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云四圣諦。苦集灭道之四諦也。其理真正,故云真諦,為圣者之所见,故云圣諦。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諦,是故又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諦,则得断生死。」知度论二曰:「佛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諦法苦集灭道諦。」见[四圣諦]条。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二十二根中最后之叁根也。意根,乐根,善根,捨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叁道而立叁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於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諦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於修道,虽已知了四諦之理,而更為断所餘...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欲瀑流。欲界之贪瞋痴,各有五种(四諦修道),合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经,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无色界之贪与慢,各有五种,故為二十(上界总无瞋),疑有八,故总有二十八物,谓之有瀑流。叁,见瀑流。叁界之见惑也,先於欲界苦諦下有身见等...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见惑。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於见道之位见理而断之惑,故谓之见惑。二、思惑。新译谓之修惑。為凡夫之思念,对於事事物物而起之惑,谓之思惑,贪瞋痴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修道之位,屡屡思惟真理而断之惑,故谓之思惑,或名修...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Āryabhāṣa,又曰圣言。即梵语所谓叁尸克利德婆罗门之经语,為中天竺之正音。俱舍论十一曰:「一切天眾皆作圣语,谓彼言词同中印度。」毘婆沙论七十九曰:「世尊有时為四天王,先以圣语说四圣諦。四天王中二能领解,二不领解。世尊怜愍饶益彼故,以南印度边国俗语(旧婆沙作毘陀罗...
《佛学大辞典》 / 643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七贤位之第六,四善根之第叁位名也。於四諦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谓之忍,其智谓之法。俱舍论二十叁曰:「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应音义叁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 一、正见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
《佛学大辞典》 / 599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缘者,指上界四諦与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之叁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諦之叁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諦,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叁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苦集灭道之四諦也。為圣者所见之諦理,故名圣諦。又圣者正也,為正真之諦理,故名圣諦。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见[四諦]条。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佛之说法,能摧破眾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巖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於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為法轮。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维摩经佛国品曰:「叁转法轮於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叁种:一、託事观,又名歷事观,事相一一入於心而於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於十二入各具千如而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託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决断其疑分别其理。智之作用也。俱舍论二十叁曰:「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分别四諦相故。」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為见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十诵律云:具十法者名上座:一、有住处,言住处者,婆娑论云:道及果空,叁摩地,能引彼力殊胜,能使身心安住不动,故名上座之住处。二、无畏,叁、无烦恼,四、多闻,五、辩言具足,六、义趣明了,七、闻者信受,八、善能安庠入他家,九、能為白衣说法令他捨恶从善,十、自具四諦...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故谓之法身舍利偈,又云法颂舍利,略曰法身偈。说四諦中苦集灭叁諦之偈颂也。而常约於其说苦諦之诸法从缘生一句,称為缘生偈,又曰缘起偈,智度论十八引[虫毘]勒论中所说曰:「佛於四...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谓本惑十使中贪瞋痴慢疑之五使。贪瞋痴慢之四使,都為迷执於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為钝使。疑使為就四諦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為钝使。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以有漏智次第断下地之惑之法也。盖叁界分為九地,比较下地与上地,下地者麤也,苦也,障也,观而厌之。上地者静也,妙也,离也,观而欣之。依此厌欣之力,次第断下地之惑也。故亦谓之厌欣观。但依如此上下对望之厌欣力,不能断第九有顶地之惑,以彼為更宜对比之上地故也,断有顶地...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见惑与修惑也。见道所断之理惑谓之见惑,修道所断之事惑谓之修惑。以见惑之故,不达於四諦之真理起种种之邪见;以修惑之故,作善恶之业而流转於叁界。此断尽见修二惑,而证真理,出离叁界。旧译家谓之见思见爱,新译家谓之见修。四教仪曰:「见思惑,又云见修。」同集註中曰:「见...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贤慧经十二曰:「豆佉,叁牟提耶,尼楼陀,末迦(晋言苦习灭道)。」(宋元明叁本俱习字作集梵音出本项)。毘沙论出毘陀语Veda及弥离车语Mleccha之四諦。参照[圣语]条。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又曰叁无漏根。谓见,修,无学叁道之无漏智也。一未知当知根。在於见道,无漏智為向无始以来未曾知之苦集灭道四諦之境,自此当知彼而行动者,故其无漏智名為未知当知根。盖在见道者為苦法智忍至道类智忍之十五心,於此十五心观上下二界四諦之境间,无论何者,无漏智未曾知之境界,...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諦,生深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於无间道缘四諦而正断烦恼也。叁持对治,谓解脱道,於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諦,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於解脱...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煗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五种之諦。谓因果等五种之理,真实不虚也。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六所谓「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叁智諦,四境諦,五胜諦。」显扬圣教论第八所谓「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叁能知諦,四所知諦,五至諦。」是也。其中前四者為安立,后一者為非安立諦。依慈恩之说,安立中,因諦即...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叁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製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鵠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於渐教内开為五时:一、叁乘别教,於阿含经等,别说四諦、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叁机者。二...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证欲界四諦之智,谓之四法智,证上二界四諦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為八智。即观八諦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见[见道]条。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五部者,迷於四諦之理之四部见惑,与迷於世上事相之一部修惑也。叁界九地各有此五部。依萨婆多部之义,则佛与独觉先於凡夫地以有漏智之六行观,合断下八地之见修五部也(不能以有漏智断第九地之惑见[六行观]条),合断此之法,八地之五部,分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之九品,先自上上品始...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见修无学之叁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為苦集之二諦,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為集諦,餘七支為苦諦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為苦集之二諦,灭逆二观為道灭之二諦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四圣諦之一。常略云苦諦。此苦集灭道四諦之理,唯為圣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圣諦。大乘义章叁曰:「涅槃云圣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就圣辨諦,故云圣諦。何故就圣辨諦乎?良以諦实唯圣所知,非凡能觉。圣所知者,方名諦故,就圣辨之。」梵Duḥkha-āryāṇisatyāṇi。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