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障,智障也。新译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叁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
《佛学大辞典》 / 751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生苦,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叁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
《三藏法数》 / 470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修行之人,恐于自他身分,而起贪着,妨于正道,故令假作此不净之想,破其着心。故有七种也。 一、种子不净,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二、受生不净,谓人之生,父母交遘,赤白和合,以成其身,故名受生不...
《三藏法数》 / 322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缠者,缚也。谓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槃之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惭耻也。 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 叁、嫉,嫉者,妒也。谓见他人荣富,心生妒忌也。 四...
《三藏法数》 / 323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如如智,谓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无明不能覆,烦恼不能染。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名如如智。 二、如如境,谓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虚空,不迁不变,无灭无生,以其境如如智,故名如如境。
《三藏法数》 / 89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俗云為脐带者,资道什记上曰:「九界袈裟者,寻其根元,宿胎内时,自脐生物,犹如海草,本小末大也。譬如袋中纳物,自面前覆背边,而御寒热,令赤子生长。正垂出胎,乃向產门,逆头而生。尔时身先生,衣那后出,故谓后物。於是量赤子臂长,切其脐尾,而以吉酒洗见之时。於其衣那,...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理惑,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二、事惑,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三藏法数》 / 69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87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迦叶自释迦如来受袈裟,於鸡足山入定,以传之於弥勒。毘奈耶杂事付法藏传以為粪扫衣,西域记以為金襴衣。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世尊告大迦叶,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世,(中略)弥勒当取迦叶僧伽梨着之。」智度论叁曰:「迦叶即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鉢捉杖,如金翅鸟现上昇虚...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涅槃经八曰:「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河西金城(陕西南郑县治)人。姓赵。少年时,家门為胡虏所灭,往凉州出家。初名慧智。后至平城就玄高,為其弟子。北魏武帝用崔皓寇谦之言,禁私养沙门及巫覡,捕玄高慧崇等。师因脱走,将至孟津,遇追骑,投河中,仅以身免,遂渡黄河,涉扬子江,达扬州。时刘宋元嘉二十二年也。文...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行法众多,略言其四。梵语叁昧,华言正定,又云调直定。众生心行,常不调、不直、不定,入此叁昧,能调、能直、能定,故名叁昧。 一、常坐叁昧,常坐叁昧者,亦名一行叁昧。文殊般若经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蠲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系...
《三藏法数》 / 565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优婆毱多之故事。付法传叁谓尔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曾见如来,优婆毱多,知彼见佛,欲至其所,寻遣使者告比丘尼。尊者毱多欲来相见。时比丘尼即以一鉢盛满油置户扇后。优婆毱多至其所止,当入房时,弃油数滴,共相慰问,而后就座。问言大姉,世尊在时,诸比丘辈,威仪进止,其...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世界初成时,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所住,遂下生於地,又嫉佛之说法,佛為诸天说四念处,修罗则说五念,佛说叁十七品,则说叁十八品,常為曲心所覆。见止观二之二。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见惑。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於见道之位见理而断之惑,故谓之见惑。二、思惑。新译谓之修惑。為凡夫之思念,对於事事物物而起之惑,谓之思惑,贪瞋痴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修道之位,屡屡思惟真理而断之惑,故谓之思惑,或名修...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慈心广大,覆於一切,譬如云也。鸡跖集曰:「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 又(人名)宋杭州天竺灵山寺灵应尊者,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寧海人,宋太宗乾德元年癸亥生。於国清寺普贤像前烧一指,誓传天台之道。明道元年壬申十月八日入寂,寿六十九。见佛祖统纪...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眾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相,照照灵灵,有觉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尔之性德,故曰本觉。即如来之法身也。然此本心体,无始以来,覆於无明烦恼,隐藏至於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是曰始觉,然觉而观之,则始觉非别,原為本觉之体,故始觉本觉,咸同一...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叁十二相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叁十二形相之好也。 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叁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鉤锁;七身一时迴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
《佛学大辞典》 / 684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故名為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忿恨覆等二十之烦恼,以前之根本烦恼為体,或為由此流出者,故名為随烦恼。是唯识之法相也。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二。 又一,分别起烦恼,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台家修禪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叁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飢)、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
《佛学大辞典》 / 41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见[蕴]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小乘七十五法中五种心所法之一种。忿,覆,慳,嫉,恼,害,恨,諂,誑,憍,之十心所也。此十者唯修惑而起於意识,且各各与无明相应而起,非如大烦恼地法之心所,一切染心俱起者,故名小烦恼地法。俱舍论四曰:「唯修所断,意识地起,无明相应,各别现行,故名為小烦恼地法。」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梵语曰路迦Loka,世俗也。可破毁者,堕於生灭者,覆真理者。义林章二末曰:「世谓隐覆可毁坏义。」又曰:「性堕起尽,名之為世。」唯识述记一本曰:「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為世。」又,时之异名。迁流之义。楞严经曰:「世為迁流。(中略)过去未来现在為世。」十地...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佛涅槃时示於阿修罗等之奇瑞也。涅槃经一曰:「尔时如来面门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诸大会,令彼身光悉不復现,所应作已,还从口入。时诸天人及诸会眾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為竪,復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於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覆佛像之布帛也。準提仪轨曰:「将像於静室秘密供养,以帛覆像。念诵时去覆帛,瞻礼供养。念诵毕欲以帛覆,慎勿令人见。」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āhula,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睺罗,罗睺。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於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舍利弗為和上,而彼為沙弥,逐成阿罗汉果,在十大弟子中為密行第一。后於法华会上迴於大乘。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以生於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台家所说法报应之叁如来,正了缘之叁佛性,行智理之叁法,法般解之叁德等,在圆教為不纵不横,在别教為纵横差别,约之於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叁德明之,则此叁齐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為智断之修用,叁法自立,互不相融,如叁帝王之鼎立,...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曰随惑。俱舍论有二义:一名一切之烦恼。以一切之烦恼,皆随逐於心,為恼乱之事也。二对於六随眠之根本烦恼,而名其餘之烦恼為随烦恼,又对於根本而名為枝末惑。七十五法中除六大烦恼无明之一。五大烦恼及大不善之二,小烦恼之十,不定中之不善睡眠与恶作等十九法是也。俱舍论二...
《佛学大辞典》 / 305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分律以叁衣与僧羯支Saṁkakṣikā,及覆肩衣為五衣。五分律以叁衣与覆肩衣水浴衣為五衣。义净之新律,以叁衣与僧脚崎及俱苏洛迦為五衣。见十八物图。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天台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中有净秽二种。如阎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在叁界之外。罗汉思死入无餘涅槃者误,实则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断尽叁界之烦恼,因...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持正念譬如持油鉢。涅槃经二十二曰:「譬如世间有诸大眾,满二十五里。王勅一臣持一油鉢,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歷尔所大眾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着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体性羸弱,不可记善,不可记恶者,曰无记性。此无记有二种:一、有覆无记,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曰有覆,非感苦果之恶性,故曰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二、无覆无记,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宿世业力如所感之五蕴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即一切之果报...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欲垢,欲,即希求之义。垢者,尘也,污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若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名欲垢。 二、见垢,见者,执着分别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无执着分别之见;若生执着,是名见垢。 叁、疑垢,疑者,迷惑不了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若或疑惑为功德耶...
《三藏法数》 / 322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世俗諦,新曰覆俗諦。覆者覆真之义,覆真理之世俗事相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諦者,旧云世俗諦,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覆真,名為覆俗矣。此据覆即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盖,执着五欲之境以盖心性者。二、瞋恚盖,於违情之境怀忿怒以盖心性者。叁、睡眠盖,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盖心性者。四、掉悔盖,心之躁动,谓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忧恼,谓之悔,以盖心性者。五、疑法,於法犹豫而无决...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鱼不见水,鱼以水為居宅,游泳水中,无所障碍,故曰鱼不见水。二人不见风,风者但有声响可闻,而形相不可见,故曰人不见风。叁迷不见性,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為烦恼无明所障覆,而不了知,故曰迷不见性。四悟不见空,学人既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尘者染污之义。色声香味等為污人之情识而覆真性者,故斥之曰尘。香者六尘之一。叁藏法数二十八曰:「尘即染污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露。(中略)旃檀沈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於上八缠加忿覆之二為十缠,忿者对有情非情,使心愤发者。覆者隐藏自罪使不发露者。俱舍论二十一曰:「毘婆沙宗说缠有十,谓於前八更加忿覆。」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慈恩谓為世俗諦。义净谓為覆俗諦。皆為於胜义諦之称。单曰世諦或俗諦,亦同。世俗之道理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諦,旧云世俗諦,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盖真名為覆俗矣。此据覆即是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前言涅槃為灭等者,是字释也,更有义释涅槃Nirvāna者。婆沙论二十八曰:「涅名稠林,槃名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织,涅名為不,以不织故,名為涅槃。如有缕者便有所织,无则不然,如是若有业烦恼者便织生死,无学无有业烦恼,故不织生死,故名涅槃。復次槃名后有,涅...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谚言象闻雷则牙上生华。涅槃经八曰:「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华。若无雷震,则华不生,亦无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眾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如象牙华。」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二真如也。自性清净之体,伏藏於烦恼之垢染,曰有垢真如,即在缠真如也。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而不覆於垢染,曰无垢真如,即出缠真如也。摄论谓為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佛性论以在缠真如為有垢如,出缠真如為无垢如,染净两分之真如也。观经疏玄义分曰:「无尘...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中略)心着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又爱欲之烦恼,能润业而引未来之果,故譬之以水。八十华严经叁十七曰:「业為田,识為种,无明闇覆,爱水為润。」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