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礼敬叁宝,必须五体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表虔诚故也。(叁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右膝,疏云: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也。 二、左膝,疏云: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也。 叁、右手,疏云:愿我右手着地之时...
《三藏法数》 / 246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亦名七使,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烦恼妄惑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以无明种子潜伏藏识,而能生起一切烦恼结业,故名随眠。又名七使者,使犹驱使也,由此妄惑,驱使心神,流转叁界故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之情也。藏识者,即第八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叁界者,...
《三藏法数》 / 421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叁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结,谓众生贪着叁界生死之法,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贪结。 二、恚结,谓众生心有恼害,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
《三藏法数》 / 292字 / 5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萨迦耶见,梵语萨迦耶,华言身见。谓于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我、我所,是名萨迦耶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我者,谓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我也。我所者,即五蕴色身等也。) 二、边执见,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
《三藏法数》 / 565字 / 5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具云末尼火祆教。為波斯国之火教也。末尼為宝珠,火祆言其光明,即彼教之神体太阳也。佛祖统纪叁十九曰:「唐太宗贞观五年,初波斯国苏鲁支,立末尼火祆教,勅於京师立大秦寺。」,「祆,火烟反,胡神,即外道梵志也。波斯国在西海,此云大秦。」同四十一曰:「代宗永泰叁年,勅回...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谓贪嗔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嗔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嗔烦恼。...
《三藏法数》 / 281字 / 5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叁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叁、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
《三藏法数》 / 420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有憍慢之外道,谓我腹中容一切之智慧,恐其破裂以铜鍱鍱腹也。智度论二十六曰:「萨遮祇尼犍子,铜鍱鍱腹自誓言: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光明文句五曰:「世智辩聪如长爪鍱腹,难石石裂难树树折。」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谓天竺勒那叁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
《三藏法数》 / 624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Subhadra,旧称须跋陀,译曰善贤,佛最后之弟子名。西域记六曰:「苏跋陀罗,唐言善贤,旧曰须跋陀罗讹也。」慧琳音义十八曰:「苏跋陀罗,阿罗汉名也,唐言善贤。是佛在世时,最后得度圣弟子也,即涅槃经中须跋陀罗是也。」拘尸那城之梵志也,寿一百二十,通四围陀经,聪明多智,...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亦名扫地五德,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根本部云:给孤长者,每于晨朝往逝多林礼世尊足。礼已,扫寺内地。后于一时,长者他缘,不遑入寺。世尊经行,见地不净,即自执彗(徐醉切,竹扫帚也),扫于林中。时舍利子等,悉皆执彗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圣弟子,遍扫除已,入食堂中...
《三藏法数》 / 402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贪着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着不舍,故名贪着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爱着心,贪取之心为爱,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而生爱欲,恋着不舍,故名爱着心。 叁、嗔着心,忿怒之心为嗔,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
《三藏法数》 / 237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麤细而分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叁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禪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禪及四无色,除瞋而有叁惑。然於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於有漏...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於...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又云四惑。於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一我痴,即无明,愚於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二我见,即我执,於非我之法妄计為我也。叁我慢,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四我爱,即我贪,於所执之我深生耽着也。见成唯识论四。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窶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
《佛学大辞典》 / 1148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经云:佛语文殊师利言:阿难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是故阿难为多闻藏。(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二部经,一契经、二重颂、叁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便、十二授记。) 一、信根坚固,信,即信顺。根,...
《三藏法数》 / 49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又曰本惑,本烦恼。谓大乘百法中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也。恶见以外,谓為五钝使。开恶见之一,则有身、边、邪、取、戒之五见,此谓為五利使。合而為十。谓之十随眠或十使。共為根本烦恼。其他為随烦恼。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无明住地為根本烦恼。其他之四住地為枝末...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佛曰阿难具足八法持十二部经: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叁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具足念心。六心无憍慢。七成就定慧。八从闻生智。见涅槃经四十。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住正戒,谓出家之人,入于聚落乞食,当收摄身心,安住正戒,勿令毁犯也。 二、住正威仪,谓出家之人,乞食之时,当须正其容貌,端其威仪,令一切人生敬信心也。 叁、住正命,谓出家之人,当依佛制,乞食自活,资身进道,离于五种邪命之食也。(五邪命者:诈现异相,自说功能...
《三藏法数》 / 649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说法神变,如来无碍之大智,知诸眾生之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应之而為说法,名為说法神变。二教诫神变,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作,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大乘,名為教诫神变。叁神通神变,如来為调伏憍慢之眾生,现种种之神通,名為神通神变。见大宝积...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 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叁、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
《三藏法数》 / 443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有五千比丘怀增上慢之心,释迦将说法华经,彼等谓我既得妙果,何要闻法华,立座而去。法华经方便品曰:「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叁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叁、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
《三藏法数》 / 412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亦名九十八使。烦恼之异名也。常随逐於人,故谓之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谓之眠。此為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随眠,配於叁界五部者。即欲界见苦所断十种,见集及见灭所断七种(除身边戒),见道所断八种(除身边),并欲界修所断四种(贪瞋痴慢),合...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叁、善知坐处,谓比丘入...
《三藏法数》 / 243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唯识述记六曰:「九慢者大乘中不见文。显扬第一云:如经说叁慢类,我胜、我等、我劣。婆沙一百九十九及俱舍第十九说有九慢。」一我胜慢,於与[我]同等者而思我為胜,是七慢中之过慢也。二我等慢,於比我胜者而思我為等同也。叁我劣慢,於比我多分胜者而思我為少劣,是即七慢中之卑...
《佛学大辞典》 / 308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為性,以不障為用。胜论於九实中摄之,数论於二十五諦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徧於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於五大。有情则於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己未得圣法,而谓已得,因起慢心,谓之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為证。」大乘义章五末曰:「增上慢者,实不得圣而谓已得,名增上慢,以其圣法是增上故。」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欲瀑流。欲界之贪瞋痴,各有五种(四諦修道),合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经,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无色界之贪与慢,各有五种,故為二十(上界总无瞋),疑有八,故总有二十八物,谓之有瀑流。叁,见瀑流。叁界之见惑也,先於欲界苦諦下有身见等...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卑下而忍人之凌辱,譬之於桥梁。註维摩经七曰:「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犹如桥梁。」注曰:「什曰:言其谦下,為物所凌践,忍受无慢,犹如桥梁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智慧能害烦恼之贼,故譬以箭。增一阿含经叁十九曰:「仁鎧叁昧弓,手执智慧箭,福业為兵眾,今当坏汝军。」智度论十曰:「忍鎧心坚固,精进弓力强,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叁、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
《三藏法数》 / 289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戒者,万善之根本也。谓能受正戒者,一切善法,从此增长,受之不正者,着于邪见,堕于外道,故戒有二种不同也。 一、受正平等戒,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
《三藏法数》 / 178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叁、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
《三藏法数》 / 311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