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阴苦。解盛有二义:一就苦而说。人各具五阴而眾苦炽盛,故曰盛。又五阴之器盛眾苦,故曰盛。中论疏七曰:「有斯五阴,眾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眾苦,名五盛阴苦。」次一义,為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為五阴盛或五盛阴。旧译之经常呼五阴而言為五盛阴...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者示相转。二者劝相转。叁者证相转。示相转者。谓显示有作无作四谛之相。是苦是集是灭是道。名示相转。劝相转者。谓劝知劝修四谛之相。经言。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是之劝相转也。证明转者。佛言。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是名证相转。经云。叁转法...
《法门名义集》 / 125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无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
《三藏法数》 / 707字 / 6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无苦乐,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
《三藏法数》 / 199字 / 6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者中国音也。此云修习无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债。初果圣人得无我解。永断见谛有漏惑尽。故名修习无漏。既有无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以其无漏力强能排叁涂等苦故。立解叁涂债也。斯陀含者。果顿尽修道惑细叁人...
《法门名义集》 / 312字 / 6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菩萨於十信之相似位永断见思二惑永不沈於叁途,得六根互用之功德。於此安其分,着其法,不更进修而入十住之位,是名顶堕。离叁界之惑之位,故云顶,於此顶位堕落不进,是即顶堕。八教大意曰:「若专住似位名為法爱,已得相似六根互用,已破两惑永无坠苦,若爱此似位名為顶堕。」智...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6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生老病死苦,谓众生初受生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及出胎时,冷风触身,如被物刺;至于衰老,气力羸劣,动止不宁;复有疾痛,寒热所恼;至于命终,四大分离,神识飘散。此等因缘,悉皆是苦,是为生老病死苦。(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爱别离苦,谓常所亲...
《三藏法数》 / 254字 / 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如来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如来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一、降兜率相,梵语兜...
《三藏法数》 / 1500字 / 6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心数者,受、想、行也。) 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
《三藏法数》 / 513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流转真如,谓有為法流转之实性也。二实相真如,谓显於二无我之实性也。叁唯识真如,谓染净法之唯识实性也。四安立真如,谓苦諦之实性也。五邪行真如,谓集諦之实性也。六清净真如,谓灭諦实性也。七正行真如,谓道諦之实性也。流转安立邪行之叁真如不通於佛,又实相唯识清净之叁...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叁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
《三藏法数》 / 445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5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菩萨藏经云:人有十苦逼迫,一生苦,二老苦,叁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是叁受中之苦受也,八忧苦,九病恼苦,十流转大苦。见释氏要览一。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梵语Nirvāna,巴Nibbāna之译,有有餘无餘之二(见[涅槃]条),故皆指命终证果。无量寿经上曰:「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火灭。」遗教经曰:「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涅槃经二十九曰:「灭生死故,名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谓见道苦集灭道之四諦及修道也。大毘婆沙论第五十一曰:「部有五无六。圣者见道现在前时,断见所断,后若修道现在前时,断修所断。异生修道现在前时,总断五部。」但五部通叁界各立之。又一切烦恼,皆属此五部。 又即小乘五部也。佛灭后百年,付法藏第五世,优婆毱多之下有弟子五...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翻译梵本之道场也。佛祖统纪四十叁曰:「天息灾述译经仪式,於东堂面西粉布圣坛(作坛以粉饰之事在藏经),开四门,各以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坛形正圆,层列佛大士天神名佐,环遶其上,如车轮之状),目曰大法曼拏罗(此云大会)。请圣贤阿伽沐浴(...
《佛学大辞典》 / 644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叁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能自开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谓自既觉已,运无缘慈,广说诸法,开悟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藏法数》 / 88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以牛头山法融為祖之禪派。又称牛头宗。四祖道信下旁出之禪宗也。初,法融入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巖石室枯坐,有百鸟衔花之祥。唐贞观中,四祖道信闻之,往寻访,因附法。自是法席大盛。法融下,智巖,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世相付。慧忠下,有维则。则下有云居智。又智威之门有...
《佛学大辞典》 / 381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叁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万法之所依也,...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得求,谓诸众生欲得诸乐,随意求取,虽经险难,不以为苦;如海吞流,心无厌足,是名得求。 二、命求,谓诸众生,取乐生爱,不能如实观察乐是苦因,反求长命,受此诸乐,是名命求。
《三藏法数》 / 79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五乘有六种: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间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叁、声闻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
《佛学大辞典》 / 806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杀一人救多人也。杀生虽為罪恶之业,然杀一人,得生多数之人,则却為功德。瑜伽论第四十一曰:「如菩萨见劫盗贼為贪财故,或復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復欲造多无间业,我寧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思维,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愍...
《三藏法数》 / 241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一、火途对嗔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心,常怀嗔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嗔忿。 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心,常怀悭贪...
《三藏法数》 / 201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以黄纸作幡,悬之於死者之塚塔,则大有功德云。释门正统四曰:「释氏类苑云:或荐亡黄幡者。灌顶经云:若四辈男女若命终时,若已命过,於其亡日,造作黄幡,悬着剎上。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诸经要集问曰:何故经中為亡人造作黄幡,掛於塚塔上者?答曰:虽未见经释,可以义...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叁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
《三藏法数》 / 327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