偈,说般若波罗蜜经於叁乘法,皆当摄受。 (CBETA註:原书条目為「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其中「罗波」二字倒置,应為「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故新增本条目。)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 《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智度论一曰:「如是者即是信也。」二以我闻二字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叁以一时二字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為主...
《佛学大辞典》 / 757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Ahūṁ,阿吽二字,為一切文字音声之根本,阿者开声,吽者合声,一切之言语音声,尽归此二字。阿為大日如来之种子,吽為金刚萨埵之种子。悉曇叁钞下曰:「阿吽二字,出入息风,即是一切眾生性德,本具自证(阿字)化他(吽字)也。恒沙万德,莫不包括此二音两字。阿是吐声权舆,一心...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AU,又作阿沤。阿者无之义。欧者有之义。外道之经前必置此二字,佛教对之而置如是二字。法华文句一上曰:「对破外道阿欧二字不如不是。」同记一上曰:「阿沤者:阿无,沤有。一切外经,以二字為首,以其所计此二為本。」百论疏上之下曰:「外云:昔有梵王在世说七十二字,以教世间...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為性,对治懈怠满善為业。」辅行二曰:「於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昇进不懈怠故。」华...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释迦或设枳也(Śakya)之略称。佛世尊之姓也,佛法始来汉土,僧犹称俗姓,或称竺,或弟子多呼师之姓。如支遁本姓关,学於支谦,故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於帛尸梨蜜多,故為帛(避暑录话下)。晋道安始云:佛以释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及后阿含经渡来,经说果...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止观七曰:「懺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然懺為梵语懺摩Kṣamayati之略,而非汉语,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经文句记叁曰:「懺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懺摩,华言悔过。」悔过之译,不叶本义。懺摩者请他忍恕之义也。又谓发露已犯罪,则梵语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叁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為释义之方规。惹眾生之乐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恶...
《佛学大辞典》 / 721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捫蝨新语曰:「世尊在日,有比丘钝根,无多闻性。佛令诵苕帚二字,旦夕诵之,言苕则已忘帚,言帚则又忘苕。每自剋责,繫念不休。忽一日能言曰苕帚,於此大悟。」详见[半託迦]条。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本名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二卷,海东传华严大教沙门义天着。為目次诸家之章疏者。是章疏目录之嚆矢。自序曰:「开元中,初有大法师,厥号智昇。刊落讹谬,删简重復,总為一书,曰开元释教录。凡二十卷,最為精要。议者以為经法之谱,无出昇之右矣。住持遗教,莫大焉。予掌穷谓(按穷...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法数》 / 741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缘。例如种子為因,雨露农夫等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长水之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维摩...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丰一作封。原居天台山国清寺,剪髮齐眉,衣布裘,身量重七尺。餘人或借问,则止对曰随时二字,更无他语。尝乘虎直入松门。眾僧惊惧。口唱道歌。时眾方崇重。终后於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常调。士庶见之,无不敬礼。尝养二士,云寒山拾得。见宋僧传,传灯录。又传灯录云:「閭...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半字,悉曇章為生字之根本,而文字不具足者。二、满字,餘章之文字语法具足者。 又(杂语)僧之实名,以二字為古实,故僧名谓之二字。师弟之契,书实名奉师,谓之呈二字。又称他人之实名。敬其人,则分二字曰上某字下某字而呼之。后拾遗往生传曰:「须以今生结缘之力,必為当...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法华经寿量品偈曰:「常在灵鷲山,及餘诸住处。眾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此六句為法界道场偈,亦曰寿量四土偈。以此六句中自具四土也。文句言常在灵鷲山,是实报土,為叁世常住之净土,故谓為他受用报身所居之实报土,為证实相之理者所得之果报,故谓為...
《佛学大辞典》 / 254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经题或守札之头书「」也。然祖庭事苑一举古来之叁说:「一是呕啊二字(又曰阿傴),二是音字俱不译,叁是梵书之心字。」而叁说皆不取。自决為「盖当时佣书者。运笔以覆经题。固无疑矣。」谷响集二,修验故事便览二详译之。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真言宗之观法。观念阿字之方法也。辨惑指南一谓真言行者之要道,无过於阿字观。阿字观有叁别:一声,二字,叁实相。声观者其坐法与印相如常。口每出息唱阿字於其声付意息息不懈,修时妄相自息,其心寂灭真智自生,明达一心之本源。字观者,先於我身之心中,观径一肘量之圆明月轮,...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切差别之事相,悉為权法,以常住不变之真理為实法。诸法二字显权法,实相二字示实法。是十双权实之第一双,而权实之根本标準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禪家应於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牘,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巖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
《佛学大辞典》 / 348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梵云婆檀陀Bhadanta,原為称佛之名。在律中则為比丘之称。唐时有临坛大德之称。是勅任者。释氏要览上曰:「智度论云:梵语波檀陀,秦言大德。」毘奈耶杂事十九曰:「年少苾芻应唤老者為大德,老唤少年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德号之具其来远矣!魏秦之世翻译律...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法华经寿量品曰:「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总有二十五行偈。取最初二字而称為自我偈。常别诵习之。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