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jra,又作嚩馹囉,跋曰罗,嚩曰囉,跋折罗,跋闍罗,波闍罗,伐闍罗,髮闍罗,伐折罗,跋折多(斫迦罗)。译曰金刚,金刚杵。陀罗尼集经二曰:「跋折囉唐云金刚杵。」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即金刚杵。」孔雀王咒经上曰:「髮闍罗夜夜。」贤愚经二曰:「波闍罗女,晋云金刚。」...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一、十戒,谓一不杀、二不盗、叁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花鬘衣、八不观听歌舞、九手不捉金银财宝、十不过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 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
《三藏法数》 / 407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叁义:一者,退没,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二者,不共住,谓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叁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梵语阿...
《三藏法数》 / 345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作遮伽罗伐过底遏罗闍,遮迦越罗,遮迦越。Cakravarti-rāja,译曰转轮王。玄应音义叁曰:「遮迦罗伐辢底遏罗闍,此译云转轮王也。」同叁曰:「遮迦越罗,正言斫迦罗伐辢底遏罗闍,此译云转轮王也。」同四曰:「遮迦越罗,此译云转轮圣王。正言斫迦罗,此言轮。伐剌底,此云转。...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证,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着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着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着地,以显翘勤恳切...
《三藏法数》 / 255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昔有一国,五穀丰熟,人民安乐。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不知是何类?答曰:臣亦不见。王便勅一臣於邻国求之。祸母神化人卖一物,状如猪。臣问是何名?答曰祸母。臣乃以价千万买之。问曰:是何食?答曰:食针一升。既买得,还进於王。王勅畜养之。课人民以针,一国扰乱。臣遂白王...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作斫乞芻Cakṣus,眼之梵语也。义林章四本曰:「眼者照了导义,名之為眼。瑜伽第叁云:屡观眾色,观而復捨,故名為眼。梵云斫芻,斫者行义,芻者尽义。谓能於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梵语杂名曰:「眼,斫乞芻。」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一、波罗夷配死,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此即根本极恶之戒也。谓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无分,死堕地狱。四分律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生;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以由此罪极重,故以死配之。 二、僧残配流,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盖言人若犯...
《三藏法数》 / 418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曰羯若鞠闍Kanyākubja,所谓曲女城也。今曰克脑其Kanauj,在恒河禪那河之间。太古王城曰拘苏磨补罗Kusuma ura,在梵授王时,触仙人之怒,以其恶咒使九十九婇女一时腰曲,故有此名。续高僧传作鞬拏究拨闍。翻為耳出城。玄奘渡天时,吠奢种曷利沙伐弹那Harṣavardhana,王君临此地...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作灼羯罗,斫迦罗,斫迦婆罗。梵音Cakravāda,遮迦山名。译曰轮铁围,即铁围山也。起世经一曰:「斫迦罗隋言轮围。」正法念经十六曰:「斫迦婆罗山魏言轮山。」慧苑音义上曰:「斫迦罗山正云灼羯罗,此曰轮围山。」玄应音义二十叁曰:「柘迦罗此云轮山,旧言铁围。围即轮义,本...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王以多杀之罪虽闻马鸣说法,犹生大海中為千头鱼。剑轮回身,斫头。随斫随生,须臾不止。时有罗汉為维那,鸣犍稚,王闻其声,苦痛止息,因请罗汉,长打犍稚。见付法藏传五,行事钞上一,经律异相。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佛之说法,能断烦恼,故以剑為譬。无量寿经上曰:「执法剑,建法幢。」同嘉祥疏曰:「剑有斩斫之用,内合佛说法以生物解,有断结之用。」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作斫迦罗跋罗底,斫迦罗伐剌底。梵音Cakravartin,译曰转轮。陀罗尼集经一曰:「斫迦囉跋囉底,唐言轮转。」玄应音义四曰:「斫迦罗,此言轮。伐剌底,此云转。」见[斫迦罗伐辢底曷罗闍]项。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餘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无量寿经上曰:「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同下曰:「金刚围山,须...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宗教家谓善人死后,当升天堂,受诸福乐。恶人则入地狱,受诸苦痛也。宋史曰:「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勅身,孰与从理以端心。」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比丘有净语,犹如忌词。如比丘要草木时,谓斫木摘花等,是為不净语。谓「知之」「看之」者,是為净语。又如对金钱而言「收」「取」等,是尽属不净语。净语凡有四种,一汝知是,二汝看是,叁我须是,四我与是。从此四净语中之第一种曰知净语。又云知净。行事钞中坏生种戒曰:「五分...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Dahara,译曰小师。受具足戒而未经十夏者。寄归传叁曰:「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鐸曷攞,译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攞,Sthavira译為住位。」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Siddhārtha,又作悉达、悉多、悉陀、悉多頞他,正音萨婆曷剌他悉陀Sarvārthaśiddha,译曰一切义成。释迦佛為净饭王太子时之名也。修行本起经上曰:「悉达,汉言财吉。」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悉达,隋言成利,太子名也。」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律中罪科之名。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śeṣa,巴Saṁghādisesa,译曰僧初残,僧残。此罪為次於波罗夷之重罪。犯之,则必依僧眾而行懺悔法,若不行之,则与犯波罗夷罪同。於比丘之资格,入死地者也。解此名者,如行事钞中一引善见论,婆沙论,四分律,毗尼母论之四说。一、善见论谓僧...
《佛学大辞典》 / 379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释迦如来之变身,五佛顶尊之一。坐於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左第四。梵名帝聚罗(火聚),斫羯罗,缚哩底,密号曰神通金刚,主以佛光聚一切眾生之德。虽有称為高顶佛者,然非广生佛顶。黄色,左手持莲,上安宝珠,右手屈无名指,竪餘指当胸,坐赤莲上。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菩萨名。旧称,那伽曷树那,那伽阿周陀那Nāgārjuna,生於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道,故字曰龙。新称,那伽閼剌树那。译為龙猛。佛灭后七百年出世於南天竺(摩訶摩耶经下),马鸣弟子迦毘摩罗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萨之师也(付法藏传五)。入龙宫齎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作迦摄。Kāśya a,迦叶波,迦摄波之略。译曰饮光。古代之姓氏。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梵言迦叶波。迦叶,此云光。波,此云饮。」慧苑音义上曰:「迦叶,具云迦摄波,此曰饮光,斯则一家之姓氏。」佛十大弟子中,有头陀第一之罗汉,谓之摩訶迦叶,略称迦叶。见[饮光]条。 又(天...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文殊司一切如来之智慧,无相之智德不染着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莲以表之。能断烦恼,故金刚界之文殊,右持利剑以表之。大日经疏五曰:「青莲华是不染着诸法叁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真实经曰:「我今右手执大利剑能断一切眾生烦恼。」理趣经曰:「文殊以自剑挥斫一切如...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言菩萨之大心,坚固不能破坏如金刚也。智度论四十五曰:「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為风所倾动。诸恶眾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击闭繫,斫剌割截,心不变异。(中略)人来斲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教行信证叁末曰:「真实心...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Rāja-dhātu,阿剌闍界,结界名。译為王界。饰宗记八末曰:「阿罗闍界者,一王所领,一国土眾僧,皆得是名阿罗闍界。阿剌闍,此翻為王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Rājan,又作曷罗惹。译曰王。梵语杂名曰:「王梵名,罗(引)惹。」又曰:「大王梵名摩贺罗(引)惹。」守护国界经曰:「言王者即罗惹义。」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Sarvārthasiddha,又作萨婆悉达多,萨婆頞他悉陀,萨缚頞他悉地。悉达太子之具名。译曰一切义成就,一切事成。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有部毘奈耶杂事二十曰:「一切事成,梵云萨婆頞他悉陀,此是菩萨最初立字。」慧苑音义曰:「悉达...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一婬习因。婬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於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二贪习因。贪习之心,往来计算,而发相吸,吸搅不止,则感水,积风為寒,结水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叁慢习因,慢习交凌而发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则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Pārā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闍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於内法而弃於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於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Skandha,又作塞建陀罗。旧译曰眾聚阴。新译曰蕴。俱舍光记一本曰:「塞建陀罗,唐言蕴,旧译名阴(於禁反)。此阴是荫覆义。若言阴者,梵本应言鉢罗娑陀。案阴音应以於今反注也,阴阳之阴也。(中略)若言阴气是万物所藏,即是聚义借喻。此名麤可通途。然非正目。故今名蕴,或名...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U an-iṣad,一作优波尼沙土。吠陀后所出佛罗般摩那Brāhmana文学之末期,有附属於阿兰若迦Āraṇyaka部分之一大文学。谓之优婆尼沙曇。优婆尼沙曇,其数极多。其内容非一人之思想,其所说区区。今亘於全体而观其思想之倾向,论宇宙之本源,造化之本体,确立為印度思想根本之梵我不...
《佛学大辞典》 / 864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Rāhula,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睺罗,罗睺。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於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舍利弗為和上,而彼為沙弥,逐成阿罗汉果,在十大弟子中為密行第一。后於法华会上迴於大乘。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以生於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Śīlāditya,中印度,羯若鞠闍国Kanyākubja,曲女城之王,本為吠奢种。名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译言喜增。及兄王為邻国之王所杀。嗣兄為王,号尸罗阿迭多。唐译戒日。立六年復兄之讎,臣五印度,有象军六万马军六万,垂叁十年兵戈不起,政教和平。於五印度城邑建立精舍,设饮...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a悉曇十二母韵最初之韵。五十字门之一。又作遏,哀,曷,安,菴,頞,噁。此音為本生一切之梵语,此字為元,生一切之梵字也。大日经疏七曰:「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為眾声之母。」同十二曰:「阿字為一切字之种子。」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又作筋斗,巾斗。唐之俗语。為倒翻身也。斤是其本字,餘皆為假用。祖庭事苑七曰:「斤斫木具也,头重而柄轻,用之则斗转,為此技者似之。」斗者柄也。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