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条搜索结果

大眾部

有二:一、為根本结集时之大眾部。以窟内之结集,谓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结集,谓之大眾部。是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灭后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确立大眾部之本义(以前未见宗义之相异),尔后自其部更出异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师利问经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訶...

《佛学大辞典》 / 785字 / 9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如来八相

如来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如来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一、降兜率相,梵语兜...

《三藏法数》 / 1500字 / 8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谓小乘也。譬之马之駑者,故云。世亲摄论一曰:「如是叁藏,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 又谓所乘之物也。西域记九曰:「频毗娑罗王,為闻法故,兴发人徒,从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巖,编石為阶,广十餘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曰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8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剎尘

尘者微尘。剎尘者,无数国土之义也。唐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清净慈门剎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秘藏宝钥曰:「剎尘勃駄吾心佛。」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8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善财五十叁参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8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善鬼神

八部眾之能护持佛法拥护国土者。无量寿经曰:「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共离之。」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8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顺流十心

顺即随顺,流即流转。谓诸众生因此十心,则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也。 一、无明昏闇,谓诸众生,从无始来,闇识昏迷,无所明了;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是以流转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

《三藏法数》 / 467字 / 8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僧祇部

Sāṁghikāḥ,摩訶僧祇部之略。译言大眾部。一在小乘二十部中,佛入灭之年,结集经典时,於窟外為之者。此窟内之结集名上座部。窟外之结集名大眾部。此二部為小乘之根本部。一佛灭后百年顷,於优婆毱多,自律藏上分五部,其中之一,有大眾部。是窟内上座部之分也。参照[小乘]条。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8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形像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曰:「此青颈观自在菩萨画像法,其叁面。当前正面作慈悲熙怡貌,右边作师子面,左边作猪面。首戴宝冠,冠中有化无量寿佛。又有四臂,右第一臂执杖,第二臂执把莲华,左第一执轮,左第二执螺。以虎皮為裙,以黑虎皮於左膊角络,被黑蛇以為神线。於八叶莲华...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8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五祖

(一)华严之五祖。初祖终南杜顺,二祖云华智儼,叁祖贤首法藏,四祖清凉澄观,五祖圭峰宗密也。华严宗唯立此五祖。盖华严经至东晋觉贤叁藏,始翻传之,尔后世讲解者虽多,然未立一宗。陈隋之世有杜顺,着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始开华严宗之基。门人智儼,思惟十玄六相之幽旨,发...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8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义相

义理与相状也。五教章曰:「佛果义相。」 又义理之相状也。叁藏法数十五曰:「义相名相,即能詮教,所詮义理之相。」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8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功德藏

功德之宝藏也。无量寿经曰:「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新译仁王经曰:「满功德藏,住如来位。」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7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四种法身

此為密教所立。一自性法身。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常住之法身,叁世常恒,為从身流出之菩萨说叁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為之作业,故云法界,此有理智差别,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之四重圆坛是也。一切之法,互相周徧,冥理同体,名...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无能胜菩萨

梵语阿逸多Ajita,译曰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字,以其威德广大无能胜之者,故云。真言法中以慈氏菩萨(即弥勒)為自性轮身之名,以无能胜胜金刚為释迦如来教令轮身之名(教令轮身者,奉其如来之教令,现忿怒之身以对治恶魔者)。补陀落海会轨曰:「无能胜释迦牟尼佛忿怒,自性轮慈氏...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7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光音天生人间

增一阿含经叁十叁曰:「劫初光音天,相谓我等欲至阎浮提地,即来地食地肥故。失神足,皆共号咒。自相谓言:我等穷厄,不能復还天上。」经律异相一曰:「天地更始,盪盪空虚,了无所有,亦无日月。地涌甘泉,味如苏蜜。时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性多轻躁,以指尝之...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7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七宝如意树王,住於如意宝珠王叁摩地,而说佛设利之神咒及修法。经题之宝,即如意宝珠,标眾生心性之宝珠,且标佛舍利之宝印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7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鉢吒

Paṭṭa绢之大幅无条相者,谓為縵衣。又曰縵条,用以裹身者。有部毘奈耶二十叁曰:「织作鉢吒。」注曰:「言鉢吒者,谓是大[(畾/(冗-几+互))毛],与袈裟量同,总為一幅。此方既无,但言衣[(畾/(冗-几+互))毛]。前云衣者,梵本皆曰鉢吒也。此云縵条。」大日经叁曰:「鉢吒為裙。」同...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7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圆觉经

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佛陀多罗译。佛入神通大光明藏叁昧,现诸净土,文殊普贤等十二大士次第请问因地修证之法门,佛一一答之。因而一经有十二章。诸家之註述如:圆觉经略疏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钞科叁卷,存中与,唐宗密製。圆觉经略疏之钞二十五卷,唐...

《佛学大辞典》 / 433字 / 7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毘俱胝

Bhrukuṭi,又作毘俱知。胎藏界观音院叁十七尊中之一尊也。谓之毘俱胝菩萨。又云毘俱胝观音。又云毘俱胝天女(八大观音之一),毘俱胝者,皱之义,此天女从观音额上之皱中生,故名毘俱胝。译曰瞋目。叁目四手忿怒形之天女也。不空羂索心咒王经曰:「毘俱胝天女,毘俱胝,周言瞋目...

《佛学大辞典》 / 385字 / 7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普济寺

禪寺也。本称為前寺。普陀山志叁曰:「在白华顶南灵鷲峰,歷代废兴不一,明万歷叁十叁年勅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禪寺。国朝康熙四年乙巳夏,遭红毛寇劫掠焚燬,大殿犹巍然独存。叁十八年南巡,御题普济群灵额赐前寺,遂改今名。」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7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一向

意向於一处,无餘念,无散乱之心也。六十华严经五曰:「一向信如来,其心不退转。」无量寿经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探玄记八曰:「情无异念,故云一向。」 又一向者,全也、专也、偏也。药师经曰:「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7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钵印

仰两手掌,其头指已四指头,左右各捻,左右大指,各着於其头指侧。饭食供养印与地神印,佛部叁昧耶印,地藏菩萨之印,共為此鉢印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金襴衣

金缕织成之袈裟。又曰金色衣,金色[(畾/(冗-几+互))毛]衣,黄金[(畾/(冗-几+互))毛]衣,金缕袈裟。印度早已行之,佛母大爱道,上之於释尊,其因缘散见诸经论。依贤愚经第十二,佛母摩訶波闍波提,於佛出家后,手自纺织,作金色之[(畾/(冗-几+互))毛],既见佛,喜发心髓,持奉如来...

《佛学大辞典》 / 931字 / 7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南院一棒

风穴在南院会為园头,一日院到园里问曰:南方一棒作麼生商量?穴云:作奇特商量。穴却问:和尚此间作麼生商量?院拈棒起云:棒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穴於是豁然大悟。见会元十一风穴章。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6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天狗

本為彗星之句,其名出汉书,梵语曰忧流迦,正法念经翻為天狗。亦彗星之名也。正法念经十九曰:「一切身分光燄腾赫,见此相者皆言忧流迦,魏言天狗。」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6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十四心断结

谓叁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叁十四心断结也。(叁藏教者,即经律论叁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

《三藏法数》 / 832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首楞严经

大佛顶如来蜜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略名。首楞严者,叁昧之名,万行之总称也。有十卷。经题曰:「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於灌顶部录出别行。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叁日辛丑,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於广州制止道场译,菩萨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书门平章...

《佛学大辞典》 / 1192字 / 6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四知

一、天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天神已自知之,照临于上矣。 二、地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地神已自知之,鉴察于矣。 叁、傍人知,谓人作善作恶,于隐僻之处,自谓无人知,而不知傍人已知之矣。 四、自知,谓心欲作善作恶,人虽未知,自意已...

《三藏法数》 / 123字 / 6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忍

叁忍有叁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叁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叁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叁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中上叁忍也。玄一曰是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 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6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南宗

自初祖达磨倡禪至五祖弘忍為一味。弘忍弟子,有慧能神秀二弟子,分南北二宗。慧能於江南布化,故云南宗。神秀入洛阳而其道盛,故云北宗。此中至后世极隆盛者,南宗也。五家七宗之分派悉属於此,因此后世以南為禪之正宗,以慧能称六代之祖。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军荼梨金刚曼荼罗

若欲受持军荼利法,应先画其像。徧身青色,两眼俱赤,揽髮成髻,其头髮之色,黑赤交杂,如叁昧火焱,张眼大怒,上齿皆露,以咬唇,作大瞋面。有二赤蛇,两头相交,垂在胸前,仰头向上。其两蛇之尾,各穿像耳,尾头垂至肩上。其二蛇之色,如黄侯蛇,赤黑间错,其像有。八臂手,...

《佛学大辞典》 / 536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通教十地

通教,即四教中之一也。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云通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干慧地,谓叁乘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干慧地。(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二、性地,谓叁乘之人,居内凡位时,...

《三藏法数》 / 868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大施会

又曰无遮大会。不择贵贱上。会一切之人而以物施与之也。约五年行一度。维摩经菩萨品曰:「我昔自於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注曰:「什曰:大施会有二种:一不用礼法但广布施,二用外道经书种种礼法祭祀,兼行大施。生曰:婆罗...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6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放灯

点灯放夜也。汉明帝时,佛法初东渐,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角法力胜之,明帝勅於上元(正月十五日)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傚之,至叁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皆放灯云。僧史略曰:「案汉法本内传曰:佛法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叁十日是此...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行道

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叁曰:「诸经应云旋右叁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叁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於四衢道,造窣堵波,安...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鉢印

仰两手掌,其头指已四指头,左右各捻,左右大指,各着於其头指侧。饭食供养印与地神印,佛部叁昧耶印,地藏菩萨之印,共為此鉢印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6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草环

又曰茅环,指釧。以茅草所造之指环。密教修法时用之。苏悉地经一曰:「又作法时,当用茅草而作指釧,着於右手无名指上。应诵当部叁字半心真言,或经百徧或千徧,后安指上。若供养之时,持诵之时,护摩之时,应着草釧。以着此草环故,罪障除灭,手得清净,所作皆成。」苏悉地供养法...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6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正法眼藏

又曰清净法眼。禪家以之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眾,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禪门之意解之,则是正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

《佛学大辞典》 / 557字 / 6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法身

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证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為法身也。以叁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為理智显现,有為(...

《佛学大辞典》 / 991字 / 6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叁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於眾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於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

《佛学大辞典》 / 627字 / 6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八十一品思惑

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為钝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品,乃至上品、中品、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断见...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6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断

一、见所断,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叁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叁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此十使历叁界四谛,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谛十使具足;集...

《三藏法数》 / 308字 / 6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心宗

佛心宗之略,禪宗也。禪源诸詮曰:「所传心宗,实贯叁尊。」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6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味着

执着食味也。无量寿经曰:「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自然饱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龙珠

龙頷之珠也。四分戒本二上曰:「律中龙珠乌翅,一去不还。」行宗记二上曰:「龙珠者,昔有螺髻梵志,居恒水边,為龙所挠。佛令从彼乞颈珠瓔,龙即不来。」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