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 条搜索结果

二义

一、了义,谓诸大乘经宣说胜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之类,皆究竟显了,名为了义。 二、不了义,谓诸经中宣说世俗等事,或说厌离生死,欣求等,种种文句差别,不为究竟显了,名不了义。

《三藏法数》 / 88字 / 1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高贵德王菩萨

具名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经二十一卷已下高贵德王菩萨品之对告眾。佛对之说修行经十种之功德。经疏十九曰:「光明徧照,论外化广。高贵德王,辨内行深。」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Kumbhāṇḍa,又作弓荼、究荼、恭畔荼、拘荼、俱荼、吉荼、拘辨荼、鳩满拏。鬼名。噉人精气之鬼。译作瓮形鬼、冬瓜鬼。南方增长天王之领鬼。探玄记二曰:「鳩荼,依正法华经,名厌眉鬼。噉人精鬼等,亦名冬瓜鬼。王名毘楼勒,此云增长王,是南方天王。领二部鬼:一名鳩...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1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藏教生灭四谛

藏教者,经律论叁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

《三藏法数》 / 322字 / 1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种

一者性净。二者方便。性净天真之理。体通叁世。其德圆备。本无增减。虽隐显从缘。而体无染累。故就实彰名。称曰性净也。方便净。含灵禀识。虽有真性。烦恼惑覆心莫能自反。要须籍善知识开示。有方顺教传修理鉴理事。解观渐增。烦惑捐尽。尔乃体用行成报用方便。是以果...

《法门名义集》 / 167字 / 1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化身佛八相之一。世尊入灭之相也。佛八十年间教化眾生,化缘既尽,於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边沙罗双树之间,一日一夜说大般经毕,头北面西,右胁而卧,逆顺入於四禪定四空定及灭尽定,又超越入於诸禪定,终於第四禪定入灭。时二月十五日之中夜也。尔时四边双树开白花,如白鹤群...

《佛学大辞典》 / 391字 / 1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Va,又作婆,和,啝。悉曇五十字门之一。体文徧口之第四。金刚顶经曰:「嚩字门,一切法语言道断故。」文殊问经曰:「称嚩字时是最上乘。」智度论曰:「若闻和字即知一切诸法离诸言相,和波他,秦言语言。」此自Vāk atha(语言道),及Varayāna(最上乘)释之也。又在五大中...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1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二天

一、梵天,印相為右手作拳安於右腰,左手五指相着,竪之而屈。其高过肩即作莲华之想。真言曰:南莫叁满多没驮喃,没罗贺摩寧,娑嚩訶(第一句归命诸佛,其义如例,又结句之娑嚩訶亦如例,下皆同,故略之。又其真言各举其名,故以其首字為其种字,以下例亦然)。 二、地天,印相為...

《佛学大辞典》 / 1059字 / 1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阐提

Icchāntika,為无成佛之性者。旧称,一阐提。译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义。经五曰:「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同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同十九曰:「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及未来世,不亲善友,...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1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不修外道

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闍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為冥諦。注维摩经叁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1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会念佛

唐法照法师所创。以无量寿经上有「清风时发,出五音。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故分念佛之调音為五番:第一会,平缓念。第二会,平上缓念。第叁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四字為阿弥陀佛,他皆六字名号)。每一会重数百徧,以五会為一周。见五...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1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了义

对於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10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求那

Guṇa,由原质之意言之,原质者,必有活动,為作者之意,遂為德之意。胜论师六句义中之第二。译曰依,依止。地水火风等实体之色香味等之德也。因而十句义论谓為德句义,而求那之数有不同。百论疏上中曰:「求那此云依諦,有二十一法:谓同异合离数量好丑八也;次有苦乐憎爱愚智勤...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10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照

台依华严经所立,喻显彼宗所立之五时教者。一、高山,日出先照高山,以喻佛成道后,最初说华严经,化顿大之菩萨。二、幽谷,日光次照幽谷,以喻於鹿苑说小乘经化闻缘觉。叁、平地,日光次照平地,以喻说方等经乃至经,化一般大乘渐入之机。而照平地之日光分食时,禺中,正中...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10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阿弥陀种子

字為莲华之种子,亦為即阿弥陀之种子,盖据中图之次第,阿弥陀者也。见护身法钞。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9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华

譬七觉支也。维摩经佛道品偈曰:「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同註曰:「生曰:七觉以开悟為道,无染為净华之法者也。」同天台疏曰:「觉意即七觉支,七觉支调停生真智因华。故智论云:无漏实觉,此七能到,故以為华。」 又七种净也。同偈曰:「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9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善

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叁善品曰:「佛自讚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叁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叁、语善,随方俗之语...

《佛学大辞典》 / 470字 / 9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

谓诸外道,不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着,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不生。遂以...

《三藏法数》 / 1193字 / 9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性

性以不变为义。上极诸佛,下至蠕飞蠢动,虽品类万差,莫不本乎一性。迷之则成生死,悟之而为。迷悟虽殊,其性本一,是为一性也。(蠕,而宣切,虫行貌;蠢,尺尹切,蠢动也。梵语,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85字 / 9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味

佛於经说乳等五味时,以醍醐味比经。天台大师因之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之次第,一以比五时教之次第而生,一以比机之次第淳熟。是曰约教相生约机浓淡。一、乳味,初自牛出者。譬佛於牛,佛初说华严经,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至為淡泊,復如生乳。二、酪味,取自生乳者...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9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八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叁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空。(叁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

《三藏法数》 / 1008字 / 9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有小乘大乘之二部,小乘之经,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经叁卷,失译,般泥洹经叁卷,是為同本异译,说八相成道化身之释迦,於拘尸那城入前法之状者。是化身佛之实录也。其他中阿含中有经。说可得之观行。大乘之经,西晋竺法护译佛...

《佛学大辞典》 / 586字 / 8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

八还辩见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也。此由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8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哩底

Nirṛti,掌西南之神名。因而西南曰哩底方。大日经疏五曰:「西南哩底。」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8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藏教七阶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叁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

《三藏法数》 / 1095字 / 8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息化

佛息教化而入於也。辅行一曰:「圆音教风,息化归寂。」文句记叁曰:「开权即是法华之相,息化即是之徵。」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8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娑罗娑

鸟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娑罗娑鸟,此云共行,亦云白鹤。」大日经疏叁曰:「鴈非正翻,梵本云娑罗娑鸟,状如鸳鸯而大。甚清雅,此方所无,故会意言耳。」梵Sarasa。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8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六解一亡

以一巾喻,六结喻眼等之六根聚集而现生死。然生死与,本由对待而感者。若解生死之结(六解),则之一巾亦泯亡。故曰六解一亡。楞严经五曰:「六解一亦亡。(中略)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於湛精...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8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