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条搜索结果

如来八相

如来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如来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一、降兜率相,梵语兜...

《三藏法数》 / 1500字 / 6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

谓诸外道,不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着,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不生。遂以...

《三藏法数》 / 1193字 / 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二十八天

欲界有六天。界有十八天。无界有四天。欲界六天。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善则生其中)第二忉利天(修中之中品善则生其中)。第叁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则生品十其中)。第四兜率陀天(修上之下品十善发愿行慈则生其中)。第五化乐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则生其中)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

《法门名义集》 / 365字 / 6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六行观

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心数者,受、想、行也。) 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

《三藏法数》 / 513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一音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三藏法数》 / 289字 / 6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华藏世界

释迦如来真身毘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唐华严经八曰:「尔时普贤菩萨告大眾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

《佛学大辞典》 / 606字 / 6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者,眼根所对之也。即法界,具足叁谛。以一切法,体性融通,互摄无碍。若一切即一,此是真谛,忘泯一切法也。若一即一切,此是俗谛,建立一切法也。若非一非一切,亦一亦一切,此是中谛,双遮双照,即中道也。尽理言之,非但之一尘,具足叁谛,声香味触法五尘,...

《三藏法数》 / 204字 / 6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涅槃僧

Nivāsana,又作泥洹僧。新称泥嚩些那。又曰厥修罗(Kusñlaka),译言内衣。即裙也。行事钞下一之二曰:「涅槃僧法(此云内衣),僧祇佛於僧前自着内衣。又,泥婆珊那,泥伐散那,泥婆娑,旧称涅槃僧。教诸比丘,因制式。」资持记中叁之四曰:「涅槃僧,此云内衣,即是裙也。以西土...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十忍

一音声忍,同於上之音响忍。二顺忍,同於上之柔顺忍。叁无生忍,同於上之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也。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

《佛学大辞典》 / 563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无叁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二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叁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

《三藏法数》 / 209字 / 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

一卷,唐玄奘译。有异译者,谓之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佛告金刚手菩萨,有八名咒,受持之者,广大之威德易成,秘密之神用无损,故说八名咒。八名者神咒之八种德名也,一功德宝藏,二庄严象耳,叁善勇猛,四胜諦云,五成炽然,六微妙,七严饰,八金刚。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二十空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叁、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

《三藏法数》 / 715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叁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叁界者,欲界、界、无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袈裟

具名迦沙曳Kaṣā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叁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而用他之杂,故从而云袈裟。其形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

《佛学大辞典》 / 852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五净居天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叁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叁品...

《三藏法数》 / 544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势至

具名大势至菩萨,得大势。梵语摩訶那鉢Mahāsthāma rā ta,阿弥陀叁尊之一。侍於阿弥陀之右胁。主佛之智门者。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真言以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叁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受记经曰...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西方阿弥陀佛之叁昧耶形也。瞿醯经中曰:「其幡竿者端直及长,各於八方去处不远,如法安置。东着白幡,东南红幡,正南黑幡,西南烟幡,西方赤幡,西北青幡,正北黄幡,东北赤白幡,如是八,随方而置。」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心塔

密教之深旨,以眾生之心直為塔婆,故曰心塔。叁种悉地陀罗尼法曰:「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為塔也。如第叁曼荼罗以自心為基,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一合相

世界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為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相者,眾缘和合故。揽眾微以成於,合五阴等,以成於人,名一合相。」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密严国

大日如来之净土也。密严经及金刚顶一切瑜祇经说之,為金胎两部法身之依处。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净土门所谈之极乐世界,皆為此异名。密严者,以叁密庄严之大曼陀罗道场也。不空译之密严经上曰:「今此世界名曰密严,是中菩萨。悉於欲、、无、无想、有情之处,以叁摩地力生智...

《佛学大辞典》 / 370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迦楼罗

Garuḍa,又云迦留罗,迦娄罗,揭路荼。迦嘍荼,伽楼罗,誐嚕拏,蘗嚕拏等。鸟名。旧译曰金翅鸟。新译曰妙翅鸟。顶癭鸟,食吐悲苦声等。居四天下之大树,取龙為食。八部眾之一。法华文句二下曰:「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居四天下大树上,两翅相去叁百叁十六万里。」探玄记二...

《佛学大辞典》 / 514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赤袈裟

又作赤衣,絳袈裟,赤絳衣等。根本毘奈耶叁十九,以青泥赤叁為佛制之坏,曰:「赤者谓树赤皮。」是為十诵律十五所谓之茜,四分律十六等所谓之木兰,非為纯赤。故十诵律十五,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八,禁用青黄赤白黑五种之纯,谓若得赤衣,应叁种净。毘奈耶杂事二十九曰:...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黑袈裟

之袈裟。律中禁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而许似青、似黑、木兰之叁不正。似黑者即緇,言如黑泥之也。释门章服仪曰:「问:上引大乘中,被服染衣,未知何成於如法?答:如经律中,通云坏。故文云:当以叁种:青、黑、木兰,随用一坏,成如法(坏者,言正坏浊也)。(...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七微

依一切有部宗所说,则虽欲界之有形质中最為单简者,亦称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能造之地水火风四大与所造之香味触四境互相和融,而成一微体。此八事不得更為分离,是為聚之最极者,故名之為微聚,又曰极微。此极微六方中,心与七微,聚集而始為天眼等之所见。谓之阿菟Anu,...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十一识

一,身识。眼等五根。二,身者识。染污识也。叁,受者识意根也。四,应受识。等六尘。五,正受识。眼等六识。六,世识。生死相绩不断绝之识也。七,数识。一乃至阿僧祇数之识。八,处识。器世界。九,言说识。依於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也。十,自他差别识。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也。...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八大童子

又云八大金刚童子,不动尊之使者也。八大童子仪轨曰:「一慧光菩萨,二慧喜菩萨,叁阿耨达菩萨,四指德菩萨,五乌俱婆誐,六清净比丘,七矜羯罗,八制吒迦,是等使者,四智四波罗蜜,為亲随顺大日教令故显现此形,围绕圣无动尊也。」 一、慧光童子,面貌少忿怒,着天冠,身黄白...

《佛学大辞典》 / 612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二乘

一、临门叁车,临门叁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叁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叁车,求出火宅,以喻叁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叁车。(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

《三藏法数》 / 225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四无记

谓不能记别当来之果,又于善恶法中,无所记别,故名无记。 一、能变无记,谓第八识心王,是无记性,与心所五法相俱,则能变现等一切境界,而无所分别,故名能变无记。(五法者,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是名遍行五法,即第八识心所法也。) 二、所变无记,谓根身、...

《三藏法数》 / 284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天名。旧称阿迦贰吒,阿迦尼吒,阿迦尼沙託。新称阿迦尼瑟吒,阿迦尼瑟搋。阿迦尼瑟揥。译曰究竟。此天者界十八天之最上天,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矣。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十忿怒明王

一、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以為种子,字变成明王。光如劫火,身作大青云,有六面六臂六足,身短,腹大,作大忿怒相。利牙如金刚,面各有叁目,以八大龙王為眷属,以虎皮為衣,以髑髏為冠,乘小牛,足蹈莲华,鬚赤黄,有大辩才,头戴阿閦佛而坐。大恶相顾礼,正面笑容,右面黄...

《佛学大辞典》 / 1215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千手观音曼荼罗

第一内心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超叁界,具金暉曜,首戴髮髻冠,自冠下垂紺髮,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眾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臺...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黄幡

以黄纸作幡,悬之於死者之塚塔,则大有功德云。释门正统四曰:「释氏类苑云:或荐亡黄幡者。灌顶经云:若四辈男女若命终时,若已命过,於其亡日,造作黄幡,悬着剎上。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诸经要集问曰:何故经中為亡人造作黄幡,掛於塚塔上者?答曰:虽未见经释,可以义...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真空观四句

真空者,法界之理也,依理而观,故名真空观。 一、会归空,会即融会,即根身世界也。谓根身世界,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而有。今观此,都无实体,归于真心之空,故云会归空。(根者,谓眼等诸根。身即身也。) 二、明空即,明即明了,谓了真空之理,不异于;...

《三藏法数》 / 263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十二类生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类也。 一、卵生,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报为鱼蛇之类也。) 二、胎...

《三藏法数》 / 1224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十八界

界即界分,谓众生心、俱迷,故开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开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故开之为十也。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识、耳...

《三藏法数》 / 465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五业

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叁天为叁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

《三藏法数》 / 511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叁假观

一、法假虚实观,阴之法是也。二、受假虚实观,受想行识之四阴是也。叁、名假虚实观,法受之二是也。此叁者自实无体,依他方有,故皆称為假。虚实观者,一虚一实,相形而不得称,叁者皆虚,凡夫谓為实,智者以為虚,实即為虚,故名虚实。是通教之意也。若依别教之意,则叁假之中...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四识住

一、识住,即眼根所对之。谓内意识缘于外之时,识于中,生喜住着,故名识住。 二、受识住,受即领纳之义。谓意识领纳六尘之时,识于受中,生喜住着,故名受识住。(六尘者,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以其能染,故名尘也。) 叁、想识住,想即思想。谓...

《三藏法数》 / 186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健陀

又作乾陀、乾驮、健达。译曰赤、黄等,即袈裟之也。百一羯磨九曰:「乾陀。梵云袈裟野Kaṣāya,译為赤。」章服仪曰:「木兰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蕃言,即是乾陀之。」(Kanthā或Kanṭaka)。 又(物名)译曰香Gandha,大日经...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旧称泥洹僧,涅槃僧。新称泥缚些那,泥伐散那Nivāsana,译作裙。比丘穿於腰部者。十叁资具之一。西域记二曰:「泥缚些那,唐言裙,旧曰涅槃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為襵,束带以緇,襵则诸部各异,乃黄赤不同。」百一羯磨曰:「泥伐散那,唐言裙。」寄归传二曰:「四...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十一

以质碍为义。谓眼、耳、鼻、舌、身、无表六种,即内也;、声、香、味、触五种,即外也。凡有十一种之别焉。 一、眼,谓眼根,有形质可见,故名也。 二、耳,谓耳根,有形质可见,故名也。 叁、鼻,谓鼻根,有形质可见,故名也。 四、舌,谓舌根,有形质可见,...

《三藏法数》 / 328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

四空定

又云四无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āna),十二门禪中之四禪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捨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捨其虚空缘内识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叁无...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