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条搜索结果

慧远

慧远有二人:一,庐山东林寺慧远,俗姓贾氏,雁门人。初学儒,二十一岁出家,以道安為师,达大乘之奥旨。时襄阳有寇乱,道安散徒眾,远辞而至荆州,将往罗浮,抵潯阳,爱庐峰清静,住於山阴。时有沙门慧永,在西林寺,原為同门。永劝刺史桓伊兴东林寺,使远居之。於是隐士刘遗民雷...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无等等

指幻燄等之十缘生為无等等,以是為与无等之佛智得等同之言故也。大日经疏叁曰:「如来智慧於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称,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若以十缘生了知心处,则安住其中,故曰无等等。」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有法

对无法之语。如龟毛兔角体性都无者,谓之无法,如他之事物体用非无者,谓之有法。涅槃经十曰:「本有今无,本无今有。叁世有法,无有是处。」 又於因明宗之前,名為有法,后名為法。即前有后之法之义。例如声(是有法),无常(是法)合二者而名為宗。因明大疏上本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种身

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论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文身是所说相,声名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

《三藏法数》 / 270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常等四

一、常,谓外道计过去世之我,即是今世之我,相续不断,执之为常,即堕常见。是名常。 二、无常,谓外道计我今世始生,不从过去之因,执为无常,即堕断见。是名无常。 叁、亦常亦无常,谓外道见上二执皆有过失,便计我是常,身是无常;若尔,离身则无有我,此亦成过...

《三藏法数》 / 173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五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猒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叁、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

《三藏法数》 / 236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大乘七善

夫七善之法,乃通大小。今依法华所明,是圆顿大乘之七善也。 一、时节善,谓法华一经,具乎序、正、流通叁分。即初善、中善、后善也。盖如来演说圆顿一乘之法,虽该序、正、流通,皆是当机得益之时,是名时节善。 二、义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

《三藏法数》 / 376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光喻智

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以喻佛之智慧,无事不了,无理不照,故云日光喻佛智。 二、月光喻菩萨智,谓月之光明,有亏有盈,以喻菩萨虽具智慧,而惑业尚未尽断,则其智慧或亏或明,故云月光喻菩萨智。 叁、星光喻缘觉智,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

《三藏法数》 / 262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八憍配八鸟

憍,即矜也。谓人矜夸自己,有胜于他。如鸟有凌高下视之过。故文引文殊问经,八憍配八种鸟也。 一、盛壮憍如鸱,谓人恃己强盛壮大,凌他劣弱,如鸱鹞之鸟,恃强凌弱,故名盛壮憍如鸱。 二、姓憍如枭,谓人恃己种姓强大,凌慢于他,如枭,不孝之种,而食其母,故名姓憍如枭。...

《三藏法数》 / 364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阿字门功德七

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证发菩提心,叁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眾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於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合為五点功德。初一為发心,第二為修行,第叁為证菩提,第四、第五二為...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二种立题

二种立题者,谓凡诸经题目,有佛自立者,有结集经家之所立者。 一、佛自立,佛自立者,谓诸经题目,有佛自立。如金刚经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是也。 二、经家立,经家立者,谓佛入灭后,诸经题目,有阿难等结集之人所立。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梵...

《三藏法数》 / 129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十七

理趣经所说之十七清净也。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陀邻尼钵

Dhāraṇi ada,陀邻尼即陀罗尼。鉢者鉢吒之略,译曰。陀罗尼之语也。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Pada又Padakāya,梵曰鉢陀,又曰鉢陀迦耶,译為。得詮其自性之差别即义理者曰。重此至二个以上曰身。身者合集之义。俱舍论五曰:「身者,谓诸行无常,一切无我,涅槃寂静等。」同光记五曰:「梵云迦耶,唐言身,是聚集义。谓眾多名等聚集,是身义也。」又,一亦曰身...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道士

本為释子之称,后遂為神仙家之名,犹如言道教也。法苑珠林六十九曰:「姚书云:始乎汉魏,终暨苻姚。皆号眾僧以為道士。至魏太武二年,有寇谦之,始穷道士之名,易祭酒之称。」盂兰盆经疏下曰:「佛教传此方。呼僧為道士。」行事钞资持记下叁曰:「道士本释氏之美称,后為黄滥窃...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鬱多罗究留

Uttarakuru,又作鬱多罗鳩娄、鬱多罗拘楼、郁多罗鳩留、鬱怛罗究琉、鬱怛罗越、鬱单越、鬱单曰、殟怛罗嚧、殟怛罗矩嚕、北拘卢、拘卢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玄应音义十二曰:「鬱单越或言鬱怛罗越,或言鬱多罗拘楼,或言郁多罗鳩留,正言鬱怛罗究琉,此译言高上作,谓高上...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无量称

大日如来之称,又如实真言行者之称。大日经一曰:「何况无量称,住真言行法,行此无上,真言救世者。」同疏六曰:「当知如是人转復希有,常為普门海会之所称嘆,名闻十方,又同大日如来有种种名号,故云无量称也。」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转法轮

叁转法轮者,以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叁番而说,名为叁转。世间车轮,则有摧碾之用;佛之说法,则能摧碾众生一切惑业,故名转法轮也。 一、示转,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名示转。(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积集烦恼惑业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灭...

《三藏法数》 / 229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发磔迦

译曰摧坏。慧琳音义叁十六曰:「发磔迦,真言中摧坏。」梵Phaṭaka。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钵陀

Pada,又作播陀,波陀,鉢曇。译曰足,迹,。法苑义林章一本曰:「梵云鉢陀,此翻為迹,当古之。」唯识述记二末曰:「鉢陀是迹,如寻象迹以觅象等,此名為。理应名迹,义之迹故,寻此知义也。顺古所翻称之為,播陀是足。」大日经疏一曰:「梵云鉢曇,正翻為足。声论是进行...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跋渠

Varga,译曰部,品。经论中之篇章也。玄应音义十五曰:「跋渠,此言讹也。正言伐伽。译云部,谓部类也,或言群,同其义也。」同十七曰:「跋渠亦言伐伽,此译云部,亦品之别名也。」法华文一曰:「跋渠,此為品也。品是义类义。此中文气类相从。节之為跋渠。例如律中有篇聚,...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标帜

一作幖帜。标者表也,又旌旗也,标帜者,彰表之义。真言之法,以身印器具等彰表如来内证之德。大日经五曰:「秘密主,有造漫荼罗圣尊分位种子标帜,汝当諦听善思念之。」同疏四曰:「种种世諦门,皆是法界幖帜。」同演密钞九曰:「标帜者彰表之义也,谓彰表如来内证之德也。」玄应...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村那

佛名。见[拘留孙佛]条。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象驾

以譬佛教之东渐。谓象驮经而来也。华严玄谈曰:「鷲巖西峙,象驾东驱。」演义钞曰:「上明主出西天,故云鷲巖西峙。后即化法东被,故云象驾东驱。言象驾者略有二义:一、一千年后像法之时佛教方被故。二者、象驮经故。初虽白马来仪本用象故。」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十六

上四各有四。即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叁冥机亦冥亦显应,四冥机非冥非显应。餘叁机亦如此,即成十六。而机既召应,则应亦有十六。即一冥应冥机,二冥应显机,叁冥应亦冥亦显机,四冥应非冥非显机。他叁亦如此,因之机应各十六,合成叁十二,於此加根本之四成叁十...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鉤纽

又作勾纽,[革玄]纽。悬袈裟而结合两片者。作轮形,谓之[],垂絛帛為纽,即叁分袈裟之幅於前后处置[]与纽也。然依律则纽之前后相反。毘奈耶杂事七曰:「佛言:為护衣,应安纽[],可於肩上安[],胸前缀纽,纽有叁种:一如蘡薁子,二如葵子,叁如棠梨子。应於缘后四...

《佛学大辞典》 / 574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草

草即药草也。药草既蒙云雨之润,即得生长,而能遍治众病,变体成仙,以譬五乘之人,既闻法华之教,无漏智慧即得增长,能破无明之惑,开佛知见,故以叁草喻之。(五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天乘、人乘也。) 一、小草,小草喻人、天也。谓法雨既沾,无不蒙润,而人、天之...

《三藏法数》 / 211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名义不离

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為名,以光明為义,為体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註下曰:「问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不坏

称阿之一字。以此為金刚不坏之体性故也。大日经二曰:「行者諦思惟,当得不坏。」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末后

乐普元安禪师之语曰:「末后一,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传灯十六安禪师章)。浮山圆鑑禪师之语曰:「末后一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詮。」(会元十二有师传不载此语,碧巖第九则评唱举此说)。到大悟彻底之极处,吐至极之语,谓之末后之。此处锁断凡圣,不容通...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抽韱

即俗所谓求籤也。幸蜀记曰:「王衍祷张恶子庙,抽籤得逆天者殃四字。」剑南诗自註曰:「予出蜀日,遣僧乞籤於射洪陆使君祠,使君以老杜诗為籤,予得遣兴五首中第二首。」朱子语类谓:「易爻辞,如今籤解耳。」按诸籤解,最家諭户晓者,莫如关帝籤。据陆粲庚已编,苏州江东神行祠在...

《佛学大辞典》 / 415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詮事物之理义為。唯识论二曰:「名詮自性,詮差别。」俱舍论五曰:「者谓章,詮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瑜伽论伦记五上曰:「詮法自性名名,詮法差别名。」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少林武艺

白醉璅言曰:「少林寺当黄之乱,眾僧惶惧欲散,忽一火头老僧自庖中出曰:公等勿忧,老僧一棒驱之。眾笑其妄,僧运叁尺棍,径入黄队中,遭者辟易,遂散去。僧归,以其法授眾僧而隐,乃紧那罗佛显化也。由此少林以武勇闻,唐初王世充之败,僧与有功,而不愿官爵。太宗遥授以将军...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摘剑龙

龙名。大日经疏二曰:「商佉龙,羯摘剑龙。」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陀邻尼鉢

Dhāraṇi ada,陀邻尼即陀罗尼。鉢者鉢吒之略,译曰。陀罗尼之语也。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葛藤

譬烦恼也。又斥法门之烦者。又谓言语,禪家之常语。出曜经叁曰:「其有眾生,堕爱网者,必败正道。(中略)犹如葛藤缠树,至末徧则树枯。」碧巖十二则垂示曰:「却有许多葛藤公案,具眼者,试说看。」种电钞一曰:「葛藤者谓语言。」碧巖第一则垂示曰:「看取雪竇葛藤。」丛林盛事...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衣囊

纳叁衣之囊。又谓之衣袋。五分律廿一曰:「时诸比丘在路行,不收摄衣曳地污裂,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犯者突吉罗,应作囊盛。诸比丘作囊太长,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极长使前至脐后至腰,乃至应用麤物作。」萨婆多部律摄五曰:「叁衣袋法叁肘广一肘半,长牒两重缝之為袋,两...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逗也,又众语和合成。谓如来所说之经,必由文以载其义,由义以成其文;文义相成,是为也。 一、文,文即字也。依类象形为字,形声相称曰文。谓一切契经,皆以文为身,文成语为,诠显其义,必藉于文,是为文。 二、义,义即义理。谓一切契经,皆诠义理,然义...

《三藏法数》 / 142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转他门

大日如来所说四之一。大日经百字成就持诵品曰:「尔时世尊,又復宣说净除无尽眾生界,流出叁昧,不思议,转他门。」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意性

令物彼此相异之性。其性虽不可见,然有此异性,乃现异相也。俱舍论四曰:「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胜论师十义中有异性义。详释於十义论,唯识论一,述记一之末。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义青

青社人。姓李氏。於妙相寺试经得度,习百法论。一日叹曰:「叁祇途远,自困何益。」乃入京师听华严尝读法慧菩萨偈,至即心自性,猛省曰:「法离文字,寧可讲耶?」去叩禪林,参浮山法远於圣巖寺,随侍凡六年。洞下宗旨,悉皆究明。远即付大阳警玄之顶相,皮履,直裰,更嘱曰:代...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身界

佛舍利也。界者分之义,此為佛之身分,故谓之身界。会本文记六曰:「塔藏身界故,供者福大,不同殿堂形貌安处。」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嘆佛偈

出於无量寿经上卷。法藏比丘诣世自在王佛所讚佛德之偈文曰:「光顏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燄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燄耀,皆悉隐蔽,犹若聚墨。」云云凡八十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金刚

讚叹佛十颂之也。又曰金刚偈,金刚讚,金刚讽咏。大日经七曰:「又以持金刚殊胜之讽咏供养佛菩萨,当得速成就。即说执金刚阿利沙偈曰:无等无所动,平等坚固法,悲愍流转者,攘夺眾苦患,(中略)不染一切趣,叁界无所依(云云)。」此讚有十颂,名金刚等。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路伽祇夜

Loka-geya,译曰重颂。十二分教之一。涅槃经疏八曰:「祇夜,具足应云路伽祇夜。祇夜翻為,亦云颂。开善云等,庄严云等颂,光宅云重颂,是颂长行之偈。」以為十二分教之一时,惟祇夜Geya為然,涅槃经疏冠以路伽Loka者,世俗歌之意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阿菟吒阐提

偈名。数经论之文字满叁十二字者。百论疏一曰:「婆娑列四种偈:一者以八字為一,叁十二字為一偈。此是结偈法,名阿菟吒阐提,是经论数法,亦是计书写数法。二者或六字為,名初偈。叁者二十六字為者,是后偈。此偈名摩罗,四者减六字為,此偈名周梨荼。」(梵Anuṣṭubhchan...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宗法

因明立量叁支之第一支,由二而成。又名曰宗体所立。其二有五种之异名:一前云自性,后云差别。二前云有法,后云法。叁前云所别,后云能别。四前云前陈,后云后陈。五前云宗依,后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体之所依也。见因明大疏上。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分别

以有空分别诸法,谓為有而非空,是第一有门也。反之而谓為空而非有,是第二,空门也。反之而谓為亦有亦空,是第叁,亦有亦空门也。反之而谓為非有非空,是第四,非有非空门也。有无之法门尽於此,更无第五。就一异有无等义而分别之,亦如是,谓之四门。又云四分别。...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显体為名,詮义為。如诸行二字,名也,而诸行无常四字则也。以是詮诸行為无常之义理故也。唯识论曰:「名詮自性,詮差别。」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同心结

用於袈娑[]纽之结法也。以纽作綰结,使其两端入於中心一处,故名同心结。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廝禪

问答往来,谓之廝禪。廝者相也。餘冬序录四十八曰:「唐人诗中字音,有以十读如[卄/记],相读如廝。如恰似春风相欺得、如何不相离等,皆思必切。」大慧书上曰:「将心意识记取遮杜撰说底,却去勘人一来一去,谓之廝禪。」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百八

楞伽经之首,大慧菩萨以百八问一切大乘之法门,佛以百八答之。楞伽经註解一曰:「此一百八义,文有叁段:始则大慧请问,中则如来领释,然所问所领皆无伦次,故不可以定数开合而论之。至后乃结指显示一百八遣着。然而不多不少数至此者,盖表对百八烦恼成百八法门也。」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解释经文,谓之文,或云章,疏,述义,记,释解等。文之题,如天台智者之妙法莲华经文,金光明经文是也,文者,以释者之,分别本经之文之义也。又解释经之文文,故名文,有财释是也。但常言文者,指妙法莲华经文而言。总即别名也。文记一曰:「言文者,...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袈裟着法

寄归传云:取衣作叁襵,其肩头叠处,安其方帖以安衣[],长可两指,结作同心,向外牵出,十字交繫,便成两[]。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以纽内於[],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此古法也。至於中古,袈裟之着法,甚失古法,其滥觴殆起於宋之灵芝律师,彼着六物图,引感通...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又作俱谭。释氏五姓之一。见[瞿曇]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生灭灭已

涅槃经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為乐。」初二说生死法,后二说涅槃法也。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谓一释其义理也。释真言以初释字义,次释义為例。大日经疏四曰:「真言中有字义义。」见[四释]条。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见法

谓真言行者,对於所愿成就之相,住於无染无着清净真实之心,諦观实相善通其实义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唯愿復说此正等觉悉地成就,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同疏十一释之谓此即是随此中修学者,若得成就,即名见...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偈之文。南山戒疏一上曰:「彼叶一偈叁十二字,唯此方言多少无準,或叁四字,或五六七,节以声言用為偈。」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阿乞叉野

Akṣayakośa,又曰恶乞叉也势,译言无尽藏。仁王经良賁疏下叁曰:「阿乞叉野势:阿者无也,乞叉野者尽也,势者藏也,无尽藏也。」仁王经道场念诵仪轨曰:「恶乞叉也势:恶,梵本云此是;阿字,此翻為无;乞叉也,此翻云尽;势此云藏,即无尽藏也。」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有无四

第一有。执必有我,即常见也。第二无。执必无我身,是断见也。第叁亦,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第四非。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见华严疏十六,叁藏法数十八。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五种偈

一短,二字乃至五字為一,四為一偈。二前,六字或七字為一,四為一偈。叁中,八字為一,四為一偈。四后,九字乃至二十六字為一。五长,二十六字以上為一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翳醯呬

Ākarṣanaṁ,译曰召请。慧琳音义叁十五曰:「此梵语也,唐名召请,来义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十种教体

一音声语言体。以言音语业為教体,故佛之言辞论说即教体。二名文义体。依事立名,依名之眾合為,合眾义成文,身即聚集之义。此叁长短高下次第行布,為詮显教法之体。叁通取四法体。通取声名文四法為教体。四通摄所詮体。通摄经文与所詮之义理為教体。五诸法显义体。世间一切...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溈山警策

一卷,溈山灵佑着。注释数种,如下:溈山警策註一卷,宋守遂註。溈山警策指南一卷,明道霈述。溈山警策释记二卷,明弘赞註开詗记。溈山警策注一卷,明大香註。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顺前

於法中随取二法,互相问时,依止前法以答所问:谓為顺前。例如问子由女子生者耶?女子生子者耶?答言子固由女子生者,然女子未必生子。反之而於两问中依止后而答之者,名為顺后。例如问女子生子者耶?子由女子生者耶?答言子固由女子生者,然女子非必為生子者。是以狭问宽,...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

一卷,宋法天译。有陀罗尼八十,前后无文。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对於一字之真言而称多字之真言曰轮。义释十一曰:「凡行者持诵时,当观字轮或為轮。所谓轮者观本尊心,心上有圆明而布真言之字,轮转相接,令明了现前。持诵时观此字,犹如白乳,次第流注入行者口。或注其顶,相续不绝,徧满其身,乃至徧於支分。其圆明中,字常明了,如常流...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有待

谓人身為待食物衣服等之资而立者。止观四上曰:「有待之身,必假资籍。」南山之戒疏四上曰:「有待之形,假资方就。」行宗记二上曰:「身名有待,必假资缘。」梁僧传,道安传曰:「损米千斛,弥觉有待為烦。」案,有待之字,本於庄子逍遥游之「犹有所待者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詮差别

名為直詮诸法之自体者,故曰名詮自性。為詮其自性上义理之差别者,故曰詮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詮自性,詮差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梵语娜麼Nāmān(N.sg.n.Nāma),能随音声赴物体,因而詮体,使人起想者。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於心故也。唯识论二曰:「名珠詮自性,詮差别。」法华玄义一曰:「名名於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瑜祇经曰:「那麼是名字也。」俱舍论五曰:「名谓作想。」同光记五曰:...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真言上下所增加之语也。随其法而各别。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禪偈

禪门宗匠之偈颂。禪源詮曰:「教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禪者诸善知识所述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眾。禪偈撮咯,就此方一类之机。罗眾则漭荡难依,就机则指的易见。」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影略互显

犹言慈父悲母。父非无悲,母亦非无慈。是各举一,各略一,上所略,以下所举影显之,下所略,以上所举影显之,谓之影略互显。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格外

越常格而向上之语。从上祖家之语皆然。碧巖二十一则垂示曰:「太平特节,若辨得格外,举一明叁。」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着语

着於古则公案下之短评也。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讚题

说法时於冒头引经论一二而為讲讚之题目者。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偈颂也。止观七下曰:「一一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百门学处

以百光徧照真言王暗字所生之百字,徧布於一身也。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於百门学处诸佛所说心。」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恶乞叉也

见[阿乞叉野势]条。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詮体為名,显义為,此二者所依之音声屈曲及字形為文。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增加

真言上下所增加之紧要语也。随於法,各有差别。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引摄

见[摄召]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顺后

见[顺前]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