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条搜索结果

声闻四果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叁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叁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

《三藏法数》 / 286字 / 1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形像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1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叁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叁果四向。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叁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叁贤菩萨。乃至十住已还。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叁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叁界外变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

《法门名义集》 / 133字 / 1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部教主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如来金刚不空真实叁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如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如来入种种叁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分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

《三藏法数》 / 901字 / 10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无色界

叁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於深妙之禪定,故谓之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麤色而谓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10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10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是为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缘觉乘,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叁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

《三藏法数》 / 371字 / 9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9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融叁世间十身

融者,通也、会也。叁世间者,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叁、智正觉世间也。谓菩萨知诸众生心,随其所乐,融会叁种世间,以为十身。复以十身及自身递互相作,融通无碍,是名融叁世间十身也。(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有情世间,即众生世间;器世间,即国土世间,谓世界如器故也;...

《三藏法数》 / 785字 / 9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9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见思二惑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着叁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

《三藏法数》 / 167字 / 9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入定作论

西域记十曰:「陈那菩萨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愍世无依,思弘圣教。以為因明之论,言深理广,学者虚功,难以成业。乃匿迹幽巖,栖神寂定,(中略)放大光明,照烛幽昧。时此国王深生尊敬,见此光明相,疑入金刚定,因请菩萨证无学果。陈那曰:吾入定观察,欲...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9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使烦恼

一者身见。二者边见。叁者见取(于有漏见而生取着)四者戒取(执有漏戒以求净果)五者邪见。六者贪。七者嗔。八者痴。九者慢。十者疑。邪见已上五种名五利使。贪嗔已下五种钝使。利使五种为见谛烦恼。能迷实理令不得见。钝使五种为修道烦恼。能障事中修之行。须陀洹人断见谛烦恼尽。斯...

《法门名义集》 / 173字 / 9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独影境

叁类境之一,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浮实我实法之相如,现空华兔角之境,所现之相,多為相分。此相分非有实体,惟為意识之见分所变现之影像。故名之為独影境。对於带质境之相分有本质,而谓為独。对於性境之相分有实性,而谓為影。故独影境者,為一时妄分别之反应。為情有理无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8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乘

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叁乘有四种:(一)大乘之叁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叁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8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不动金刚明王

不动明王也。安镇轨曰:「毘卢遮那如来,為拔济一切有情,於叁界中现威德光明自在之身,号曰不动金刚明王。」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8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忍

一音声忍,同於上之音响忍。二顺忍,同於上之柔顺忍。叁无生忍,同於上之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也。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

《佛学大辞典》 / 563字 / 8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种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叁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叁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

《三藏法数》 / 259字 / 8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解即解脱也,谓众生未解烦恼业缚者,令其得解也。 叁、未安者令安,安即安住也,谓众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众生未灭生死...

《三藏法数》 / 152字 / 8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叁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

《三藏法数》 / 209字 / 8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天子

前世修中品下品之十善生於人中為国王者,為诸天所护持,故名天子。仁王经上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叁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金光明经叁曰:「虽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护故復称天子。」 又欲界第六天之主曰天子,如天子魔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8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叁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

《三藏法数》 / 255字 / 8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字文殊法

即五髻文殊法也,五髻就尊形而名,五字就真言字数而名。五字為(那)其本经為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一卷,五字陀罗尼颂一卷,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金刚顶经超胜叁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8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千手观音曼荼罗

第一内心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色超叁界,具金色暉曜,首戴髮髻冠,自冠下垂紺髮,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眾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臺...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8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悔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叁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

《三藏法数》 / 376字 / 8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十二门

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叁、善恶无记之叁性,四、欲色无色之叁界,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叁、能称所称,十四、五...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8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力

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又(名数)叁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叁、念力,...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8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十一品思惑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嗔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嗔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藏法数》 / 206字 / 8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界

以病床譬叁界之苦处。智度论七十一曰:「从叁界床起,我当作佛。」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8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火宅喻

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僕。其家广大,唯有一门。(中略)忽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中略)於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中略)...

《佛学大辞典》 / 527字 / 8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居

九有情居之略。寄归传一曰:「住持八纪,弘济九居。」行事钞四之二曰:「叁界九居既是眾生居处。」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7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叁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7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降叁世明王

Trailokya-vijaya-rāja,又名月黶尊胜叁世王。五大明王之一,四面八臂之忿怒身,践大自在天之夫妻,在五方中為东方。贪瞋痴谓之叁世,降伏之,故云降叁世。又降伏过现未叁世之贪瞋痴,故云降叁世。又降伏叁界之主,故云降叁世。大日经疏十曰:「所谓叁世,世名贪瞋痴,降此叁毒...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7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预流果

小乘四果之第一。旧称须陀洹。译曰逆流,入流。新称窣路多阿半那Srota-ā anna,声闻乘之人,断叁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瀑流之位。谓之逆流果。预流之流,圣道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已,方预参於圣者之流,谓之预流果。是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為初果。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7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果回心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不等,断尽烦恼,回心向大,证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心,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叁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

《三藏法数》 / 574字 / 7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顶堕

菩萨於十信之相似位永断见思二惑永不沈於叁途,得六根互用之功德。於此安其分,着其法,不更进修而入十住之位,是名顶堕。离叁界之惑之位,故云顶,於此顶位堕落不进,是即顶堕。八教大意曰:「若专住似位名為法爱,已得相似六根互用,已破两惑永无坠苦,若爱此似位名為顶堕。」智...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7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智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叁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叁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叁界受生,是名无生智。(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如来藏九喻

如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心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无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己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无所明了,故曰...

《三藏法数》 / 961字 / 7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破地狱偈文

宗镜录九曰:「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无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為二人引至地狱,於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使诵偈云: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之偈)。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之苦...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大自在天

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為摩醯湿伐涅Maheś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為叁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毘舍闍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毘舍闍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密教以之為大日如来之应现。彼又言此...

《佛学大辞典》 / 1079字 / 7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一篋四蛇

以一篋盛四蛇,喻一身之四大和合也。涅槃经二十叁曰:「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赡养餧饲。卧起摩跣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四卷金光明经一曰:「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篋,四大蚖蛇,其性各异。」止观一下曰...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7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七识住

叁界五趣,长养其识,欲识自住,差别所乐,而立七识住:一、第一识住,為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异之处,即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也。一分之天者,欲界之六天与色界初静虑叁天,除劫初起之有情,餘时之有情也。是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思想亦名异,故曰身想俱异。二、第二识住,...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7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种菩提

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华言无上正等...

《三藏法数》 / 594字 / 7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见思二惑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着叁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

《三藏法数》 / 167字 / 7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