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依一切有部宗所说,则虽欲界之有形质中最為单简者,亦称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能造之地水火风四大与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境互相和融,而成一微体。此八事不得更為分离,是為色聚之最极者,故名之為微聚,又曰极微。此极微六方中,心与七微,聚集而始為天眼等之所见。谓之阿菟色Anu,...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7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经云:一生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是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超前诸位,得称为觉。无明者,无所明了,即障理之惑也。变易者,即实报土生死也。因移...
《三藏法数》 / 143字 / 7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為说无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眾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眾生,名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於诸眾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為意力。叁、行力,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
《佛学大辞典》 / 495字 / 7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七佛经曰:「如是出家时,速成无上觉。」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7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过去世之一佛。空王為佛之总名,而今為一佛之名也。法华经说,释尊与阿难共於空王佛所发心。法华经人记品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於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又,阿弥陀如来於因位為比丘时,与他叁比丘共拜此佛之白毫相而成佛。见...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7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天竺有四种之莲华:一优鉢罗华Ut ala,二拘物头华Kumuda,叁波头摩华Padma,四芬陀利华Puṇḍarika。如其次第,青黄赤白之四色也。又加泥卢鉢罗Nilot ala為五种。总译為莲华。但通常称為莲华者,指芬陀利之白莲华。此华有叁时。未敷之时,名屈摩罗(Mukula);敷而将落之时,名迦...
《佛学大辞典》 / 564字 / 6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又云八大金刚童子,不动尊之使者也。八大童子仪轨曰:「一慧光菩萨,二慧喜菩萨,叁阿耨达菩萨,四指德菩萨,五乌俱婆誐,六清净比丘,七矜羯罗,八制吒迦,是等使者,四智四波罗蜜,為亲随顺大日教令故显现此形,围绕圣无动尊也。」 一、慧光童子,面貌少忿怒,着天冠,身色黄白...
《佛学大辞典》 / 612字 / 6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华言无上正等...
《三藏法数》 / 594字 / 6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一、劫浊,谓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二、见浊,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眾生盛起之。叁、烦恼浊,贪瞋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眾生盛起之。四、眾生浊,劫浊时之眾生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
《佛学大辞典》 / 475字 / 6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归依於法而信服之之念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是等类,咸於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6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叁身之一。又名应化身,变化身。為眾生变化种种形之佛身也。有广狭二门,广门之化身者,谓对二乘凡夫示现之种种佛身,及六道异类之身,总為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者,為欲利益安乐眾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成唯识论十曰:「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不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也...
《三藏法数》 / 983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Annttarasamyaksaṁbodhi,旧翻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Sarvajñā,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也。其真智正而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正智。於法无有不知,故云一切种智。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二...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涅槃也。菩提為修行之结果,故谓之為果。依其菩提而证涅槃,故涅槃曰果果。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四教仪十曰:「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如生死為丑,涅槃為好,分别叁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教者言汝捨恶行善,是教也。利者谓未得善法之味故心则退没,為说法引导而言,汝於因时勿求果,汝今虽勤苦,然报出时得大利益,导之以利,故名為利。喜者谓随...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菩萨名。佛為母说法,上忉利天时,此菩萨為作叁道之宝阶。观佛叁昧海经六曰:「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当往為母说法?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為说妙法。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訶萨,名曰持地,即从座起入首楞严叁...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恒伽河之略。长阿含经曰:「阿耨达池东有恒伽阿(玄奘记作殑伽),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於东海(玄奘记作东南海),池南有新头河(玄奘记作信度),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於南海(玄奘记作西南海)。」新婆沙论曰:「殑伽河从池东面金象口出,右遶池一匝,流入东海。」西徼水道篇...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迴心之说。故谓一切眾生无不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有四说,一从佛学。五分律叁曰:「时世尊受诸大声闻与阿耨达龙王之请,调达未得神通,不能俱去,羞耻从佛,愿学通法。佛為教於安居中得神通。」二从修罗陀比丘学。增一阿含经四十六曰:「提婆达多从修罗陀比丘学沙门威仪礼节。是时提婆达多请说神通道,比丘為说其法。达多不久而得...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净土论有「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等语,曇鸞於论註释之曰:「然覈求其本阿弥陀如来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盖不言自利他利,而言自利利他者,他利以眾生得利益為主题,施利者之力...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上德之人也。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晋时称释子多曰道人。至鲍明远始有秋日示休上人诗。能改斋漫录曰:「唐人多以僧為上人,如杜子美已上人茅屋是也。」摩訶般若经曰:「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十诵律曰:「人有四种:一麤人,二浊人,叁...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Vakṣu Vaṅkṣu,又作婆输,婆叉,婆槎,薄叉,博叉。阎浮提四大河之一也。出自阿耨达池之西面,入於西北海云。西域记一曰:「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芻河(旧曰博叉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北海。」玄应音义二十四曰:「缚芻河,旧言博叉河,或作薄叉,又亦云婆叉河,又言噱叉河,皆...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於我為益,导我於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為知,见形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有部毘奈耶杂事曰:「阿难...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图画普门品所说叁十叁身為叁十叁观音。其典据不明。叁十叁观音者: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瀧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眾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