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条搜索结果

六种

谓决择是非议得失,故名为。 一、言,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得失,故名言。 二、尚,尚,高也,尊也。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决择是非,辩得失,故名尚。 叁、诤,诤,止也。谓以言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

《三藏法数》 / 291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烦恼

一、内着烦恼,谓身见、边见等诸烦恼,于内心不了而起执着,故名内着烦恼。(身见者,谓众生妄执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为自身也。边见者,妄于身见中,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名边见也。) 二、外着烦恼,谓贪嗔痴等烦恼,于外境不了而起贪蓍,故名外着烦恼。

《三藏法数》 / 114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胜义谛

一、世间胜义,谓于世间五蕴虚妄之法,而说真如胜妙之义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道理胜义,谓声闻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 叁、证得胜义,谓声闻证得二空真如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二空者,人空、法空也。) 四、胜义胜义,谓...

《三藏法数》 / 142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沙门受食五观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藏法数》 / 443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种戒

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法数》 / 471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破着

一、破欲着,谓人于好色,多起贪欲。若观色是无常、不净等,则不生贪着之心,而得解脱之乐,是名破欲着。 二、破见着,谓人虽观色无常、不净,犹尚着法生见。若能了达色相本空,则不起于分别之见;是名破见着。

《三藏法数》 / 92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种清净

一、心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不生染心,不生嗔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名心清净。(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身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心既清净,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净。 叁、相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身心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

《三藏法数》 / 123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世业

一、过去世业,谓过去世,若意起贪嗔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嗔、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现在未来之报,是名过去世业。 二、现在世业,谓现在世,若意起贪嗔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嗔、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

《三藏法数》 / 172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有

叁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

《三藏法数》 / 242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布施

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但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布施,故名净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净相违,是名不净施...

《三藏法数》 / 122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作意

心所名。相应於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叁曰:「作意,谓能惊心為性,於所缘境引心為业。」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般若庄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智慧能严饰法身,故名般若庄严。 一已庄严,谓人能修习智慧,如着美妙缨络庄严其身,是名已庄严。 二、未庄严,谓人未能修习智慧,如无缨络严饰其身,是名未庄严。

《三藏法数》 / 91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细意识

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叁所谓「有餘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身行施

一、生身行施,谓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能以一切宝物,及以身命布施,心不吝惜,是名生身行施。 二、法身行施,谓菩萨舍生身已,得法身时,能于十方世界,以种种珍宝、衣服、饮食,给施一切众生,又能一时之顷,随众生音声,普为说法,是名法身行施。

《三藏法数》 / 107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有二种

即辩明之义。谓造者,或发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发明自宗之道,辩证他宗之非,故曰也。 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者,立应理宗;分别者,立分别宗也。 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

《三藏法数》 / 170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玄范

唐代人。乡贯不详。少年出家,受学於当时之名匠,覆践清旷,强学天心。专通唯识之学。精探因明。住长安普光寺,以着述為事。与[玄奘]同时出,或谓即其门人。年寿并缺。所着有别集二十卷,成唯识疏二十卷,杂集疏十六卷,解深密经疏十卷等十餘种。详见大唐内典录等。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种身

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声名句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

《三藏法数》 / 270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外道四

一、常,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 二、边无边,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322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如意通有叁种

谓菩萨智慧具足,神变莫测,凡所作为,举念即成,无有障碍,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转变如意,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

《三藏法数》 / 182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菩萨二心

一、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二、大悲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三藏法数》 / 96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菩萨

云:菩萨常好中道,舍离二边,故不生边国,又于中国不生邪见家。又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二边者,有无二边也。) 一、成就大力菩萨,云:此菩萨为众生故,随所应度,随处受用,不避边地及邪见家,是名成...

《三藏法数》 / 216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因缘依

谓一切诸法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规定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法,举叁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於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法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為诸法之原因,又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因缘发起正见

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发。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须外闻正法。 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

《三藏法数》 / 124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叁...

《三藏法数》 / 1032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愿

一、可得愿,谓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不可得愿,谓人以己智力,而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终不可得,是名不可得愿。

《三藏法数》 / 85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恶事

一、众生恶事,谓诸众生贪欲嗔恚愚痴,不依父母师长教诲,造种种恶,是名众生恶事。 二、土地恶事,谓土地之中,或有饥荒疾疫,毒气流行,无处不有,是名土地恶事。

《三藏法数》 / 75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福田

云:施主有二种,一者贫,二者富。皆能于叁宝中种福,故名二种福田。(叁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贫福田,谓贫穷之人,虽无财物供养,若能礼事恭敬,亦得福报,是名贫福田。 二、富福田,谓富贵之人,既能礼事恭敬,又以财物供养,而得福报,是名富福田。

《三藏法数》 / 114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常

一、百岁至劫灭名常,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 二、常住不坏名常,常住不坏名常者,谓诸菩萨,烦恼之惑已灭,则真常之理方显,真常之理,不生不灭,不坏不变,是名为...

《三藏法数》 / 121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导

护法菩萨释世亲之唯识二十,称曰唯识导。二十述记上曰:「西域註释数十餘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法相之学匠单称导者,成唯识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种动相

相即涌没之相。涌谓涌起,没谓隐没也。以东西南北中边互而言之,故有六种焉。亦名六种震动。 一、东涌,谓于世界东方而涌也。 二、西没,谓于世界西方而没也。 叁、南涌,谓于世界南方而涌也。 四、北没,谓于世界北方而没也。 五、中涌,谓于世界中间而涌也。 六、边没,...

《三藏法数》 / 137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比丘入众五法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叁、善知坐处,谓比丘入...

《三藏法数》 / 243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转五蕴成叁德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叁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叁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

《三藏法数》 / 417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梵语Virya,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令心勇悍之精神作用也。与[精进]同义。俱舍四所谓:「勤谓令心勇悍為性。」成唯识六所谓:「勤谓精进。」是也。俱舍摄之於大善地法,唯识亦以為善心所之一,皆為有别体。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徧行

周徧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成唯识第叁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於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徧行心所摄故。」又第五曰:「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成唯识随疏

即[成唯识随註]。文约义丰,理明词达,唯识入门之要书也。武林钱伊菴因此疏而着唯识随疏翼二卷。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无性

一、相无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着,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谓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 叁、胜义无性,谓前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

《三藏法数》 / 14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破戒人

一、因缘不具足破戒,谓贫穷之人,衣食之缘不能具足,是以心生偷盗,即破于戒,是名因缘不具足破戒。 二、因缘具足破戒,谓人衣食之缘,虽皆具足,以心习恶,故好行恶事,于诸禁戒,多所毁犯,是名因缘具足破戒。

《三藏法数》 / 94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忍辱

一、非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风寒冷热水雨等无情之物恼害之时,安然忍受,初不嗔恚,是名非众生数忍辱。 二、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嗔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三藏法数》 / 89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病

二、先世行业病,谓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恶法,恼害众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业病。 二、现世失调病,谓因冷热风雨不知将养其身,及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病,是名现世失调病。

《三藏法数》 / 93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爱语

一、随意爱语,谓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是名随意爱语。 二、随所爱法为说,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云:菩萨若已得道,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如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爱着名声福德故,心则喜乐,是名随所爱法为说。

《三藏法数》 / 109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法师

法华文句云: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谓师于妙法自行成就,又能以妙法训导于他,故称法师。 一、信力故受,信,信向也;受,领纳也。谓以信向之力,听闻正法,乃至一句一偈,领纳在心,故名信力故受。 二、念力故持,念,忆念也;持,执持也。谓所闻之法,由忆念之力,执...

《三藏法数》 / 246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劝请

一、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 二、佛欲入灭,劝请住世。谓佛欲舍寿命,入涅槃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

《三藏法数》 / 133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陀罗尼

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谓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也。又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一、闻持陀罗尼,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语言诸法,耳之所闻,皆不忘失,是名闻持陀罗尼。 二、分别陀罗尼,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是名分别陀罗尼。...

《三藏法数》 / 169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因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叁、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

《三藏法数》 / 289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无量

一、实无量,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二、不知为无量,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藏法数》 / 101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色

一、净色,谓清净美妙之色,能生贪欲,损坏道业,故修道之人,宜当远离也。 二、不净色,谓不净丑恶之色,能生憎恶,障蔽道业,故修道之人,亦宜远离也。

《三藏法数》 / 69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成唯识

十卷,护法等十菩萨各造十卷,释世亲之叁十颂。唐玄奘师合糅為十卷,即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

《三藏法数》 / 1000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小乘叁藏

一、小乘经藏,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法,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小乘律藏,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叁受戒法、四灭诤法也。) 叁、小乘...

《三藏法数》 / 167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事成就

云:菩萨为成就六度,故决定应行六事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一、供养,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叁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梵语檀,华言施。叁宝者,佛宝、法宝、僧...

《三藏法数》 / 313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随疏翼

见[成唯识随疏]条。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想

般若经云:菩萨欲成无上道者,应起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有偏党,皆生亲爱之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故名叁想。 一、怨想,怨想者,谓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亲爱之想也。 二、亲想,亲想者,谓于父母兄弟及亲戚朋友等,皆生亲爱之想也。 叁、中人想,中人...

《三藏法数》 / 138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了义灯

唯识叁箇疏之一。具名成唯识了义灯,七卷,唐淄州大师慧沼作。显慈恩之正义,而斥圆测之异义。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叁十

梵名Vijñānamātrasiddhi-triṁśati-śastra-kārikā,常云叁十唯识。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成唯识之本颂也。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蔽心

一、悭心,谓众生由此悭吝蔽覆于心,不能行于布施;纵行布施,亦不能以好物与人,是名悭心。 二、破戒心,谓众生由贪嗔痴等烦恼,蔽覆于心,行于恶行,不能坚持禁戒,是名破戒心。 叁、嗔恚心,谓众生由嗔恨忿恚蔽覆于心,历事对境,常怀恼害于他,而无忍辱之行,是名嗔恚心。...

《三藏法数》 / 225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果相

阿赖耶识叁相之一。即有情总报之果体,第八阿赖耶识之真异熟也。成唯识二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眾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识果相虽多住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盖第八识显过去善不善业之...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种众生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

《三藏法数》 / 147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枢要

具名成唯识掌中枢要。唯识叁箇疏之一。四卷,唐慈恩作,解成唯识中之要义。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演秘

具名成唯识演秘,唯识叁箇疏之一。七卷,唐朴杨大师智周作。释唯识述记。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藏诠叁学

叁藏,经律也。叁学,戒定慧也。叁藏诠叁学者,诠,具也,谓叁藏具说叁学之事理也。 一、经诠定学,谓阿含等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又佛凡说经,必先入定,故云经诠定学。(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律诠戒学,谓毗尼律藏,因事制戒,专用防止身口恶...

《三藏法数》 / 196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有支习气

叁种习气之一。谓為叁有因之熏习气分,能招叁界异熟果法之业种也。有二种。一招人天之善果者,二招叁恶趣非爱之果者。成唯识八曰:「有支习气,谓招叁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贫

一、财贫,谓其先世不能布施,不作众善之福,是故现世乏于资生种种财物,是名财贫。 二、法贫,谓众生起诸邪见,不信正法,不修善行,则无功德之财,资于智慧之命,是名法贫。

《三藏法数》 / 79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比丘叁义

梵语比丘,华言除馑。谓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之人,戒行是良福田,能除因果之馑乏,故名除馑。或言不翻者,名舍叁义故也。 一、破恶,谓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 二、怖魔,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杀人智慧之命也。比丘...

《三藏法数》 / 198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轮体空

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则能摧碾执着之相,是名叁轮体空。 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谓既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叁、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

《三藏法数》 / 147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因相

阿赖耶识叁相之一。意言為万法原因之相。盖第八阿赖耶识,摄持一切种子,能為万法生起之原因也。成唯识二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餘法能徧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即是。八识之因相,实有六因十因等种类,独执持种子令不失之...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成唯识随註

一作成唯识随疏,十卷,明西蜀高原大师原着。御生氏明善,亲受业於高原。於法席之次,啟请随文以疏其义,高原许可。述至第七卷,明善逝世,嗣法门人慧善续成之。吴淳斋父子刻行后,仁和龚定菴曾脩补印行。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毘世沙蜜多罗

Viśeṣamitra,成唯识十大师之一。译曰胜友。见唯识述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假实

假与实也。顺正理叁十二曰:「然许极微略有二种:一实二假。其相云何?实谓极成色等自相,於和集位现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谓聚色中,以慧渐析,至最极位。然后於中辨色声等极微差别,此析所至,名假极微。」成唯识八曰:「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為假...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Pratyaya,攀缘之义。人之心识,攀缘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之,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之。因而心识為能缘,其境界為所缘,其心识向境界而动之作用,谓之缘。即心攀缘境界也。缘為心对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则為心之虑知。故常曰缘虑,示缘即虑知也。成唯识一曰:「在...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我执习气

叁种习气之一。谓随我执所熏成之种子也。此虽亦為名言熏习,而由我执之熏种,使自他差别,故别立之。成唯识八曰:「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欣尚之意。心所名。对於厌而言,即令心欣慕功德之精神作用也。入阿毘达磨上曰:「欣谓欣尚,於还灭品,见功德已,令心欣慕,随顺修善。心有此故,欣乐涅槃。与此相应,名欣作意。」顺正理十一曰:「欣谓善心希求过患出离对治,此增上力所起顺证修心欣尚性。此於离喜未至等地,...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境教理行果

於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出於法苑义林章,成唯识枢要等。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畔徙室利

师名,译曰亲胜。成唯识十大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畔徒室利,唐言亲胜,天亲菩萨同时人也。本颂初行先作略释,妙得作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梵Bandhuśri徙為徒之误。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间断

间隔断绝之意。又名有间断或曰有间。对於无间而言。即不相续而中间断绝也。成唯识四所谓「无心定,熟眠,闷绝,无想天中,间断故」,往生礼讚所谓「忆想间断故」是也。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有分别

有分别作用之意。对於无分别而言。六识中眼等五识,唯有寻伺相应之自性分别,故俱舍二,名之為无分别,第六意识,并具散慧相应之计度分别及定散诸念之随念分别,能分别所缘之境,故名之為有分别。成唯识七亦曰:「於彼所缘能明了取,异於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悔所造之罪恶也。成唯识七曰:「悔谓恶作。」止观七下曰:「悔名改往修来。」大乘义章二曰:「追返名悔。」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