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条搜索结果

灵光

人人固有之佛性,灵灵照照,而放光明者。百丈禪师上堂曰:「灵光独耀,迴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见五灯会元叁百丈章。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见性

禪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空如来藏

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大乘止观一曰:「此心性,虽復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法,而復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復性自非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言...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无明法性一体

法性与无明,如冰与水,无明之冰即诸性之水也。但非谓吾人之心性,本来為冰,法性之水,后為无明之冰,仅谓无始无明之体即為本觉之法性而已。玄义五曰:「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中略)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止观辅行六曰:「為迷冰者指水為冰,為迷水者指冰為水...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南天铁塔

古时南印度之铁塔也。相传大日如来所说之法门,其上首金刚萨埵辑录為经文藏於塔中,龙树菩萨开之,由金刚萨埵授其经典。关於此传说,古来有法尔随缘之二说。依法尔说,则铁塔為指龙树之内心者,不外乎吾人各自之心性。依随缘说,则铁塔為实际存於歷史的者。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尘沙

如尘如沙,喻物之多也。行事钞上一曰:「法界尘沙。」资持记上一之叁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也。」 又(术语)天台所立叁惑之一,谓為尘沙。尘沙之惑,称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也。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二种观法

一、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叁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叁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实相观,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叁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三藏法数》 / 113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起信二门

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分也。 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三藏法数》 / 23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性心

性即圆明之真心。即自性清净心是也。楞严经一曰:「性心失真,认物為己。轮迴是中,自取流转。」 又禪宗往往以性心与心性颠倒通用。见[心性]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叁种观法

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叁种:一、託事观,又名歷事观,事相一一入於心而於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於十二入各具千如而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託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空

心性广大,含容万象,譬之於大虚空。故曰心空。吽字义曰:「无始以来,本住心空。」 又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云心空。仁王经中曰:「空慧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境。」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準提

Caṇdi,又作准胝,尊提。称為天人丈夫观音,人道之能化也。禪宗以準提為观音部之一尊,深尊崇之,日本东密以準提為六观音之一、摄於莲华部,独台密以七俱胝佛母准提经之经名,準提入於佛母中以為佛部之尊。準提译曰清净,讚嘆心性清净之称。為叁目十八臂之尊形。叁昧耶形為未敷莲...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口称叁昧

一心不乱,唱佛名也。又,依称名之功而发得叁昧,故谓之口称叁昧。叁昧者,谓心性清澄如明镜,以至能照万像之位,且為得此位,心修行,亦曰叁昧。盖叁昧之名,通於因果也。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叁昧及口称叁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迷法华转

六祖坛经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言开悟心性者,能运转利用法华。迷惑心性者,為法华所运转利用。即成主从之别。盖释迦之说法华,是运转利用法华而济度眾生也。眾生之听法华,是為法华所运转利用而被济度也。楞严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转物,菩萨能转物,如是...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譬喻

梵云阿波陀那Avadāna,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也。法华文句五曰:「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託此比彼,寄浅训深。(中略)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说八种之喻法:一,顺喻,随顺世諦,次第自小向大而喻也。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

《佛学大辞典》 / 429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立颂八意

一、少字摄多义,谓于一字中包摄多义也。如圆觉经,长行文中,佛为普眼菩萨说四大和合,各离之相,文义甚长,至于重颂,则以四句,收摄多义。偈云: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等是也。(长行者,经之散文;重颂者,经之偈文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

《三藏法数》 / 381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妄云

烦恼之蔽覆心性有如云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圆觉叁观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叁...

《三藏法数》 / 340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不觉

一切眾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起信论曰:「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究竟觉

起信论四觉之一。谓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叁藏法数九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於本觉故名究竟觉。」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叁毒

又曰叁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為贪。以迷心对於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為瞋。以迷心对於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叁、痴毒,迷闇之心名為痴。心性闇钝,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為相应无明。贪毒等...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叁忏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谓改悔往昔之过非也。作法、取相二忏属事;无生一忏属理。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运,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也。 一、作法忏,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叁业所作,一依法度,披陈过罪,求哀忏悔,是名作法忏。 二、取相忏,谓...

《三藏法数》 / 223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限分

南山律宗之意,佛之制戒,有深防与限分之二。制戒本為止业因。业因必由叁毒。凡夫未能了心性,卒然制之甚难,故约於身口二业而制四重。二业既清净,则心自沈静。能见过本。故制四重為道体。是根本制也。更制其餘种类以防四重名為深防。又因过犯尚未穷极,豫加重制,禁微以防着,亦...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尘

谓烦恼也。烦恼污心性故名尘。 又(术语)心上之尘垢,即烦恼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若彼心尘,使性知谁不无。」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月

心性之明净譬如月也。菩提心论曰:「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徧虚空,无所分别。」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十住心

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於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於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 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

《佛学大辞典》 / 932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法身

吾人之心性即法身,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叁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於在缠如来也。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觉城

觉悟之内,不入一切眾惑,故譬以城。圆觉经曰:「一切诸眾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中略)爱憎生於心,諂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圭峰疏曰:「了心性空,眾惑不入,如防外敌。」 又佛成正觉之都城。即摩竭陀国之伽耶城Gayā。因明大疏上曰:「乃振锡中区,以发...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显教十重戒

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於心性,说实相之理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於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

《佛学大辞典》 / 517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寂常

无烦恼云寂,无生灭云常,即涅槃之理也。楞严经一曰:「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无明闇

心性之无明,譬如空穴中之闇黑。教行信证序曰:「无碍光明,破无明闇慧日。」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客尘

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為客。為污心性者,故名之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註「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於心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神

眾生之心性灵妙,故曰心神。止观五之叁曰:「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灵妙,寧不具一切法耶?」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屋里人

谓人人本具之心性。盖以家屋喻身体,主人公喻心性也。又谓参学同一师家之人。例如翠巖保福长庆叁大老,同為雪峰会下人,故称為屋里人,是也。出於碧巖种电钞七等。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紇哩陀耶

梵音Hṛdaya,又作紇哩娜耶,紇哩乃耶,讫利駄耶,紇哩娜野,紇利陀耶,釳利陀,又作汗栗駄。译曰真实心,坚实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註曰:「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者,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者,梵...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叁諦

天台所立之諦理。空諦,假諦,中諦也。昔北齐慧文禪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為师?若得经则以佛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諦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

《佛学大辞典》 / 950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性我

心性之大我也。去凡夫之妄我,则归於如来之性我。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即心

一切万法即就於心而不离也。法华玄义四曰:「上来圆行不可远求,即心而是,(中略)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叁諦一切佛法即心而具。」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妄惑垢心性,故名垢。烦恼之异名。俱舍论二曰:「垢之与漏,名异体同。」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為漏。染污净心,说以為垢。能惑所缘,故称為惑。」梵,摩罗。Mala。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於心上,以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於境取差别相。」唯识论叁曰:「想,谓於境取像為性,施设种种名言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磁石吸铁

喻无缘之慈悲心。止观五之叁曰:「如磁石吸铁,无心而取。夫铁在障外石不能吸,眾生心性即无缘慈,无明障隔,不能任运吸取一切。今欲破无明障显佛慈石,任运吸取无量佛法无量眾生。」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苦苦

梵语Duḥkha-duḥkhatā之译。叁苦之一。苦眾生身心之苦,从飢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叁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法界次第中之下曰:「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 又有情之心身...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心要

心為心髓,要為精要。谓法门之至极也。又心性上精要之法义也。六祖坛经曰:「指示心要。」天台荆溪着有始终心要一卷。 又(经名)金刚顶略述叁十七尊心要之略。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五盖

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盖,执着五欲之境以盖心性者。二、瞋恚盖,於违情之境怀忿怒以盖心性者。叁、睡眠盖,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盖心性者。四、掉悔盖,心之躁动,谓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忧恼,谓之悔,以盖心性者。五、疑法,於法犹豫而无决...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圆融

圆者周徧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徧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眾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