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依如来所作住持业差别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来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文殊师利。如实修行十地波罗蜜。转身成就得妙法身。是名诸佛如来法身相应知。文殊师利。彼佛法身有二种相不可思议。何等为二。所谓法身离诸戏论。离诸一切有为行相。而诸众生执着戏论...
《深密解脱经》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 4640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3日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苦集灭道之四諦也。為圣者所见之諦理,故名圣諦。又圣者正也,為正真之諦理,故名圣諦。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见[四諦]条。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圣者正也,如理智正照真諦,离虚妄之分别,名為圣智。维摩经肇序曰:「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往生论註下曰:「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学人田,小乘见道位已后,修学圣道之圣者也。是有十八人:一信行,二法行,叁信解,四见到,五身证,六家家,七一种,八向须陀洹,九得须陀洹,十向斯陀洹,十一得斯陀洹,十二向阿那含,十叁得阿那含,十四中般涅槃,十五生般涅槃,十六行般涅槃,十七无行般涅槃,十八上流色究...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叁种律仪之一。叁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於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即无漏之律仪),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大乘义章七曰:「杀父最轻,杀母次重,杀阿罗汉次重,出佛身血次重,破和合僧最重。故成实云破僧最重,何故如是?离叁宝故。(中略)可入圣者,不得入圣。坐禪学问,读诵礼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舍利弗為阿罗汉之圣者,尚不捨有漏之依身,故不能免风等之热病。光明文句曰:「虽入有涅槃,犹有果身在,身子风热,毕陵伽眼病。」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如言六阴十叁入十九界,谓事物之绝无也。初果圣者以二十八有為极度,无第二十九有。十住毘婆沙论一曰:「人得须陀洹道(即初果),善闭叁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断见諦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懒惰不至二十九有。」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叁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
《佛学大辞典》 / 561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又作极七有,极七生。预流之圣者,不断修惑者。於欲界之人与天,七返往来受生中,必圣道成就,证罗汉果,故谓之极七返。此七往来中,於人中有七度之中有,七度之生有,於天中有七度之中有,七度之生有。合有二十八生,而七之数同,故略云极七生。犹言七处善,七叶树。但云二十八生...
《佛学大辞典》 / 522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如来说,二菩萨金刚说,叁二乘说,四诸天说,五地居天说,谓龙鸟修罗之类也。又通前叁种名為圣者真言,第四名為诸天眾真言,第五名為地居天者真言,亦可通名為诸神真言,但有浅深相违耳。见大日经疏七。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煗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寄位修行相,谓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之位,智明生信,发菩提心,依此而起净行,参诸善友,修远离法,见诸法空,顿圆自性,发足南行,顺智光明,是名寄位修行相。(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
《三藏法数》 / 505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十八有学之一。一来向中证极果之圣者也。此有二种:一叁生家家,断欲惑叁品,既灭四生,犹餘六品,即叁生者。二二生家家,断欲惑四品,既灭五生,犹餘五品,即二生者。此圣者叁生或二生,由家转生於家,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而叁生二生之一生,与人之一生皆谓之少生或半生。...
《佛学大辞典》 / 673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声闻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āgāmin,断尽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还生於欲界之圣者之位也。此不还果之圣者,有五种七种九种之差别。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谓弥陀之极乐净土也。台宗之称。天台之四土,第一曰凡圣同居土。凡夫与佛菩萨之圣者同住之义也。此有二种:一同居土之秽土。如娑婆世界。一同居土之净土。如兜率天之弥勒净土,西方之弥陀净土。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叁叁四,叁二及叁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為五。二、四姓為四。叁、男与女及非男非女為叁。四、劣与中及妙為叁。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為叁。七、离欲(阿罗...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梵语Nirodhasamā atti,又名灭受想定。二无心定之一。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禪定也。不还果已上之圣者,為假入涅槃之想而入於此定,极长者為七日,属於非想天,外道所入之无心定,名為无想定。属於第四禪。俱舍论五曰:「如说復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如是復有别法...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别相者,谓叁宝中名相各各不同,故云别相叁宝也。 一、佛宝,谓佛具十身名相,差别不同,故名佛别相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二、法宝,谓佛说一大藏典,具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名相不同,故名法...
《三藏法数》 / 202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於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叁称。生於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叁种。生於色界更上转生於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徧没之叁种也。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於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Āsravakṣaya-jñāna之一。漏尽知证通者,叁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為无碍者。成就此六通限於叁乘之圣者。俱舍论二十七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叁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以真智断妄惑也。断惑,则真理於是显。谓之证理。证理者断惑之果也。叁乘之见道已上,始断一分之惑。自是已后為圣者。已前為凡夫。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叁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瓔珞本业经上曰:「為菩萨者,(中略)必諦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见四十二地条。(CBETA註:疑為见[四十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扇提罗Saṇḍhila之略。男女根不具之称。昔有比丘五人。為欲得利养,矫装圣者之形,有一妇人信之,诚意供养之。因而妇人大得绝福,比丘死堕地狱,后生於人為扇提罗。止观一曰:「无德受供,如彼提罗行。」见[羼提罗]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无量力神通无动使者(底哩叁昧耶不动念诵法),不动尊(同上,又,立印轨,大日经一,同经七,同疏九),大威怒王圣者无动(立印轨),无动尊(同轨大日经七),(同轨),不空圣者无动威怒(同轨),圣无动(同轨),无动使(同轨),无动大威怒金刚(同轨),不动使者(五佛顶经...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於善之义。圣者会於正之义。和於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贤。见道以上名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谓在预流等圣位,经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后般涅槃者。其中经欲界生之圣者,必不往生於色无色界。证得不还果已,定於现身般涅槃。此以彼圣者,既厌欲界之苦,深恐生於上界,犹有长时之苦,同於欲界故也。经色界生之圣者,於色界无苦,随而有以厌心劣而上生於无色界之义。大毘婆沙论...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叁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叁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
《佛学大辞典》 / 464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分段者,分段生死之身,即吾人之体也。同居者,為台家所立四土中凡圣同居土之略称,如吾身所住之娑婆世界是也。此娑婆世界為凡夫与[圣者]同一居住,故称曰同居。盖分段是凡夫之身,同居是其所住处也。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十住十行十迴向為叁贤,初地乃至十地為十圣。贤者发似解而伏惑之位。圣者发真智而断惑之位。於此该收菩萨乘之因位。仁王经上曰:「叁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 二、普贤菩萨,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
《三藏法数》 / 257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天台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中有净秽二种。如阎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在叁界之外。罗汉思死入无餘涅槃者误,实则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断尽叁界之烦恼,因...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具云方便有餘土。四土之一。如阿罗汉断叁界烦恼之圣者死后所生之处。故有餘土者在叁界之外。然小乘之宗义,谓阿罗汉得无餘涅槃。则毕竟不生,无復生所,大乘之宗义则谓阿罗汉非毕竟不生。叁界之生尽,则直生界外之有餘土。故彼之所谓无餘涅槃,尚為有餘涅槃。是大小乘之差别也。為...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五食之一。圣者以愿力资持身,修万行,故称為食。叁藏法数二十四曰:「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捨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為愿食。」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梵语波罗,旧曰凡夫,新曰异生。对圣者之称。谓无些少之断惑证理者。凡者常也。又,非一也,凡常而遮类多,故云凡夫。梵网经上曰:「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觉,号為卢舍那。」法华经曰:「凡夫浅识,深着五欲。」大威德陀罗尼经曰:「於生死迷惑流...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Bhikṣuṇi Āryā,阿姨者阿梨夷之略,梵语阿梨耶,译言圣者,今依女声曰阿梨夷,即比丘尼圣者之意,為佛姨母大爱道之尊称也,或言阿,如汉语阿爷阿娘之阿,姨即姨母也。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Anāgā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於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Mahendra,译曰大帝。阿输迦王之弟。有罪,王欲刑之,乃请王宽七日,使进王之珍羞,每一日使守者唱曰:已过一日,餘有六日。乃至至第七日,遂证圣果。后至锡兰始传正法。西域记八曰:「无忧王有同母弟,名摩醯因陀罗,唐言大帝。」同十一曰:「僧伽罗国,先时唯宗淫祠。佛去世后第...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切圣者寂静之胜业也。瑜伽略纂四曰:「一切圣者所有有漏无漏胜业,名牟尼业。牟尼者寂默义,此名寂静,证寂静理故。」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叁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以前叁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故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叁,正為学体。进趣修习,名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為无学。」梵Śaikṣa。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法相宗於世俗諦开四重,於胜义諦立四重,世俗胜义,合為八諦。瑜伽论六十四明两种之四諦,唯识论九说胜义之四諦。世俗之四諦者,一世间世俗諦又名有名无实諦。瓶衣军林等之假法也。是為隐覆真理世谷之法,故曰世间。為凡法之认為实有者,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諦,又名随事差别諦,...
《佛学大辞典》 / 498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名天,如人中之王,称為天王天子,假名為天也。二生天,如四天王乃至非想天,為眾生可生之天处,即六趣中之天趣也。叁净天,叁乘之圣者,断烦恼而清净无垢者,如声闻之预流果已上乃至佛也。见智度论七。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圣者正也,正直之言也。四圣言:一言不见為不见,二言不闻為不闻,叁言不觉為不觉,四言不知為不知。见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十。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為寂静,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餘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所断之烦恼而谓為餘。虽餘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
《佛学大辞典》 / 488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地持经一说:一性种性,性者本性,谓自无始以来,法尔六处殊胜,而未种解脱分之善也。二习种性,习為习修,闻法界等流教法,习修眾善而成之种性也。唯识论九曰:「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圣者之道也。总称叁乘所行之道。华严经八曰:「具转圣道妙法轮。」成实论一曰:「圣道能破一切结使。」 又八圣道支也。与八正道分同。见[圣道门]条。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正之义也。证正道,名為圣。胜鬘宝窟下本曰:「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為圣。」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初地以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又作婆罗必哩他仡那,婆罗必利他伽闍那。译曰愚异生,小儿别生。凡夫之别称也。凡夫愚痴,而生死之果报各别异,故名愚异生,凡夫之愚痴,恰如小儿,别异於圣者之生,故云小儿别生。旧译婆罗误作缚罗,译曰毛道生,言凡夫之根性如轻软之鸿毛也。玄应音义叁曰:「正言婆罗必栗託仡那...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Ekavicjka,旧译曰一种子。新译曰一间。圣者之位名。见[一间]条。玄应音义二十叁曰:「翳迦此云一,鼻至迦此云间。言有一间在,不得般涅槃也。旧云一种子者,梵言鼻致迦,此云种。斯或译者不善梵音,或笔人不寻本语,致兹讹失也。」瑜伽伦记六曰:「一间者,唯為一生所间,不得涅...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犯母与无学之比丘尼,是杀母罪之同类。二、杀入定中之菩萨,是杀父罪之同类。叁、杀有学之圣者,是杀罗汉罪之同类。罗汉者,无学之圣者也。四、夺僧眾成和合之缘,不使和合之事成就,是破僧罪之同类。五、破佛之窣堵波,是出佛身血之同类。俱含论十八曰:「同类者何?颂曰:污...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戒字慧之叁学,在凡夫之身為有漏,在圣者之身為无漏。楞严经六曰:「摄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為叁无漏学。」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又云四圣諦,四真諦。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āri-Āryasatyāni,巴利语Cattāri-Ariyasaccāni。一苦諦Duḥkha-āryasatya,叁界六趣之苦报也。是為迷之果。二集諦Samudya-āryasatya,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叁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諦。叁灭諦Nirodha-āryas...
《佛学大辞典》 / 849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十界分凡夫圣者之二类: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為四圣。止观五之一曰:「凡圣皆具五阴。」同辅行曰:「凡谓六凡,圣谓四圣。」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小乘五果之圣者,迴心转於大乘之年限,各有差异。涅槃经谓须陀洹果之圣者,得涅槃经八万劫,斯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经十千劫。姑证大乘之佛果。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说為说法,默為不说。依理体则应默,依因缘则应说。此二者為菩萨之圣行。思量经二事品曰:「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止观一曰:「若竞说默不解经意,去理逾远。离说无理,离理无说。说即无说,无说即说,无二无别,即事而真。」心经秘键曰:「圣人投药,随机浅深。...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瓔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為通。」此有叁种之别:一报得通力,叁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叁...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无体随情假,如凡夫之执我法,我法本无实体,但随自己之妄情而立我法之名者。二有体施设假,五蕴之法非无,彼於五蕴和合之上假设我法之名者。初就凡夫之迷情而云,后就圣者之悟情而言。见述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发起眾,如法华经会座因舍利弗叁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击扬发动,令如来有所说,是曰发起眾。二当机眾,正当座之机眾也,如诸声闻正闻本经得证悟之益者。叁影向眾,如文殊观音来自他方,助佛化,庄严法座者。四结缘眾,薄福眾生,今无证悟之益,而结见佛闻法之因缘,作未来得道...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ā长声。安,阿,阿阿,安,菴,頞,悉曇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阿之转生。於阿字附修行之点者。金刚顶经字母品曰:「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文殊问经曰:「称阿字时,是远离我声,」大庄严经曰:「唱长阿字时,出自利利他声。」大日经疏十四曰:「若见长阿字,当...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超越思虑分别也。唯识论十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中略)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二諦之一。对於世俗諦之称,又云真諦、圣諦、胜义諦、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為圣者所见,故云圣,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显胜...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