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 条搜索结果

心印

禪之本意,立文字,依言语,直以心為印,故曰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实义也。犹如经宗之所谓叁法印,一实相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於眾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黄檗传心法要上曰:「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异。印着空,即印成文。印着物...

《佛学大辞典》 / 387字 / 17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五觉

一、本觉,本即直性,觉即智慧。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心体离念者,谓本觉心源之体,离于妄念也。等虚空界,无遍者,虚空无边,以譬本觉之性体量充廓也。平等法身者,诸佛悟之为高,众生迷...

《三藏法数》 / 454字 / 16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八戒

杀。二盗。叁淫。四妄语。五饮酒。六得带佩璎珞。香油涂身。香熏衣裳。七得歌舞作唱及故往观听。八得上高广大床。是为八戒。此是白衣一日一夜持出家戒。

《法门名义集》 / 68字 / 1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十无尽戒

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沽酒。六说出家在家菩萨过失。七为贪利自赞毁他。八故悭。九故嗔。十故谤叁宝藏。从今身至佛身得犯。若有犯失。四十二贤圣法此是菩萨戒。

《法门名义集》 / 79字 / 1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二忍

一眾生忍,於一切眾生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於心而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於无生之法理,而动心也。见智度论六。 又一安受苦忍,逼於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能安心忍受,恬然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於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五戒

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饮酒。是为五戒。净度经云。持定者天令五神护之。五戒定者二十五神营救门户令恶□。

《法门名义集》 / 53字 / 1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十信菩萨

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叁乘诸人舍本别习。回心向大起十心。一信心。信佛庆住大乘。归宗二决定无疑。二念心。于六念处忆念忘。叁精进心。如念而行勤修正观。四慧心。还观人法二种无我。五无定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退心。正观两融心退后。七回向心。善会平等回向于舍。...

《法门名义集》 / 151字 / 1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伽陀

Agada,阿伽陀之略,药名。六十华严经十曰:「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探玄记六曰:「伽陀此云良药。」参照[阿伽陀]条。 又(术语)Gāthā,又作伽他。译曰句颂、孤起颂、重颂。凡伽陀有二种:一通,论颂文与散文(长行),凡经文之文字数至叁十二字者,谓之為首卢伽陀Ślok...

《佛学大辞典》 / 650字 / 1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八邪

反於[八正道]者。一邪见、二邪思惟、叁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捨八邪,入八解脱。」同净影疏二本曰:「言八邪者,翻八正说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乃至邪定。」普贤观经曰:「八邪八难无经歷。」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五种阿阇黎

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谓其能为人轨范,故云阿阇黎也。 一、出家阿阇黎,出家阿阇黎者,即比丘剃度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而得剃度。律云:所依得出家者。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受戒阿阇黎,受戒阿阇黎者,即比丘受戒之师也。谓既得出家,必须依师求受戒法...

《三藏法数》 / 318字 / 1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轮王七宝

长阿含经云:增劫中,则有轮王出世。以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名为减劫。此后过百年,复增一岁,或云子倍父寿。(若父十岁子则二十岁。)名为增劫,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时,则有金轮王出生。在王家绍灌顶位,于十五日香汤沐浴...

《三藏法数》 / 965字 / 1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叁聚净戒

一切恶无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度。是摄众生戒。此叁聚戒者菩萨道。一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二者声闻十善。叁者缘觉十善。...

《法门名义集》 / 136字 / 1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僧祇支

Saṁghāṭi,又作僧迦,僧竭支,祇支,竭支。新称僧却崎,僧脚欹迦。译曰覆膊衣,掩腋衣。為长方形之衣片,袈裟之下掛也。袈裟直着於身,易着汗垢,故用下掛,又热时在屏处许於裙上但着之。其着法如掛袈裟,自右方之腋下交搭於左肩之上。西域记二曰:「僧却崎唐言掩腋,旧曰僧祇支讹...

《佛学大辞典》 / 820字 / 1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五色线

又作色綖,五色缕,五色绳。合青黄赤白黑五色之系為一条之线缕也。苏悉地羯罗经下曰:「五色线谓青黄赤白黑,使童子合线。」大日经疏五曰:「凡作綖,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清净,令洁净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造...

《佛学大辞典》 / 521字 / 1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九种大禅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

《三藏法数》 / 2473字 / 1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五种说人

佛法有五种能说之人也。(一)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也。大智度论第二所谓「佛法有五种人说:一佛自口说,二佛弟子说,叁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是也。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所谓「起说同,凡有五种,如龙树说:一佛自说,二圣贤说,叁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1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四沙门果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者中国音也。此云修习无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债。初果圣人得无我解。永断见谛有漏惑尽。故名修习无漏。既有无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以其无漏力强能排叁涂等苦故。立解叁涂债也。斯陀含者。果顿尽修道惑细叁人...

《法门名义集》 / 312字 / 1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出叁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十种忍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证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

《三藏法数》 / 434字 / 1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忍辱五种功德力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叁、能忍所嗔,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嗔呵,而能...

《三藏法数》 / 211字 / 1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五供养

五种之供养物也。修一座行法时,用以供养本尊:一涂香,二华鬘,叁烧香,四饭食,五灯明。说见苏悉地经供养品,理趣释卷下等。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乞者人

五分律曰:「佛言过去世恒水边有仙人,住石窟。尔时龙王日由水出,围绕恭敬仙人。弟子等怖畏羸瘦,故仙人教弟子乞頷下如意珠,龙去復来。於是世尊引古说之偈言:乞者人爱,数则增怨憎,龙王闻乞事,一去復还。」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1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五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

《三藏法数》 / 411字 / 1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纳衣

一作衲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比丘着之,十二头陀行之一。作衲者,俗字也。佛祖统纪(慧思尊者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衲。」註「法华经,衲衣在空间。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1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中道

又曰:八正观、八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叁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者:灭,常,异,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门虽无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

五明论

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叁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重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

《法门名义集》 / 118字 / 10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0日

死甘露

称真言两部二之灌顶水也。死者,甘露之译也。大疏五曰:「明日当貽内死甘露,皆令充足也。」演奥钞十一曰:「死甘露者,口传云:死者字,示两部密言二义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0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