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虽為八宗之祖。然单曰龙树宗。為叁论之空宗。是在天竺,与弥勒之瑜伽宗并行,大乘宗之随一也。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假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Namah-Namo,又作南牟,南謨,那謨,纳慕,娜母,南忙,那模,曩謨,纳莫,曩莫。译曰归命,敬礼,归礼,救我,度我等。是眾生向佛至心归依信顺之语也。若佛对佛而称南无者,惊怖之义,谓生死之险难甚可惊怖,应悉救济之也。按广韵十一模部:「无莫胡切,南无出释典。」南无之无...
《佛学大辞典》 / 636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五难判者,谓定等五种之力,唯识论中,不能判摄也。然叁界唯心,万法唯识,而不能判此五力者,由斯五种乃圣人不思议境界,不与心识相应,此所以为难判。宗镜录云:有五力,唯识不判。是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
《三藏法数》 / 478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唯识作圣性。俱舍作正性。其意一也。唯识以无漏智之种子為圣性之体。俱舍以离烦恼為正性。唯识述记九末曰:「即依无漏智分别智等俱行五蕴种子為圣性体。」俱舍论十曰:「何名正性?谓契经言:贪无餘断,瞋无餘断,痴无餘断,一切烦恼皆无餘断,是名正性。」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禪宗五家之一。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五传而至雪峰。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禪师。住金陵清凉院。尝举华严初地中六相义。并说叁界唯心,万法唯识。世谓之法眼宗。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身业,作於身者。二口业。说於口者。叁意业,思於意者。此叁业大乘唯识分别假实之二,身语二业有假实之二种,意业唯為实之一种。身业之假法,為取捨屈伸等身形之表色,摄於色处之中。语业之假法,為音声之屈曲,摄於声处。小乘立之為实之业体。身语意叁业之实法,為意识相应之思...
《佛学大辞典》 / 696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大乘百法中随烦恼二十之一。使心散乱,於所缘之境不能明记之心所也。唯识六曰:「失念,於所缘境不能明记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為业。」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分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Nanda,比丘名。译曰善欢喜。亦名牧牛。对於孙陀罗难陀而谓為牧牛难陀。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获阿罗汉果。根本律云:「难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说法教诫时,五百苾芻尼闻法得阿罗汉果。」萨婆多论云:「往昔惟卫佛出现於世,為眾生说法。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旃...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谓至生死穷极之金刚喻定,相续随转之根本蕴,即六识以上之细意识。摄大乘论本卷上所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是也。小乘中虽唯说六识,而六识时有断绝不起者,故至有别计恒转不断之一种识者。即大眾部之根本识,说假部之有分识,及此穷生死蕴等是也。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Yoga,一作瑜誐。男声呼曰瑜伽,女声呼曰瑜祇Yogin,与物相应之义(瑜祇Yogin為瑜伽Yoga之修行者,其体声第一格為Yogi女声為Yogini此解及末出大日经疏之解有疑)。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叁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此中显宗多取理相应之义,瑜伽唯识之瑜...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法相宗所立五性之一。无无漏之善种,毕竟不能出离生死者,又名无性有情。唯识枢要上本曰:「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不成。」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言唯有内心,心外无境也。楞伽经唯识论曰:「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秘藏宝钥上曰:「幻影观心,唯识遮境。」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二种生死之一,為轮迴六道凡身之生死也。轮迴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分段者,六道果报,叁世分异,名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為生,终谢為死。」胜鬘宝窟中末曰:「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长短也。」唯识了义灯六末曰...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天台宗所说。叁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非经叁大阿僧祇劫,不得至於佛位(妙觉),然天台以圆顿之妙觉,信之,行之,则於现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跃直达於妙觉之佛果。谓之一生入妙觉。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於体而谓為一心。约於因而谓為如来藏。约於果而谓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境者,八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叁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识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贪欲,二瞋恚,叁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标出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於[起灭]。妙觉圆照,离於华翳。」 又(人名)京兆蓝田(陕西蓝田县)人。姓张氏。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研钻维摩法华因明唯识等,傍究儒典,特精律藏。唐开元年间,奉勅预译...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天亲宗相撮瑜伽百卷為嗢陀蓝。护法愍迷,造成唯识论解叁十颂。阐发慈氏之奥典。十师精贯,百卷洞该。类聚群分,各遵其本。玄奘大师糅兹十释,译成十卷。既使文同义异者,若出一师。然而记忆犹艰。乃造八识颂,以统其绪。谓之规矩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之八识,行相心所缘性量...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梵语萨婆罗奢S arśa,五境之一,身根所触有坚湿煖动等十一种。俱舍论一曰:「触者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飢、渴。」 又心所法之一。俱舍之十大地法,唯识之五徧行摄之。彼属於五境者,為所触之色法,而此為能触之心法也。使根境识叁者和合之心作用也...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唐京师西明寺圆测,慧解纵横,玄奘叁藏為慈恩基师讲新翻之唯识论时,测赂守门者隐而听之。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於西明寺鸣鐘集眾,称讲唯识。基嫌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叁藏讲瑜伽论。还同前盗听而受之。亦不后基也。迨天后初,选入译场為证义。所着之唯识疏钞,天下分...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徧计所执者,以情有故為非空,以理无故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為空,以似有故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為非有,以妙有故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叁性对望而论,现於虚妄认识上...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徧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麤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叁性中徧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事观,观因缘所生之事相,二、理观,观万法之实性也。诸宗之观法,各分此二观,如天台一家,以占察经所说唯识实相之二观為事理之二观,唯识观為事观,实相观為理观。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各部之执见也,如小乘二十部之类。唯识枢要上本曰:「佛涅槃后,因彼大天,部执竞兴。」唯识了义灯一本曰:「部是眾义,名圣弟子為部。执是取义,皆取佛说叁藏之中所说法义。」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一理佛性,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是法相宗会涅槃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言,而成立无性有情之法门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总而言之,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五道六道,开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罗道,则為六道。智度论叁十曰:「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於佛经迴文说五。若说六者,於佛经迴文说六。又摩訶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眾生,观诸义意,应有...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唐代人。乡贯不详。少年出家,受学於当时之名匠,覆践清旷,强学天心。专通唯识之学。精探因明。住长安普光寺,以着述為事。与[玄奘]同时出,或谓即其门人。年寿并缺。所着有别集二十卷,成唯识论疏二十卷,杂集论疏十六卷,解深密经疏十卷等十餘种。详见大唐内典录等。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āla,缚罗Vāla,之二音。婆罗為愚之义,缚罗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為缚罗。译為毛。不知婆罗宜译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
《佛学大辞典》 / 415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字仁山,清安徽石埭县人。生於道光丁酉十一月十六日。卒於宣统辛亥八月十七日,年七十五。生平好读奇书。凡音韵歷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靡不领会。二十七岁时,曾於皖省书肆中得大乘起信论一卷。病后检阅他书,举不愜意。读起信论,乃不觉卷之不能释也。由是徧求佛经。一心学...
《佛学大辞典》 / 842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阿赖耶识之别名。八识中之第八。述记叁末曰:「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识。」唯识了义灯四本曰:「从末向本,数為第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眾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护法菩萨释世亲之唯识二十论,称曰唯识导论。二十述记上曰:「西域註释数十餘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法相之学匠单称导论者,成唯识论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谓小乘初果已上,大乘初地已上之断惑证理诸圣人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道超群典,誉光眾圣。」行宗记上之一曰:「眾圣非一。」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叁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於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
《佛学大辞典》 / 167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约於所观境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境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境者,皆境唯识。」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詮般若叁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為相始教。俱為大乘之初门,故谓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叁、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唐慈恩寺嘉尚。玄奘门下四哲之一。游奘之门,受瑜伽唯识之旨,奘译大般若时,為证义缀文。又在则天武后朝,与薄尘灵辩等预译场之证义,功绩甚多。后不知所终。见宋高僧传四。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又云四无色,无空界之四处也。是乃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梵名Catuarū a一空无边处Ākāśānantāyatana,略名虚空处,又云空处。修虚空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二识无边处Vijñānānantāyatana,略云识处。修心识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叁无所有处Ākiñcanyāyatana,修心识无所有定所生之天...
《佛学大辞典》 / 373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叁、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叁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佛学大辞典》 / 401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Piśāca,又作臂奢柘、毘舍闍、毘舍遮。食肉鬼名。孔雀王咒经下曰:「毘舍闍,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言毘舍闍,又作毘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癲狂鬼也。」慧苑音义下曰:「此云噉精鬼,东方天王所领鬼神也。」唯识演秘二本曰:「毕舍遮者,唐云食血肉...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