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条搜索结果

十波罗蜜

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名檀那波罗...

《三藏法数》 / 826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一、见所断。於见道而断者,小乘八十八使之见惑是也。二、修所断,於修道而断者,八十一品之修惑及色等有漏法是也。、非所断,一切之无漏法也。见俱舍论二。若就大乘而论,则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是见所断,俱生起之二障是修道所断,非所断与[小乘]同。 又一、自性断,与惑体及...

《佛学大辞典》 / 29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九缘生识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相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而为相也。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分而得生,取五尘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那摩

Nāman,又作娜麼,曇麼。译曰名。俱舍光记五曰:「梵云那摩,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名义。谓随音声归赴於,呼召色等名能詮义。」演密钞五曰:「梵语娜磨,此译為名,娜具多义各随义辨。」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达罗毘荼

古国名,在南印度境,其领域跨帕拉尔河,有今麻打拉萨西南一带之地。西域记曰:「达罗毘荼国,周六千餘里,都城号逮志补罗。周十餘里,土地沃壤,稼穡丰盛,多华果,出宝物,气序温暑,风俗勇烈,深篤信义,高尚博识。而语言文字,少异印度。伽蓝百餘所,僧徒万餘人。」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乌仗那

Udyāna,又曰乌杖那,乌萇,鄔荼,乌孙,乌儞也曩等。国名。西域记二曰:「乌仗那国,唐言苑,昔轮王之苑囿也。旧云乌孙场,或曰乌茶,皆讹。北印度。」开元录六曰:「乌萇国,正音应云鄔荼。」慈恩传二曰:「乌仗那,旧称乌长,讹也。」梵语杂名曰:「乌儞也曩。」在北印度,...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毘舍离

Vaiśāli,又作毘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鞞舍隶夜。新云吠舍釐。国名。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又,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為第二结集之处。此国内之种族曰离车,亦曰跋闍子(此国城之鼻祖名离车,当时有城郭,开扩庄严,名毘舍离,详说於善见律中,载离车之部...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类境

类境者,谓第八阿赖耶识,缘种境,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 一、种子境,谓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名种子境。 二、根身境,谓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而为身分,故名...

《三藏法数》 / 179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舍卫

Śrāvastī,本城名,后以為国号。其国本名為憍萨罗国,為别於南方之憍萨罗国,故以城名為国号。新作室罗伐,室罗伐悉底。译曰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以此城多出名声之人,多生胜物故也。又有别名曰舍婆提城,尸罗跋提,捨罗婆悉帝夜城。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居於此。城内有祇园精...

《佛学大辞典》 / 602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十种补特伽罗

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又云人。佛为有情之类罪业深重,轮回生死,难得人身,故说此十种差别也。 一、不种善根,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不种菩提善根,惟作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未修福业,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未曾修习布施...

《三藏法数》 / 456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世相续,无间断也。(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两足尊

佛之尊号也。以佛在有两足之有情中,為第一尊贵故也。又,两足者,言戒定福慧等之功德,以佛於此等功德為二足而游行法界故也。法华玄赞曰:「佛於二足多足无足一切中尊,今云两足尊於类中两足為贵。能入道故,谓人天类。佛亦两足,故言两足尊。」法华嘉祥疏四曰:「两足尊者,...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四弘誓

弘,广也;誓,制也。谓菩萨广发誓愿,要制其心,志求满足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遍观六道众生等类,无量无边,皆被生死诸苦所逼,一一不虚,故发誓愿欲度脱之,令出界。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六道者...

《三藏法数》 / 361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十六物

人身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十六物不净充满。」分為类:一、外相十二:髮、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金刚九喻

金刚九喻者,乃是金刚般若经中九种譬喻也。此经有译:一、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二、魏菩提流支法师译,、陈真谛法师译。此九种譬喻,乃是魏时所译之文,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梵语菩提...

《三藏法数》 / 818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六烦恼

谓贪嗔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即起嗔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嗔烦恼。...

《三藏法数》 / 281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欲箭

五欲之法害人,故譬如箭。唐华严经净行品曰:「若得五欲,当愿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又(物名)欲金刚菩萨所持之箭也。欲箭者密语也,欲心与相应,如箭之中。菩萨以大悲心鉤召一切有情,使安住於佛道也。五秘密轨曰:「欲金刚以菩萨心箭鉤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金刚...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二变

一、因缘变,谓心心所变现相分,不借能缘之分别力,由自己种子之因缘而生,有心色之实体实用者,即类境中之性境是也。二、分别变,谓藉能缘之分别力而反起之相分。此有二种: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不带本质,亦不具能生之种子,即是类境中独影境之相分也,如缘龟毛兔角之相分...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七方便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无明

一、痴无明,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二、迷无明,谓人昏迷不了,惑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颠无明,谓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

《三藏法数》 / 135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观音净土

谓之补陀落山Potalaka,在印度之南海岸。千手经曰:「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十一面观自在菩萨仪轨经上曰:「一时,薄伽梵,住补陀洛山大圣观自在宫殿中。」八十华严经六十八曰:「於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西域记十(秣...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十智

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五心

一、率尔心,率尔犹卒然也。谓人一念之心,初对于境,卒然任运而起,未分别善恶,是名率尔心。 二、寻求心,谓人一念之心,既对于境明了,即推寻求觅而生分别,是名寻求心。 、决定心,谓人一念之心,于所缘境法,既能分别,则审知善恶,决定不谬,是名决定心。 四、染净心...

《三藏法数》 / 206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类境

境者,八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识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四缚

(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 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 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恚身缚,...

《三藏法数》 / 274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身寿量

一、法身寿量,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强指法性为法身耳。言寿量者,此非报得命根,亦非连持之寿,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经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等。是也。 二、报身寿量,报身者,以如如智契如...

《三藏法数》 / 274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天四仙

二天加鳩摩罗天则為天,仙加若提子则為四仙。智度论二曰:「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眼骑白牛;如韦纽天,秦言徧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如鳩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提赤幡骑孔雀;皆是诸天大将。」入大乘论上曰:「诸外道不解因缘,而起四执。僧佉所说有...

《佛学大辞典》 / 491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陀毘罗

又作陀毘荼,达罗毘荼,达罗弭荼。南印土国名。其国言咒语,多甚难解。西域记十曰:「达罗毘荼国,南印度。」瑜伽论九曰:「达罗弭荼种种明咒。」同伦记九下曰:「景云:南天竺东南海渚有一师子国,名达罗弭荼。(中略)测云:旧论云陀弥国书。旧释云:是鬼国所发语言,不可解了...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八识缘广狭

一、眼识缘唯实唯量,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此识对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狭也。(性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识缘唯实唯量,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

《三藏法数》 / 71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心空

心性广大,含容万象,譬之於大虚空。故曰心空。吽字义曰:「无始以来,本住心空。」 又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云心空。仁王经中曰:「空慧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梵音samādhi,旧称昧,摩提,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拘睒弥国

西域记曰:「憍赏弥国,旧曰拘睒弥国,讹也。中印度境,周六千餘里。国大,都城周十里。土称沃壤,地利丰植,气序暑热,风俗刚强,好学典艺,崇树福善。」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迦湿弥罗

Kaśmira,新称迦湿弥罗,羯湿弭罗,迦叶弥罗。旧称罽宾。国名。在印土之西北境。西域记曰:「迦湿弥罗国,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周七千餘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復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南北十二里,东西四五里。宜稼稷,多花果。...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唯识

约於所观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者,皆唯识。」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一机一

机谓属於内而慟於心者。谓属於外而显於形者。释尊拈华為,迦叶会其消息,破顏微笑,為机。又如烟為,见之早知是有火,為机。碧巖录马大师不安则垂示,有曰:「一机一,一言一句,且图有个入处。好肉上剜疮,成窝成窟,大用现前,不存规则。」此即机也。涉於言句者,欲暂...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十大论师

释唯识十颂之十论师也。一、护法,梵云达磨波罗Dharma Pāla,南印度境,达罗毘荼国,建至城中帝王之子也。二、德慧,梵云窶拏末底Guṇamati,安慧之师也。、安慧,梵云悉耻萨末底Sthilamati又Sthīramati,糅杂集论持俱舍论破正理论為护法论师同时之先德,南印度境逻罗国人。四...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无量识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梵语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决断,说之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圆觉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

《三藏法数》 / 340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慈忍十种利益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

《三藏法数》 / 515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