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条搜索结果

七觉

又曰七菩提分,七觉。俱舍论谓之七等觉。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或曰分。 一,择法觉,以智慧简择法之真偽。 二,精进觉,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叁,喜觉,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7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覆肩衣

依南山之旧律家,则覆肩衣祇為二物,覆肩衣為覆右肩者,祇為覆左肩者,是比丘尼受持五衣中之二衣也。其本制兴於比丘尼。但智度论记佛,对阿难特听覆肩衣,别有缘由。又汉地之风,不好露体,故倣阿难,两用祇与覆肩衣。遂製出缝合两衣而為褊衫者云。此以四分律以叁衣与祇及...

《佛学大辞典》 / 435字 / 7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波伽罗

又云波利迦罗。译曰助身衣。十诵律六十一曰:「优婆离问佛:佛听诸比丘所着衣,覆身衣,拭身巾,拭面巾,僧祇,泥洹僧,是衣名何等?佛言:名波伽罗(晋言助身衣也)。」羯磨疏四上曰:「波利迦罗,唐译助身衣也。」梵Parikara。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叁十七道品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总而合数为叁十七道品。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

《法门名义集》 / 246字 / 7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七声觉

七觉也。涅槃经十一曰:「有七圣觉故名圣人。」见[七觉]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6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又作祇。译曰覆腋衣。长方形,自左肩覆右腋者。玄应音义四曰:「竭或作僧祇者,皆讹也,应言僧伽鵄,此译云覆腋。若着瞿修罗,则不着僧伽鵄。瞿修罗者,此云圌也,像其衣形而立名也。」资持记中叁之叁曰:「竭即祇,相量四方。」Saṁkakṣik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6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叁禅天定五功德

一、舍,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叁禅即发。若证叁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 二、念,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叁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 叁、慧,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叁禅...

《三藏法数》 / 228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十八

分也。如树,根茎是一,枝条有异。禅中义亦尔。谓色界初禅有五,二禅四,叁禅五,四禅四,共为十八也。初禅天定五: 一、觉,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诸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即生身识,觉此色触也。(未到地者,谓在...

《三藏法数》 / 899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七八行

七觉,八正道之行法也。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5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娑罗

树名。见[睒弥]条。

《佛学大辞典》 / 9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又曰鉢枝,鉢鈘、鉢搘。鉢之臺也。四分律四十叁曰:「鉢若不正,应作鉢。」五分律二十六曰:「比丘以鉢盛食,着地翻之。佛言:听作鉢,用铜铁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树。」十诵律六十一曰:「鉢枝法。」僧祇律二十八曰:「鉢鈘。」传灯录道禪师章曰:「鉢搘。」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七觉

见[七觉分]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波颇五教

波颇,梵语具云波颇蜜多,华言明,中天竺叁藏沙门也。唐贞观年间,于大兴善寺,译星陀罗尼经等。以如来所说诸经圣教,约其义趣浅深不同,令众生修行有序,而立五教,故名波颇五教。(中天竺,即西土之国名也。叁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一、四谛教...

《三藏法数》 / 328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五衣

使比丘持叁衣。使比丘尼持五衣。五衣者於叁衣外加祇与覆肩,行事钞资持记中二之二曰:「五衣者,附明尼制,祇覆肩皆入制故。」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见[僧祇]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七觉

觉法有七种,故云七觉。即七菩提分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苑公四教

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一凡夫、二声闻、叁辟、四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辟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但得随...

《三藏法数》 / 293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八正道

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应音义叁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 一、正见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

《佛学大辞典》 / 599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菩提分

Bodhyaṅga,总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叁十七道品之名,别為叁十七道品中七觉之名。分者分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硎山

在江苏吴县西南。晋遁隐此。平石為硎。山有平石。故遁得名。有梁武帝报恩寺。又称报恩山。东址有观音寺,亦称观音山。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叁十七道品

又名叁十七品,叁十七分法,叁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叁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叁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叁昧经曰:「善权随时,叁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七觉

见[七觉分]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阿闍世

又作阿闍貰。王名。旧称阿闍世。新称阿闍多设咄路Ajātaśatru,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西域记九曰:「阿闍多设咄路王,唐云未生怨,旧云阿闍世,...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七菩提分

见[七觉]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九无為

九种无為之意。即不為四相所迁之实在法,有九种之别也(一)一择灭,二非择灭,叁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性,九圣道性。是為大眾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所立。其中前叁者,与萨婆多部之叁无為同,惟萨婆多部计择灭非择灭為多体而大...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释迦或设枳也(Śakya)之略称。佛世尊之姓也,佛法始来汉土,僧犹称俗姓,或称竺,或弟子多呼师之姓。如遁本姓关,学於谦,故為。帛道猷本姓冯,学於帛尸梨蜜多,故為帛(避暑录话下)。晋道安始云:佛以释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及后阿含经渡来,经说果...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