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条搜索结果

说品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告舍利弗:“便说。” 舍利弗言:“我见、众生见、寿见、命见,生见、养育见,众数见、人见,作见、使作见,起见、使起见,受见、使受见,知者见、见者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荫见、入见、界见,谛见、因缘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 1003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4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种有依行轮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

《三藏法数》 / 472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归依

谓如来初成正觉,因为提谓长者开受叁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道根本。是故叁乘行者,修因证果,皆以此为道也。华严经疏云:叁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槃,是名叁归依。(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归依佛,梵语佛陀...

《三藏法数》 / 376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妙

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净妙者。就极之境界言之。观无量寿经曰:「彼国土极妙事。」往生要集上末明极之十,中曰:「第四五妙境界。」 又五妙欲之略。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佛身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

《三藏法数》 / 252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药珠二身

药树王身如与如意珠王身也。佛為拔眾生苦化现之身,谓之药树王身(见[药树王身]条),為与眾生以化现之身,谓之如意珠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嘉祥疏二曰:「菩萨有二种身:一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二药树王身,见闻之者无不苦灭。...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天,修十善业者生天上而受种种殊妙之。二、禪,修行之人入诸禪定而受寂静之。叁、涅槃,断诸惑而证涅槃。则生灭苦皆无,是究竟也。见宝积经一百一。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延命地藏菩萨

延命地藏经所说。地藏菩萨有延命之德,故名。经曰:「佛告帝释:有一菩萨,名曰延命地藏菩萨。每日晨朝,入於诸定。游化六道,拔苦与。」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戒定

持戒与禪定也。制身云戒,慎心云定,净心诫观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為本,一切因果戒定為本。」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宗

宗,犹派也。圭峰密禅师云:大乘经教,统唯叁宗。 一、法相宗,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二、破相宗...

《三藏法数》 / 269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业

一引业,於六趣各有总别之二报,假如人趣彼此各具六根,彼此受共同之果报,是总报也。如人人异其寿夭丑美强弱贫富,是别报也。其引发总报之业,名為引业。二满业,其成满别报之业,名為满业。见俱舍论十七。 又定不之二业:一定业,定受苦之二报者,此中有顺现业之叁种。二不定...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自性受用变化叁身

法相宗所立之叁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叁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灾患

忧、喜、苦、、寻、伺、出息、入息之八法為妨害禪定者,故称為八灾患。对於火水风叁灾,彼曰外灾,此曰内灾。离此八种之内灾,即色界之第四禪定也,故外叁灾不至第四禪。俱舍论二十八曰:「下叁静虑,名有动者,有灾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者,无灾患故。灾患有八,其八者何?寻...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念佛十种心

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

《三藏法数》 / 442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出家,世间之人,多诸惑业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此苦也。二远离,為色界初禪天之。初禪能远离欲界之爱染烦恼,生禪定之喜也。叁寂静,為二禪天之。二禪离初禪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也。四菩提,成无上道,於法界得自在之法也。五涅槃,离生死之苦,...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行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

《三藏法数》 / 194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慈忍十种利益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

《三藏法数》 / 515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念

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於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也。二、念法,念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叁、念僧,念僧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在家人四种具足法

一、信具足,谓在家之人,于如来所,起敬信心,闻胜妙法,心开意解,不生疑谤,信根坚固,是名信具足。 二、戒具足,谓在家之人,起净信心,受佛禁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此五戒,一无毁犯,是名戒具足。 叁、施具足,谓在家之人,受前戒法,能于一切所有之财,不...

《三藏法数》 / 200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帝释四苑

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梵华兼举也。须弥山顶是诸天所住之处。有城名曰善现,乃帝释所都。城有千门,严饰壮丽,中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其城四隅,有四台观,金银等宝所成,甚可爱。城外四面,面各一苑,形皆正方,中央各有一如意池,八功德水盈满其中...

《三藏法数》 / 30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诸行无常

万物常变转之意。涅槃经十四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為。」此名诸行无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為总佛法之大纲,各依其宗义,所释不同。今明通途之一义,则诸叁世迁流之有為法,名為诸行。诸行為无常,是生灭之法,此生灭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转门。灭此生与...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十五方便

台家修禪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叁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飢)、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

《佛学大辞典》 / 41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利他一心

利他者,他力之意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见净土论。开会一心,则為无量寿经之至心,信,欲生叁心。此对於观无量寿经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等自力之叁心,而谓為利他之叁心,一心叁心,於行者之信上非有相异。叁心者,非言初至心,中信,后欲生。归命...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普门

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帝释宫音

此天宫有二类神:一云紧那罗,常奏法。二云乾达婆,常奏俗。即八部眾中之二也。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菩萨修十种念处

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念处也。 一、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

《三藏法数》 / 874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发心

一、厌离有为发心,谓人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叁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是名厌离有为发心。(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所求菩提发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叁、饶益有...

《三藏法数》 / 168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事成就

论云:菩萨为成就六度,故决定应行六事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一、供养,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叁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梵语檀,华言施。叁宝者,佛宝、法宝、僧...

《三藏法数》 / 313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爱河

爱欲溺人,譬之為河。又贪爱之心,执着於物而不离,如水浸染於物,故以河水譬之。八十华严二十六曰:「随生死流,入大爱河。」浴像经曰:「愿永出爱河登彼岸。」楞严经四曰:「爱河枯乾,令汝解脱。」探玄记十一曰:「以有爱水所没故,為爱河。」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言水火二河者...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瞿拏鉢剌婆

Guna rabha,又作瞿拏鉢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论师(唐曰德光),於此作辩真等论凡百餘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慈悲

一眾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拔苦之心,名眾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叁乘圣人达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师絃

以师子之筋為絃,奏之则餘絃悉绝。以譬菩提心灭其餘之小功德。华严经七十八曰:「譬如有人以师子筋而為絃,其音既奏,餘絃悉绝。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以如来师子波罗蜜身菩提心筋為法絃,其音既奏,一切五欲及以二乘诸功德絃悉皆断灭。」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粥之利

四分律曰:「食粥有五事:善除飢,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调适,除风患。食粥者,有此五善事。」僧祇律二十九之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十利饶益於行者:色,力,寿,,辞,清辩,宿食风除飢渴消。是名為药佛所说。」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梵王宫

大梵天王之宫殿。在色界初禪之梵辅天中。俱舍论八曰:「於梵辅天处有高大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非有别地,如世尊处座四眾围绕。」往生要集上本曰:「忉利天上亿千岁大梵王宫,深禪定。」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风

(亦名八法,出佛地经论) 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 一、利,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 二、衰,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

《三藏法数》 / 341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璎珞庄严方便品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八千。众所知识。皆得诸通诸陀罗尼。得无碍辩。成就具足无生法忍。得无所畏。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进入大乘。其名曰伲泯陀罗菩萨摩诃萨。持地菩萨摩诃萨。地主菩萨摩诃萨。持众生菩萨摩诃萨。持入会菩萨摩诃萨。照意菩萨...

璎珞庄严方便品经》 / 11389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18日

四第一偈

谓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之偈也。出庄严论。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醍醐喻

天台依涅槃经喻之於第五时之法华涅槃。真言依六波罗蜜经譬之於陀罗尼藏。其他诸宗各喻其自宗。涅槃经十四曰:「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

《佛学大辞典》 / 321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天,修十善者,生於天上,受种种之妙也。二禪,修行之人,入诸禪定,一心清净,万虑俱止,得寂静之悦也。叁涅槃,离生死之苦而证涅槃,究竟得无為安稳也。见宝积经一百一。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為诸菩萨,诸阿修罗之种子。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殊胜

此言观音菩萨极证圆通,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故云殊胜。 一、上合诸佛本觉妙心,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证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显应十方,现身说法,圣凡等度,有愿必从,是为殊胜。 二、下合众生...

《三藏法数》 / 178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深禪定

与禪定受相应者。四禪中下之叁禪也,其中第叁禪称曰离喜妙,身心共為纯一妙,谓之禪定之最第一。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大梵天讚佛之偈曰:「我等所往来,五百万亿国,捨深禪定,為供养佛故。」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慈悲

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眾生,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菩提

五种之一。五之一。见[]条。 又曲名。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般舟讚

一卷,唐善导作。讚嘆般舟叁昧之偈颂也。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鹿车

法华所喻叁车之一。以譬叁乘中之独觉乘,独觉者独善寂,不近人眾,似鹿之处山村然也。法华经譬喻品曰:「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為求鹿车出於火宅。」参照[叁车]条。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圆满安

一、成就加行圆满,谓修菩萨行者,于净戒中,不敢毁犯,于身语意,清净无染,若有过失,即能忏悔,令其戒体圆满无亏,是名成就加行圆满。 二、成就意圆满,谓修菩萨行者,为法出家,不为活命。但为求无上菩提及求大涅槃,勇猛精进,不生懈怠之心,不杂众恶之法,不受当来生...

《三藏法数》 / 208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味

如来所得之大涅槃,有八种之法味,称曰涅槃之八味。一常住,二寂灭,叁不老,四不死,五清净,六虚通,七不动,八快也。见方等般泥洹经二。又有甘,辛,咸,苦,酸,淡,涩,不了之八种。见释氏要览上。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定

色界之四禪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禪定者,第一初禪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於初禪天之禪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之二受。第二第二禪定,得第二禪天生果之禪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之二受。第叁第叁禪定,得第叁禪天生果之禪定也,此定但有受。第四第四...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游化

游行处处而教化也。地藏经曰:「游化六道,拔苦与。」法华玄义一曰:「不动寂场,游化鹿苑。」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切三昧大仪轨分第十一

尔时释迦牟尼佛,复说一切法最上般若波罗蜜多教。所谓:“一切行平等故,是即般若波罗蜜多行平等;一切义平等故,是即般若波罗蜜多义平等;一切法平等故,是即般若波罗蜜多法平等;成就一切事业故,是即般若波罗蜜多事业成就。” 尔时金刚手菩萨,闻佛说此真实法门已,即入一切佛...

《佛说最上根本大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 369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3日

叁事人胜诸天

一、能勇猛,诸天耽嗜欲,不复进修;是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诸苦行,精进不怠,是能勇猛胜诸天也。 二、能忆念,诸天耽嗜欲,慧性常惛,是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是能忆念胜诸天也。 叁、能梵行,梵者,净也。诸天耽嗜欲,不复增修善业;是...

《三藏法数》 / 147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沙门婆罗门相违

智度论卷十曰:「智慧人有二分,沙门婆罗门,出家名沙门,在家名婆罗门。餘人心存世,是故不说。婆罗门多学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坐禅人十种行

一、令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叁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

《三藏法数》 / 583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颠底迦

Ātyantika,译曰毕竟。毕竟无成佛之性之义。毕竟无善心之义。唯识论枢要上本曰:「第五性有叁种: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叁名阿颠底迦。一阐底迦,是欲义,生死故。阿阐底迦,是不欲义,不涅槃故。阿颠底迦,名為毕竟,毕竟无涅槃性故。」玄应音义二十叁曰:「阿颠...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缘慈

缘即缘系,慈即爱念。盖言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故名缘慈也。 一、有情缘慈,有情缘慈,亦名众生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安,是名有情缘慈。 二、法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

《三藏法数》 / 212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拔苦与

拔苦為悲之德,与為慈之德。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眾生,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对於欲而有法。以法味神。名之為法。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曰法。维摩经菩萨品曰:「有法可以自娱,不应復五欲也。天女即问,何谓法?答曰:常信佛,欲听法,供养眾。(中略)修无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萨法。」唯识论十曰:「自受用身,尽未来际恒自受用...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诸佛十

一不可思议所信,二无有等比佛叁昧,叁不可限量大慈悲,四一切诸佛解脱之,五无有边际大神通,六最极尊重大自在,七广大究竟无量力,八离诸知觉寂静之,九住无碍住恒正定,十行无二行不变异。见唐华严经廿四。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贫女宝藏喻

贫女不知埋伏宝藏,困穷贫苦。智者教之,使发掘,得大安。以喻眾生不知有佛性,自沈沦於生死,佛教之使悟道成佛。见涅槃经七,同二十七。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意趣

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復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於彼时名毘婆尸佛,非昔时毘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证法平等,故说我即彼...

《佛学大辞典》 / 528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胎生

四生之一。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為化生,其后发婬情而生男女二根,始為胎生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马牛猪羊驴等。」 又极有胎生化生二类,或生边地,或生莲内,而花不开,為不能见闻叁宝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内,故名胎生...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念处观

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之感,...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不可尽

一、经法不可尽,谓如来所说经法,随其众生机不同,或广或略,虽一音宣演,而十方普被。故云经法不可尽。 二、文字之义不可尽,谓如来所说经教妙义,横亘十方,竖彻叁际,大无不周,细无所遗,是以小根浅智之人,不能窥其奥妙。故云文字之义不可尽。(叁际者,过去、现在、未...

《三藏法数》 / 171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寂静

五种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离生喜

叁界九地之一。色界之初禪天也。以為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二受之处故也。俱舍颂疏十曰:「於初静虑叁处生中受一种,谓离生喜,离欲界恶,生喜故。」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引接结缘

往生要集十中之第六。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识,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

也。见[]条。

《佛学大辞典》 / 9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行

一布施行,二持戒行,叁忍辱行,四精进行,五止观行。是於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為止观之一者。见起信论。 又一、圣行,菩萨修戒定慧之叁业也。二、梵行,梵者清净之义,以净心而运慈悲,為眾生拔苦与也。叁、天行,天為四天中之第一义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涅槃

之一。离生死之苦而究竟安稳,谓為涅槃之。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皆令离苦得安稳,世间之及涅槃。」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解道而自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以道受。」阿育王经八曰:「今已得道。」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妙境界

往生要集所说十之第四。言极之色声等五种境界极其妙也。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之,即信心欢喜也。净土真宗以弥陀十八愿有曰至心信欲生我国,其至心与欲生心之二,摄於信之一,此谓之一心,又云一念。盖信喜心诚即為至心,其心即為欲生净土之欲生心也。教行信证信卷曰:「私[门@视]叁心字训:叁即合一,其意何者?至者即是真也,实也,...

《佛学大辞典》 / 365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