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 条搜索结果

六欲天

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为欲,忉利以风为欲,夜摩以抱持为欲,兜率以执手为欲,化乐以视笑为欲,他化但以视为欲也。谓之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亦名最胜,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谓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

《三藏法数》 / 678字 / 1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根功德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四方,宛转十二,流迭,一十百千是也。(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世,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

《三藏法数》 / 737字 / 1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供养

金刚界十七尊中内供之四菩萨与外供之四菩萨也。内供者,从中央大日如来流出,為供养四方如来之菩萨,约於现之佛而谓之内供。外供者,从四方如来流出,為供养中央大日如来之菩萨,是亦约於现之佛而谓之外供。大日如来应四方如来所证摩地之德,故供养之於四方如来,四方如来...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1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不发不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所相扶者如初阴境生烦恼阴为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如意轮观音

Cintāmanicakra,六观音之一。此观音,手持如意宝珠,以表满眾生祈愿,持轮宝,表转法轮,故名如意轮。密号名持宝金刚。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曰:「观世音莲华如意摩尼转轮心陀罗尼。」此菩萨有六臂。右第一手捧颊為思惟之相。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曰:「手持如意宝,六臂身...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1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五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文字是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所合成,以...

《三藏法数》 / 411字 / 1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不中道

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度各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证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行,此施度有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

《三藏法数》 / 877字 / 10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第一子孝顺父母,且有智慧,知世间之事,第二子不孝顺父母,而亦為利根,知世间之事,第子不孝顺父母,且為钝根,不知世间之事。父母教子,先第一子。次及第二子第子。第一子譬菩萨,第二子譬声闻,第子譬阐提。佛教此类,次第亦如彼子。出於涅槃经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0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九次第定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

《三藏法数》 / 1025字 / 10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布萨

原為梵语U avasatha,於巴利U osatha,失梵语之原形,而為Posadha。具曰布沙他,布洒他,逋沙他,褒沙陀,布萨陀婆,译曰净住,善宿,又曰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十日),集眾僧说戒经,使比丘住於净戒中。长养善法,又在家之法,於六斋日持八戒而增长...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10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种鬼

一、怪鬼,谓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 二、魃鬼,谓此鬼宿因多淫,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也。(魃即旱魃。) 、魅鬼,谓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

《三藏法数》 / 438字 / 10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果四向。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贤菩萨。乃至十住已还。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界外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

《法门名义集》 / 133字 / 10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女子出定

五灯会元一曰:「昔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於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昧起,汝自问之。文殊遶女人匝,鸣指一下,乃尽其神力而不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9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黑耳

神女名。吉祥女之妹,常為损害於人者。新称黑耳。旧称黑闇。俱舍论光记五曰:「黑耳吉祥姊妹二人,常相随逐。姊名吉祥,所至之处為利益。妹為黑耳,由耳黑故以名焉,所至之处為衰损。旧云功德天,黑闇女,译家误矣。」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9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八还辩见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见之性不可还也。此由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9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9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灯

以一灯明喻智慧破迷闇。华严经七十八曰:「譬如一灯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破尽。」大集经一曰:「譬如百年闇室,一灯破。」楞严经六曰:「身然一灯,烧一指节。」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9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一如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

《三藏法数》 / 149字 / 9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道种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菩萨摄无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着俗。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有则有为所不碍。回无为而向有为。则无为所不俱。有无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9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一源

一源者,甚深法界之体也。此体不不迁,非真非妄。因随缘故,有真有妄。若随法性净缘,则出生诸佛之法。若随无明染缘,则出生众生之法。染净之缘虽别,法界之体无殊。譬如流水,流虽清浊有异,所出之源是一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9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是为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缘觉乘,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

《三藏法数》 / 371字 / 9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十二字门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

《三藏法数》 / 3053字 / 8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8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欢喜天

又云大圣欢喜天,大圣天,圣天。夫妇二身相抱象头人身之形,為本尊。男天者大自在天之长子,為暴害世界之大荒神。女天者观音化现,而与彼抱着,得其欢心,以镇彼暴者。因称欢喜天。梵名誐那鉢底Gaṇa ati,就其形而谓之毘那夜迦Vināyaka,象鼻天。善无畏译之大圣欢喜供养法曰:「...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8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迹本二门

门即通之义。谓由此门,皆通至实相也。然此二门,惟法华一经明之。盖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皆不思议,故称为妙。诸经但论释迦近得成佛之迹,而不言久远已成之本;则显法华已今当说,最为第一,故得为经中王也。(实相者,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中道真实之妙...

《三藏法数》 / 379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玄门

玄者,妙也。门即通之义。谓玄妙之门,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二、广...

《三藏法数》 / 1015字 / 8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