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条搜索结果

菩萨十戒

一、不杀戒,不杀戒者,谓慈心怜愍,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二、不盗戒,不盗戒者,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

《三藏法数》 / 707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具足戒

為比丘,比丘尼当受之戒,别解脱戒中之至极也。比丘為二百十戒,比丘尼為五百戒(实為叁百四十八戒),比丘之二百十戒,為四波罗夷,十叁僧残,二不定,叁十捨堕,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眾学,七灭諍。比丘尼之叁百四十八戒,為八波罗夷,十七僧残,叁十捨堕,一百七十八波...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优婆鞠多

U agu ta,又作优婆鞠多,优婆掘多,优波毱多,鄔波毱多,优婆毱提,鄔波级多,乌波屈多,乌波毱多,优波毱多等。译曰大护,近藏,近护,小护等。阿育王经七曰:「优波毱多,翻大护也。」西域记四曰:「鄔波毱多,此云近护。」毘奈耶杂事四十曰:「鄔波笈多,此云小护。」俱舍宝...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多闻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眾部中分出之派。从部主之德而名。宗轮论述记曰:「广学叁藏,深悟佛言。从德為名,名多闻部,当时律主具多闻德也。」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九山八海

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於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為中心,其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迴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故总為九山八海。 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佉提罗Khadiraka,叁、伊沙陀罗Iṣādhar...

《佛学大辞典》 / 1204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迦湿弥罗城结集

小乘经典第四期之结集,為说一切有部所传。有两说:一佛灭后四百年,集五百罗汉与五百菩萨,迦旃延罗汉為上座,马鸣菩萨為笔者,造阿毘达磨之毘婆沙一百万偈。一佛灭后四百年,当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时集五百罗汉,世友菩萨為上首,造鄔波第鑠论十万颂,以释经藏,造毘那耶及阿毘达...

《佛学大辞典》 / 639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帝释宫

帝释天之宫殿,在善见城内,名殊胜殿。俱舍论十一曰:「於山顶中有宫名善见,面二千半,周万踰缮那。金城量高一踰缮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地触柔软,如妒罗绵。於践躡时,随足高下。是天帝释所都大城,於其城中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蔽餘天宫,...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放钵经

一卷,失译,即普超叁昧经奉鉢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鉢於地下入地中,至赖毘罗耶佛剎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毘罗耶佛因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闻之,遂发大心。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 《佛说放钵经》

韦陀

Veda,又作围陀,毘陀,皮陀等,新称吠陀,吠駄,薜陀,鞞陀等。译曰明智,明分等。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也。明实事,发生智慧故名,大本别為四分。 西域记二曰:「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曰毘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叁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

《佛学大辞典》 / 1100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莲华夫人

杂宝藏经一曰:「过去久远时,雪山有一仙人,名提婆延,婆罗门种。婆罗门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罗门常於石上小便,精气流堕石宕,一雌鹿来舐小便处,便有娠。月满,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莲华裹其身,自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子,取而蓄养。渐长大,脚蹈地处,皆出莲华...

《佛学大辞典》 / 502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五百戒

比丘尼具足戒之大数也。大爱道比丘尼经上曰:「佛告比丘尼裘曇弥:汝行十戒如法,则有大戒,名具足,真諦行之,疾得作佛。凡有五百要事。」毘尼母经八曰:「比丘二百五十法,比丘尼五百法。」药师如来本愿经曰:「比丘尼受持五百戒。」此外经论说五百者颇多。然检诸律,未明示五百...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五百由旬

法华经说越五百由旬之险难而有宝所。化城喻品曰:「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眾欲过此道至珍宝处。」天台谓凡圣同居土為叁界之果报,故以之為叁百由旬,方便有餘土為四百由旬,实报无障碍土為五百由旬,超之即有宝所,即究竟之常寂光土也。嘉祥以叁界為叁百...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真人

总称阿罗汉,亦称佛。以是為证真理之人故也。无量寿经下曰:「杀真人斗乱眾僧。」法华文句一曰:「瑞应云真人。」同疏记曰:「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玄应音义九曰:「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訶。经中或言应真,或言应仪,亦言无着果,皆是一也。」中本起经上曰:「方...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七金山

七金山者,谓山皆有金色光明故也。七重环绕须弥山外,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双持山止高四万二千由旬之类是也。(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有叁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一、双持山,双持山者,谓二山相倚也。又言持双者,文互用耳。此山高...

《三藏法数》 / 359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居士传

清彭际清着。為传五十六。列人二百二十七。附列者又七十七人。其发凡曰:「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繫宰官白衣者,故有祐法师宏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徵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為主兼收外护者,则有志磐佛祖统纪,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传灯录,...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黄龙派

禪七宗之一。始於临济宗第七祖石霜慈明之门弟黄龙慧南。后二百年而法统绝。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五十、

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辄下车为沙门作礼,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也。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已后当生天上,是故言上耳不下也。”

《旧杂譬喻经》 /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 71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祇园精舍兴废

法苑珠林叁十九曰:「依宣律师祇洹寺感通记云:经律大明祇洹寺基趾,多云八十顷地一百二十院。准约东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餘步。祇陀须达二人共造,成之已后,经二百年,被烧都尽。则当此土周姬第十叁王平王叁十一年。(中略)於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经於百...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叁性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三藏法数》 / 315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四度加行

四度加行者,密法之传授,分為四番,復续之為一,皆传之法也。此事非上古之正规,乃末法之略式。四度者:一十八道,二胎藏,叁金刚,四护摩也。论其次第,其初皆為十八道,其餘叁度,次第不同。或依胎,金,护摩之次第,或依胎,护摩,金之次第,或依金,胎,护摩之次第,而授与之...

《佛学大辞典》 / 378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波吒利弗城结集

阿育王Dharmāśoka即位十七年,即佛灭二百叁十五年,目犍连帝须為上座,会一千比丘,於波吒利弗城诵出法藏。帝须更自作论事Kathāvatthu akaraṇa一千章,驳击异议邪说。盖此结集开会之动机,以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之徒,穷於衣食,作佛教比丘形,混於佛徒中,大混浊佛教教义,為...

《佛学大辞典》 / 555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出家二戒

一、十戒,谓一不杀、二不盗、叁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花鬘衣、八不观听歌舞、九手不捉金银财宝、十不过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 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十戒也。谓...

《三藏法数》 / 407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希麟音义

十卷,唐希麟撰,即续一切经音义也。慧琳音义,依开元释教录,从大般若经起,至护命法止。惟自开元录后,相继翻译之经论,及拾遗律传等,皆无音义,故麟师续之。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起,至续开元释教录止,总二百六十六卷。黎养正序曰:「麟师续撰,一稟琳公家法。擷华成鬘,积...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龙光瑞像

行事钞下二曰:「恐后世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取图,如是叁反,方乃近真。(中略)中国之僧,欲将来汉地诸国各爱护之,不使出境,王令依本写而留之。今所传者,乃至四写也,彼本今在扬州长乐寺。又曰龙光瑞像。」同资持记下叁之二曰:「中国之僧,即鳩摩罗琰,自西天负...

《佛学大辞典》 / 484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天如

元沙门,名惟则,号天如。得法於中峰,住姑苏之师子林。註楞严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补註称為会解,盛行於世。交光之楞严正脉疏曰:「自元末及今二百餘年,海内讲听楞严者,惟知有会解,而他非所尚。」冯梦禎之本住白文序曰:「是经译梵以来,疏解者十餘家,唯天如会解,学者翕然宗之。...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守笼那

根本律云:说笼拏,此翻二百亿。瞻波城有长者,豪贵。晚得继嗣,时有报者,輒赐金钱二百亿,因名其子闻二百亿。有云父闻欢喜,施子金钱二百亿。二百亿形貌端严,人所希见。足下毛长四指,同黄金色。增一阿含经云: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谓二十亿比丘是。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四大部洲

(亦名四洲形量,出长阿含经) 一、东弗于逮,梵语弗于逮,亦云弗婆提,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洲故也。又翻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人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由旬,亦云踰缮那...

《三藏法数》 / 361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无作戒

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叁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於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為无作。作戒於身口动...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二百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也。分八段:一、四波罗夷。二、十叁僧残。叁、二不定。四、叁十捨堕。五、九十单提。六、四提舍尼。七、百眾学。八、六灭諍。参照[戒]条。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华严四分

一、信分,谓第一会菩提场中,说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盖举扬如来依正二报难思之果,劝励当机闻而乐欲生其净信,故名信分。(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依正二报者,身为正报,国土是依报也。) 二、解分,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

《三藏法数》 / 717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大阿罗汉

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為大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说假部

Prajñā tivādinah,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二百年自大眾部中分出,说世出世之法有假法有实法者。宗轮论述记曰:「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故从所立以标部名。」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阿育王塔

阿育王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眾。据善见律毘婆沙一,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勅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阿育王传一及阿育王经一等,谓王由海比丘知佛有悬记,诣王舍城,取阿闍世王所埋之四升舍利,又悉取他六所所埋之...

《佛学大辞典》 / 407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世尊品(五十偈)

一切胜普明,一切世间最, 得除尽诸垢,降一切众会。 诸通慧普见,大人一切畅, 度诸怨恐惧,法船济彼岸。 晓了众所化,欣然愍世间, 矜伤脱众生,以义一切救。 除去一切人,悉解诸系缚, 一切人中最,说法为众眼。 大人无极慧,大雄极名闻, 大光无极...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 1314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15日

二百五十人

谓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承佛化导,即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舍。故诸经首,列...

《三藏法数》 / 184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金刚山

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餘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无量寿经上曰:「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同下曰:「金刚围山,须...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五百弟子授记品

法华经卷四第八品之名,此品说下根之弟子,授成佛之记别者。受记别之弟子,总有千二百人,分之為二段,初先授记於富楼那一人,后总授记於餘人。然则自人数上言之。应言為千二百弟子授记品也。惟其千二百人中五百人皆為有同一名号之如来。又此五百人一同有立述领解等之特殊事。故特...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 《五百弟子授记品》

舍利八斛四斗

舍利之分量也。长阿含十二游经曰:「尔时香姓,以一瓶受一石许,即分舍利均為八分已。」后分涅槃经下曰:「造八金壜,八师子座,各以七宝而為庄严。其七宝壜各受一斛。」佛母般泥洹经曰:「我般泥洹后,二百岁时。阿育王从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万四千佛图。」毘奈耶杂事...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十使

一贪欲,二瞋恚,叁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标出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投华叁昧耶

五种叁昧耶之第二,即结缘灌顶也。胎藏界之诸尊有二百餘体,未知其中与我有往昔之宿缘者為谁,凡开悟得脱,依於宿世之结缘,故投华於曼荼罗界,当其所投之尊,知為吾本尊,乃念其尊,行其法也。是曰投华叁昧耶,亦谓之结缘灌顶。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六根清净

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四百四病

总括病全部之称。智度论六十五曰:「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為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萨婆多部鼻祖迦旃延

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闍於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叁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犍度。」是即发智论也。光记一曰:「至叁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婆藪槃豆传曰...

《佛学大辞典》 / 478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叁戒

一、在家戒,八戒也。二、出家戒,十戒具足戒也。叁、道俗共戒,五戒也。见释氏要览上。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鸡胤部

Gokulika(Kaukkutika),小乘二十部之一。又曰灰山住部,窟居部,高拘梨訶部。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眾部中分出者。主张过未无体论。且以论為主,以经律為应於机类之方便而轻视之。宗轮论述记曰:「憍矩胝部,此婆罗门姓也,此云鸡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一卷,唐义净译。萨婆多部之戒本也。说二百十戒之戒相。说戒时诵之者,谓為戒本。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具戒

谓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比丘二百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為具足圆满之戒。行事钞上之叁曰:「欲绍降佛种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见[具足戒]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药王烧臂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曰:「过去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彼佛為一切眾喜见菩萨及大眾说法华经,一切眾生喜见菩萨乐修苦行,得现一切色身叁昧。得此叁昧已,心大欢喜,入此叁昧雨诸妙华妙香,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作是供养已,自念不如以我身供养,服诸妙香,身涂香油。於日...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依顺受戒作法,发动善性身口而生之别解脱律仪无表色,又有八种之别:一苾芻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发者。二苾芻尼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发者。叁正学律仪无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发者(式叉摩那,译曰正学女),四勤策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受十戒而发者(沙弥,译...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鸟四生

金翅鸟王与龙之类,皆具卵胎湿化四种而生。经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居吒奢摩离,其树高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鸟王与龙等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其四面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梵语居吒奢摩离,华言鹿聚。梵语由旬,华言限量。) 一、卵生,...

《三藏法数》 / 361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突吉罗

又云突膝吉栗多,突瑟ㄦ理多Duṣkṛta,独柯多(巴)Dukkaṭa。戒律之罪名也。四分律分之為身口二业,而译為恶作(身业)恶说(口业)明了论,合身口二业译曰恶作(恶作之作,以意名,以依意之作动而起身口二业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作也。声论正音突...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八万细行

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各有二百十戒,共為一千,对於摄律仪戒等之叁聚而為叁千,又对於杀,盗,婬(身之叁支),两舌,恶口,妄言,綺语(口四支),之身口七支而為二万一千,又配於贪瞋痴之叁毒及等分之四烦恼则為八万四千,是即八万四千之律仪也,今言八万者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瞿师罗园

此是长者名也。此翻美音。由过去世作狗子时,以声吠请辟支佛至家供食,故生生中报得好音。是长者身长叁尺。佛亦化身為叁尺,以化彼。令归正法。西域记云:具史罗,旧云瞿师罗,讹也。城东南不远,有故伽蓝具史罗长者旧园。中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立,高二百餘丈。如来於此数年说...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自在天使者

胎藏界外金刚院二百五尊之一。二人,作饮血之形。见胎藏界钞六。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菩萨戒

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叁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為宗之说,二瑜伽稟承之说。梵网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於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叁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稟承之说出於善戒经,彼经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闍伊那教

闍伊那者梵音Jaina,亦曰耆那教。开祖曰若提子Jñāti utra,其起原与佛殆為同时代而少早。其开宗之动机,亦与[佛教]同,為物心对立论,使有生Jiva与无生Ajiva对立,谓有生之善神,為无生之物质的关係所繫缚,至於营恶之生,故吾人修一切之道德,由於苦行禁欲而从物质界解脱,由於...

《佛学大辞典》 / 272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法身有相

依诸经论通途之说,则谓法身无色无形,色相庄严不可见。而台家贬之,以為别教已下之说。依圆教之极意,则谓法身决非无相,其言曰:一家圆实之意,法性之体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无相之法性。是故叁惑究竟清净,则本性常住之色心显现,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净也,以此即谈别...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

五篇

一波罗夷罪Pārājika,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而不能再生,不復得為比丘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sesa,僧者,僧伽之略,残為婆尸沙之译,残者,比丘犯此罪,殆濒於死,仅有残餘之命。因此而向於僧眾懺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比丘...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