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条搜索结果

依他

非自然之法,而為依於他之因缘而起之法,是曰依他法,亦云依他起性。叁性之一。成唯识论八曰:「由斯理趣,眾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缘,而得起故。」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九无為

九种无為之意。即不為四相所迁之实在法,有九种之别也(一)一择灭,二非择灭,叁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是為大眾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所立。其中前叁者,与萨婆多部之叁无為同,惟萨婆多部计择灭非择灭為多体而大...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遍依圆叁性

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為之万法,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种子

一、名言种子,為现行一切善恶诸法亲因之种子。善种子生善法,恶种子生恶法,无记种子生而无记法,乃至由色种生色法,由心种生心法等,依附於第八阿赖耶识则而為一切诸法之亲因者是也。名之為名言者,或自发名言,而詮显色心之诸法,於自心之前,反现彼诸法之相分,而熏彼诸法种子...

《佛学大辞典》 / 685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记

叁性之一。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為善,亦不可记為恶者。又感善果不可记,感恶果亦不可记者。俱舍论二曰:「无记者,不可记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唯识论五曰:「於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大乘义章七曰:「解有二种:一对果分别...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时性

谓编依圆之叁性也。见[叁性]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境行果

境為所观之境,行為修断之行。果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叁性有体无体,有為无為等,谓為境。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叁慧,凝五重唯识观,谓為行。果者,谓有漏之修,能感世间一切之妙果,无漏之修,永灭诸障而得大菩提也。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中道

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徧计所执者,以情有故為非空,以理无故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為空,以似有故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為非有,以妙有故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叁性对望而论,现於虚妄认识上...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观遍计所执

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徧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麤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叁性中徧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性相二宗十异

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遍计所执性

叁性之一。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名為徧计。以此徧计之妄情计无我為我,执无法為法,恰如暗中谬绳為蛇。是名為徧计所执性。此所执性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见[叁性]条。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识缘境广狭

一、第八识缘境最广,谓此根本识,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叁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 二、第七识缘境最狭,谓此识无别体相,但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识见分而为相分,是名缘境最狭...

《三藏法数》 / 204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徧行

周徧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叁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於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徧行心所摄故。」又第五曰:「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五

叁性与五法。唯识之法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无性

楞伽经唯识论等所明。对徧等叁性之有法而说相等叁无性之空义:一、相无性,一切眾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為徧计所执性。此徧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二、生无性,一切诸法,不关於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性

善恶无记之叁。徧依圆之叁。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杂染

一切有漏法之总名。该善恶无记之叁性。唯言染,则烦恼局於恶性,言杂染,则与善及无记亦通。以有漏之善无记,与烦恼之恶性杂糅故也。唯识论述记二末曰:「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隶烁,此名杂染。若不言僧,即唯染也。」净土文类证卷曰:「杂染堪忍群萌。」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叁八二

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徧计所执性等叁性,眼等八识。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於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性分别

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叁性者。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善性

叁性之一。事物性质之善者。有四类:一胜义善,涅槃之体性毕竟安稳者,胜义為涅槃之异名。二自性善,惭愧及无贪无瞋无痴之五法,身性是善者。叁相应善,心心所中与彼自性善相应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语二业及不相应法由彼自性善相应善引起而為善性者。俱舍论十叁曰:「由...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徧依圆叁性

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為之万法,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种一切义

唯识宗就心所之分类,通善恶无记之叁性,谓之一切性,通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谓之一切地,无始以来之相续,谓之一切时,一切之心所生於俱时,谓之一切俱。是四种之一切义也。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慈恩叁观

一、有观,观依他圆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观,观徧计之一性為空也。叁、中观,观诸法以徧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叁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叁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徧计性為情有...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性横修纵

台家所说法报应之叁如来,正了缘之叁佛性,行智理之叁法,法般解之叁德等,在圆教為不纵不横,在别教為纵横差别,约之於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叁德明之,则此叁齐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為智断之修用,叁法自立,互不相融,如叁帝王之鼎立,...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囀声

梵语之名词。曰苏漫多声Subanta(Su +anta)。此苏漫多声,有八种之语格,称為八囀声。一曰体声,又名汎说声,梵语為儞利提势Nirdeśa(-e),此為主格,乃汎说物体之语也。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梵名為鄔波提舍泥U adeśana(-e),此為宾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则為宾格;...

《佛学大辞典》 / 681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十九种庄严

天亲之净土论,观察弥陀之净土,明二十九种之庄严。其中净土之依报,即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净土之正报,即眾生世间清净,有十二种。 依报十七种者:一清净庄严,胜过叁界有漏之秽土而无漏清净也。 二量庄严,究竟如虚空无边际也。 叁性庄严,依正道之大慈悲无漏之善根,随顺...

《佛学大辞典》 / 772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性对望中道

万有有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叁面。配於空假实。故万有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叁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五叁二

八识,五法,叁性,二无我也,是楞伽经唯识论所明,即法相宗之法门也。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所知依

阿赖耶识之异名也。因彼识為偏依圆叁性所知法之所依故也。唯识述记叁末曰:「所知者,叁性与彼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也。」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