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条搜索结果

七支

七支之作也。详见[七支]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胜论宗

又译曰卫世师Vaiśeṣika胜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為呕露迦仙Ulūka(一名迦那陀Kaṇāda)所始称。分析宇宙万有為空间的之唯物的多元论也。别為六种,谓之六句义。实Dravya為本体。德Guna為属性。Karman為作用。同Sāmānya為共通性。异Viśeṣa和合Samavāya為物物间之固有性。第五之异...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科

一、翻译,翻译者,谓翻梵语而为华言也。又译之为言,易也。以华夏之言,易彼梵语,俾大法以流通,如摩腾初至于汉,译四十二章经之类是也。 二、解义,解义者,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甚深法义也。盖依解以立行,修行以契理,则可以弘大教,可以证菩提,如佛弟子迦旃延善解契经是也...

《三藏法数》 / 1012字 / 6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种

一、现报,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极恶之,即于今生现受善恶之果报也。 二、生报,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 叁、后报,后报者,谓今身造,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 四、无报,无报者,谓由无记,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无记者,即不...

《三藏法数》 / 133字 / 6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不增长

一、梦所作,梦所作者,谓梦中所为,非意思所起,亦非身口所作,是为不增长也。 二、无知所作,无知所作者,谓无所知觉之人所作之,皆非意思所起,是为不增长也。 叁、无故思所作,无故思所作者,谓身口所作之,非故意所思而起,是为不增长也。 四、不利不数...

《三藏法数》 / 402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细相

叁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叁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相、系苦相也。) 一、相,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是也。 二、...

《三藏法数》 / 177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之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次受,时分不定异熟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谓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次受,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众生智慧之命;又翻作障,能于修道之人而作障难故也。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 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

《三藏法数》 / 545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入我我入

如来叁密入於我,我叁入於如来,即如来之叁密与眾生之叁彼此相应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诸佛之功德於吾身也。是谓之叁平等。以是称為叁平等观。秘藏记本曰:「真言印契等故,引入诸佛於吾身中,是曰入我。引入吾身於诸佛身中,是曰我入。入我我入故诸佛之无数劫中所修集功德具足我...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日喻菩萨十种善法

菩萨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如日出现世间,照临万物,一切幽暗之处,悉皆明朗,故取为喻。(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破无明暗,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之光,破除一切有情无明黑暗,如日行空,威光燀(昌善切)赫,能令世间一切...

《三藏法数》 / 614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广六度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

《三藏法数》 / 698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日本叡山所学之课。一止观,习法华之经疏也。二大日,习大日经之经疏也。叁金顶,习金刚顶经之经释也。四苏悉,习苏悉地经之经记也。五一字,习一字顶轮王经之经释也。六瑜祇,习瑜祇经之经记也。初传教立止观遮那二,於遮那中摄大日等诸,后来渐分於遮那...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粗相

六粗谓由转现叁细而生,故名六粗。(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叁相,以其微细,故名叁细也。) 一、智相,谓依叁细中,第叁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境界相,即叁细中之现相也。)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

《三藏法数》 / 286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百劫

小乘之菩萨,终叁大阿僧祇劫之行而至等觉之位,於此位而犹应种百大劫间至佛果感叁十二相之福也。故菩萨修行之年时曰叁祇百大劫。而大乘之菩萨,自初兼修福智之二,故於叁大阿僧祇劫之外,不别要百劫之修福。小乘之说,於百劫之初翘足七日间以一偈讚嘆弗沙佛,由此功德超越九劫...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法退菩提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

《三藏法数》 / 337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果

一、异熟果,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叁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二、...

《三藏法数》 / 383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因

一、牵引因,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行,由此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 二、生起因,谓由无明之惑,于现世时,造作善恶一切行,由此行为因,则能感得后世果报,如是展转相生不绝,故名生起因。

《三藏法数》 / 111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空

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

《三藏法数》 / 152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行

(亦名叁种,出大智度论并王法念处经) 一、福行,谓因修十善等福报,生欲界天上人间及阿修罗,享福受乐,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 二、罪行,谓因作五逆、十恶等罪...

《三藏法数》 / 216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恶道

道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恶,而生其处,故名恶道也。 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众生堕于此道,故名地狱道。(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

《三藏法数》 / 263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不净物

佛在世时,诫诸弟子乞食自活,少欲知足,不许畜此等物,以其能生贪恋计着之心,染污梵行。故有此八不净之名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置买田宅,谓比丘当依众居止,勤修出世清净无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图自足,是为不净。(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种植根栽,谓比丘...

《三藏法数》 / 432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福九品

经之序分说叁福,正宗分之末开之為九品。即十六观中下叁观也。观经玄义分曰:「从日观下至十叁观已来,名為定善,叁福九品名為散善。」同序分义曰:「如来方便显开叁福,以应散动根机。」选择集末曰:「九品者,开前叁福為九品。」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法不可避

一、生不可避,依善恶之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生者不可避老。叁、病不可避,生者不可避病。四、死不可避,生者不可避死。五、罪不可避,有罪,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有善,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七、因缘不可避,如是之因,和於如是之缘,生吉凶祸福...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不护

大乘义章十九曰:「如来之叁,纯净离过,不须防护,名為叁不护。诸罗汉之叁虽净而常须防护,方能离过,如来与彼异,故立叁不护。」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文句七曰:「知道谓意不护,开道谓身不护,说道谓口不护。」同记曰:「叁不护者,常与智俱。」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正道

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应音义叁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 一、正见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

《佛学大辞典》 / 599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明行足

佛十号之一。梵名婢侈遮罗那叁般那Vidyā-caraṇa-saṁ anna。依涅槃经之说,明者,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也,行足者,脚足之义,指戒定慧言。佛依戒定慧之脚足而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名明行足。又依智度论之说,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叁明也,行者身口意之叁也,足者满足之义...

《佛学大辞典》 / 269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无我

梵语Anā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於法执有此,谓之法我,於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於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总為因缘生,亦无常一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法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乞洒

Ks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乞察,乞叉,吃洒,葛叉,[起-巳+乞]洒,差,叉,剎等。称乞洒字,则一切法尽不可得,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之声也。文殊问经释字母品曰:「称乞洒字时,是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声。」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乞洒字门,一切法尽不可得。原自...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祖

(一)华严之五祖。初祖终南杜顺,二祖云华智儼,叁祖贤首法藏,四祖清凉澄观,五祖圭峰宗密也。华严宗唯立此五祖。盖华严经至东晋觉贤叁藏,始翻传之,尔后世讲解者虽多,然未立一宗。陈隋之世有杜顺,着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始开华严宗之基。门人智儼,思惟十玄六相之幽旨,发...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也。 叁、识Vijñāna,依过去世之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