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条搜索结果

自性受用变化叁身

法相宗所立之叁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叁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乐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八颠倒

凡夫二乘各有四倒,合為八倒。大疏钞一曰:「倒有八种:外道谓世间為常乐我净為四颠倒。二乘计永寂為涅槃,即无常乐我净為四颠倒。若谓世间无常乐我净,涅槃乃有常乐我净,则名八行,皆非颠倒。」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重释二乘相品

“阿难!如是菩萨摩诃萨现知明无明,知行无行,知识知识相,知名色知名色相,知六入知六入相,知触知触相,知受知受相,知爱知爱相,知取知取相,知有知有相,知生知生相,知老死知老死相,修集现见名辟支佛。”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现见无明,而无所知;亦无成就, 如水中...

《不退转法轮经》 / 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在北凉录第二译 / 1808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2日

叁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叁重,故约於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徧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為第叁重,此外金刚部眾围绕四周為第四重。总之左右叁重,上下四重也。...

《佛学大辞典》 / 689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叁智

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叁、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於空假中叁諦之观智。然叁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密教十重戒

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上根

言眼等诸根之上利者。涅槃经十四曰:「為上根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於此拘尸那城转大法轮。」止观一之一曰:「為上根性说圆满修多罗,二乘如聋如哑。」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六转依

转依从所得之位,分為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叁贤资粮位与四善根加行位之转依也,此位未断种子,未证真如,原非转依,但依胜解惭愧之二力,能损本识中染种之势力,益本识内净种之功德,故名為转依。二,通达转,為见道位之转依,由此已去,為断恶证理,则真实之转依也,但為分证。...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叁大部十界十如释体

见图。 妙玄(约五差释)────┐    ┌地狱┐         ┌十界│┌ 恶{┼畜生┼}叁恶┐文句(约四番释){┤佛界││   └饿鬼┘   │         │离合││   ┌修罗┐   │         └约位│├ 善{┼人 ┼}叁善┤            └┤   └天 ┘ ...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十普门

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化仪四教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

《三藏法数》 / 290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

密语

以密意说之语也,如如来说涅槃是隐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云密语,涅槃经九曰:「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叁者水,四者马。(中略)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復如是。」永平之正法眼藏有密语一章。 又密教之陀罗尼云...

《佛学大辞典》 / 159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大小二乘

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於小机说罗汉之道。為小乘,以对於大机说作佛之道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眾生志业大小,是故不於声闻人中说摩訶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趣寂

二乘人趣向寂灭之涅槃,谓之趣寂。五性中之声闻定性独觉定性也。唯识述记八本曰:「彼趣寂者,心乐趣寂,為此心拘驰流无相,不趣无上正等菩提。」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五人非器

谓此五人皆非受道之器也。 一、无信非器,谓有众生,溺于邪见,闻于大经而生疑谤,堕诸恶道,是为无信非器。 二、违真非器,谓有众生,心自违真逐妄,依傍经法,以求名利,不净说法,集诸邪行,是为违真非器。 叁、乖实非器,谓有众生,乖于实道,多无正见,但依言取文,随声...

《三藏法数》 / 300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

咒陀罗尼

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谓陀罗尼也。佛菩萨从禪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也。陀罗尼者,总持之义,总持有二释:一就人,一就法。就人释者,佛菩萨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种中所释者是也。大乘义章十一末曰:「菩萨依禪能起咒术,為眾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叁同七异

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见[二乘]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证入

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也。此有分满。二乘之极果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觉為分,妙觉為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不但空

二乘之人,观一切法悉皆空,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菩萨不但见但空,兼见不空,故名不但空,即中道空也。天台四教中通教之空观也。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二乘成佛

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於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於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迴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於声闻授成佛之记者,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六染心

心体原為清净,离诸妄染,然因依於不觉,忽起无明,遂有六种染心之相:一、执相应染,我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执着外境以染净心者,是六麤中之第叁执取相与第四计名字相也,二乘之极果及菩萨之十住位断之。二、不断相应染,不断為相续之义,於苦乐等境,法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

《佛学大辞典》 / 434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二法身

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无明隐没,在诸佛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507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十住心

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於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於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 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

《佛学大辞典》 / 932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人执

又云我执。不了人身為五蕴之假和合,固执有常一之我体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劣应身

台家分叁身中之报身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报身名為胜应身。即对於初地以上之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应二身中之应身也。又对於地前之凡夫二乘而应现之丈六佛身曰劣应身,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报应叁身中之应身也。四教仪曰:「示从兜率降下,託摩耶胎住胎、出胎、纳...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烦恼餘

叁餘之一。二乘之人,断尽叁界内见思之惑,犹有界外无明之惑,故谓之烦恼餘。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开元释教录

二十卷,唐智昇撰。以叁藏经论编為目录。不分门目,但以译人时代為先后。起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迄开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载,中间传经緇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叁藏圣教,及圣贤集传,併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分為二录:一曰总括群经录。皆...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我空真如

谓无我之真理。真如者以名常住之真理,今此真理為离我执之无我真体,故云我空真如。二乘证悟之真理,止此一也。原人论曰:「便悟此身但是眾缘和合相,元无我人。為谁贪瞋?為我杀盗施戒,遂不滞心於叁界有漏善恶,但修无我观智,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孔目章叁曰:...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二种无知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

《三藏法数》 / 169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

叁种波罗蜜

六度有叁种:一、世间波罗蜜,凡夫為神通生天而修者。二、出世间波罗蜜,二乘為自入涅槃自利而修者。叁、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菩萨為利他而修者。见楞伽经。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憍慢不请法戒

四十八轻戒之第二十二。诫未有所解,憍慢不逊,恃自己之智力或地位权势财力等,反轻侮精通一切经律学德兼优之师家,不諮受法者。是為制乖於传化之益之戒。通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但小乘不请於五夏之内,即為得罪,大乘则不问其时限。此虽与第六不供给请法相似,然彼制懈怠不请,...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声闻乘

二乘又叁乘之一。见[乘]条。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焦芽败种

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如草芽之枯焦者,种子之腐败者。维摩詰经曰:「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钝同二乘

天台宗分通教之菩萨為钝利二种,其钝根之菩萨不能证悟中道,故与[二乘]同一。是曰钝同二乘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二乘作佛

法华已前佛為方便说故,不说声闻缘觉二乘之作佛,至法华说真实之一乘,始说二乘作佛,与以记别。辅行六曰:「徧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以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大小二乘

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叁者即大乘之叁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為小乘。其餘诸经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

《佛学大辞典》 / 956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苦餘

叁餘之一。二乘之人,既脱界内之生死,犹餘界外之生死也。叁藏法数十一曰:「二乘之人,已出叁界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之苦,故名苦餘。」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定性二乘

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餘习

又曰残习,餘气,习气。既断烦恼,犹存残餘之习气也。二乘不能断此餘习,独佛断之。唐华严经二曰:「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餘习。」智度论二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叁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餘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烟烧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叁毒永尽无餘,譬如...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见佛

见报应之佛身也。以凡夫二乘分别之识所见者為应身,以菩萨无分别之心所见者為报身。无宿缘者亦不能见应身也。起信论曰:「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為应身。(中略)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為报身。」智度论九曰:「舍卫城中九亿家,叁亿家眼见佛,叁亿家耳闻有佛...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為寂静,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餘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所断之烦恼而谓為餘。虽餘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

《佛学大辞典》 / 488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十恼乱

修行安乐者应离十种之恼乱:一、豪势,国王王子等也。二、邪人法,外道之法也。叁、凶戏,凶恶之游戏也。四、旃陀罗,从事屠杀等之贼种也。五、二乘,小心自调之行人也。六、不男,五种之不男,即不具人也。七、欲想,婬慾之情也。八、危害,独入他人之家也。九、讥嫌,世人讳嫌所...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上乘禪

传灯录曰:「禪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禪。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為上乘,小乘為下乘。自禪宗兴起,自谓超乎二乘之上,别立上乘禪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无着戒

十种戒之一。二乘之人见真諦之理能成圣道,於五尘之境无染着也。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叁种智

谓凡夫,外道,与叁乘及诸佛菩萨叁种人之智。即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是。楞伽经叁曰:「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一切二乘随自共相希望计着。诸佛菩萨观所有法,见不生灭,离有无品,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有餘涅槃

有餘涅槃者,对无餘涅槃而言。有餘无餘其解有叁种:一、唯就小乘说。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餘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餘涅槃,其人今生之果报尽而归於寂灭,谓之无餘涅槃。即证得阿罗汉其身存生之间,為有餘涅槃,其身死时,乃无餘涅槃也。故有餘涅槃者无生死之因,唯...

《佛学大辞典》 / 701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无漏后身

二乘无学果之身也。既断烦恼曰无漏,生死之最后身,曰后身。法华经授记品曰:「诸声闻眾,无漏后身,法王之子。」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诸着

着者执着也。凡夫执着於生死,二乘执着於涅槃,菩萨执着於所证之法,统之曰诸着。法华经方便品曰:「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眾生令离诸着。」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阿弥陀报化异

诸佛有法报化叁身。法身者,诸佛平等。其报身依因位之愿行,其化身依所化之机缘,种种不同。今示弥陀报化二身,则如前记之悲华经,又如观音授记经记弥陀之入灭,观音势至之补处。又如鼓音声经记弥陀之国城父母等,是化土之化身佛也。见悲华经(宙帙叁),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 853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究竟位

大乘五位之一。以佛果為究竟至极之位,故谓之究竟位。唯识论九曰:「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述记十末曰:「言究竟者,略有二义:一简前四位名究竟,二简二乘名究竟。二乘虽得菩提涅槃,非究竟义,非高胜故。」叁藏法数二十一曰:「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显密叁重配立

一,世间出世间。守护经曰:「我是凡夫未知求处,唯愿慈悲為我说之。」(捡守护经不见此文)。显教究意之如来已,自称凡夫,故显教诸宗,皆是世间,密教独為出世间。二,大小二乘。谓不空叁藏五秘密经表制集等之意,以诸显教摄属小乘声闻之道果,真言密教為菩萨大士之灌顶法门。叁...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如来果上法门

谓真言宗金胎两部之密教。诸宗之法门,乃如来之应化身,对於因位之凡夫二乘菩萨说彼等行证之分际。是因人之法门。金胎两部之密教乃大日如来集内证之眷属為自受法乐谈自证者,则是果上之法门也。二教论上曰:「如来应化身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叁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萨说显...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駄、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觉知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復能觉他,...

《佛学大辞典》 / 617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梵语,旧曰衍。新曰野那Yāna。乘者乘载之义,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之别。其中一乘有二种,二乘有二种,叁乘有叁种,四乘有四种,五乘有五种。各见本项。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憍慢僻说戒

四十八轻戒之第二十叁。诫恃自己之智解势力,有来问经律深旨者,以轻慢心,不善答之,故隐没义理,倒说法相者。是為制乖於教训之道之戒。通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法藏谓為轻新求学戒,太贤谓為轻蔑新学戒,今依天台。出於菩萨戒义疏下,梵网经本疏叁等。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六同十异

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见[二乘]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梵字)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鸥,袄,乌,鄔,皆同。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污字时,是取声。」是盖文殊问经说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即其字相,明绝对之字义(即真实之本体)也。日本净严之悉曇字记讲述曰:「...

《佛学大辞典》 / 537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般若淘汰

依天台所立之教判,谓般若经说诸法皆空之理者,欲以遗荡淘汰声闻之法执故也,又会一切法悉為摩訶衍(大乘)者,欲以融通二乘之执情故也。因而释般若之部意,以融通淘汰之四字。四教仪集註上曰:「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妙法莲华

法华经中所说之法也。光宅谓妙法者,一乘之因一乘之果也,前十四品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為一乘之果。一乘之因果,对於叁乘之麤法而谓為妙法。莲华者譬也,莲华必华实同时而存,以表一乘之因果為同时也。天台谓妙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九界之十如為权。佛界之十如為实。此权实...

《佛学大辞典》 / 577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法执

二执之一。固执心外有有為无為之实法之妄念也。二乘之人,虽断我执而不能绝此法执,大乘之菩萨则渐断之。唯识论一曰:「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如实智

如诸法实相之智。知诸法实相之智。是唯佛所得之智也。智度论二十叁曰:「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罣碍。」同八十四曰:「如实智有何等相?答曰:有人言能知诸法实相。(中略)此中说如实智唯是诸佛所得。何以故?烦恼未尽者犹有无明,故不能知如实。二乘及大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明了

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於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餘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晓公四教

海东元晓,立四教:一叁乘别教,如四諦缘起经等為声闻缘觉菩萨叁乘所共学,其中二乘又明法空,异於菩萨,故曰叁乘别教。二叁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為声缘菩叁乘所共学,其中皆说二空,故曰叁乘通教。叁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為一乘,其中未显法之周徧圆融,...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分诸乘

融本末之体於同教一乘之体示有一乘,二乘,叁乘等诸乘教之法门也。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名别义通

天台之目。借别教之法门而明通教之义也。如於菩萨位之十地,分配见思二惑之断惑,或分配二乘之果,总之名為别教,而义為通教也。止观六曰:「别名名通家共位者,旧云叁地断见,或言四地断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中略)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从华天一乘家之宗义言...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寂然界

二乘所证之涅槃境界也。大日经一曰:「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法性,如是证寂然界。」同疏二曰:「行者如是观照时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得离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為蕴处界能执所执之所动摇,故名证寂然界。证此寂然界时,渐过二乘境界。」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业餘

叁餘之一。二乘之人,虽离可受叁界分段生死之有漏业,但尚餘界外可变易生死之无漏业者。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无餘入寂

二乘之人,证无餘涅槃而归入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