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遮诠,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祛音驱,逐也,除也。) 二、表诠,表即显其所是。谓如诸经所说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
《三藏法数》 / 122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复次薄伽梵毗卢遮那。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彼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乐欲成就无相三昧。当如是思惟。想从何生。为自身耶。自心意耶。若从身生。身如草木瓦石。自性如是。离于造作。无所识知。因业所生。应当等观同于外事。又如造立形像。非火非水。非刃非毒。非金刚等之所伤...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346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17日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
《三藏法数》 / 310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一切之小乘经,以叁法印印之,证其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无為法。言一切有為无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一、假名相,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以众生,虽因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相,故名假名相。 二、法相,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是有;以慧眼观故,则见是无。众生迷故,于此等法,起执取相,故名法相。(五蕴者...
《三藏法数》 / 239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心地观经一曰:「能施所施及施物,於叁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此一偈说无相之叁轮故云叁轮清净偈。布施之时诵之故又云布施偈。参照[叁轮相]条。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叁密之一。又名语密。即谓诵真言之口业妙用速疾隐秘也。即身成佛义曰:「法佛叁密,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曰密。」又据异本即身义,谓「六大中,风空二大,配於语密,真言行者,以叁业為明,即身具叁密万行,即身具叁密菩提,行者自知,餘人不知,故名密。」是也。但...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尔时释提桓因,及欲界万天子,梵世二万天子,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各白佛言:“世尊!是法甚深,于此法中,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诸法以空为相,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依为相。”诸天子言:“如来说是诸相如空无所依。如是诸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 2727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3日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佛学大辞典》 / 523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以深入无相观,无菩提可求。无眾生可度。沈於无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此沈空之难也。菩萨故意起菩提有情实有之执入八地不动地。而证佛果也。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一实之妙体,绝待不二而离诸虚妄之相,是曰一实无相。无方圆之相,如水之妙体。此即诸法之实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窶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
《佛学大辞典》 / 1148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一、真如,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二、真智,真智者,乃根本无分别智,即实报土之体也。此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由实智功圆,万德成就,体无分别,境智一如,故以真智...
《三藏法数》 / 398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尔时,尊者从三昧起,而说是言:“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方便神通皆无相利。一觉了义难解难入,非诸二乘之所知见,唯佛菩萨乃能知之,可度众生皆说一味。” 尔时,解脱菩萨即从座起,合掌䠒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灭后,正法去世、像法住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业...
《金刚三昧经》 / 北凉失译人名 / 1909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2日报身佛对於化身佛谓之真佛。又谓无相之法身。无量寿经曰:「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临济录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佛之正徧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於海。观无量寿经曰:「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註上曰:「正徧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徧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观经妙宗钞上曰:「叁智融妙名正徧知,无...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叁昧,心行正直,故名叁昧。 一、有觉有观叁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叁昧。(空、无相、无作,即叁解脱门也。)...
《三藏法数》 / 222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為无相,证其无相常境之智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佛之正徧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於海。观无量寿经曰:「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註上曰:「正徧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徧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观经妙宗钞上曰:「叁智融妙名正徧知,无...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法身、般若、解脱是为叁,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
《三藏法数》 / 229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涅槃经叁十一曰:「是故涅槃名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大乘同性经下曰:「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唯识论十曰:「自性身唯...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一、解脱相,言无生死之相也。二、离相,言无涅槃之相也。叁、灭相,言生死涅槃之无相,其无相亦无。即非有非无之中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文句七上曰:「解脱相者,无生死相,离相者,无涅槃相,灭相者无相,亦无相。」又曰:叁有...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文殊司一切如来之智慧,无相之智德不染着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莲以表之。能断烦恼,故金刚界之文殊,右持利剑以表之。大日经疏五曰:「青莲华是不染着诸法叁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真实经曰:「我今右手执大利剑能断一切眾生烦恼。」理趣经曰:「文殊以自剑挥斫一切如...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圣者正也,如理智正照真諦,离虚妄之分别,名為圣智。维摩经肇序曰:「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往生论註下曰:「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心性广大,含容万象,譬之於大虚空。故曰心空。吽字义曰:「无始以来,本住心空。」 又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云心空。仁王经中曰:「空慧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境。」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甘露為涅槃之喻,得涅槃而灭生死,谓之甘露灭。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同註:「肇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天台之维摩经会疏二曰:「见四諦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名灭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见无諦理,离生死法,名...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束四智成叁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者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叁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叁身应用。何以故?為体性无相,从无本而立,亦无无住。」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為见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言空,无相,无愿之叁解脱也。此叁者共明空理故曰叁空。见[叁叁昧]条。 又布施行,言受者施者布施物叁相之空也。少室六门二种入曰:「行檀捨施,心无怖惜。达解叁空,不倚不着。」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一遮詮,二表詮。遮者遣其所非,表者显其所是也。具说事理曰詮。如诸经说真如之妙性,為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是為遮詮。如云知见觉照灵鑑光明朗朗昭昭,是為表詮。禪源诸詮叁曰:「如说盐,云不淡是遮,云咸是表。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溼...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讚嘆袈裟德之偈文。出於善见论。度人而授袈裟时诵之。法苑珠林二十二曰:「然后和尚為着袈裟,当正着时依善见论復说偈讚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眾生。」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依诸经论通途之说,则谓法身无色无形,色相庄严不可见。而台家贬之,以為别教已下之说。依圆教之极意,则谓法身决非无相,其言曰:一家圆实之意,法性之体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无相之法性。是故叁惑究竟清净,则本性常住之色心显现,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净也,以此即谈别...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无相之法身加持而作种种之声字,种种之声字成无相法身,故谓之不思议真言相之道法。大日经二曰:「佛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同疏七曰:「佛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者,如声闻法,解脱之中无有文字,而维摩詰不离文字说解脱相,故名不思议解脱。今此字轮亦尔,即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声字,...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观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诸法,尽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也。中观论四諦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谓空諦之理,观此空諦之理曰空观。此空观有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故谓為析空。通教不要分析,譬之幻梦之体,而直证空,故谓為体空。别...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略名法身。佛叁身之一也。佛身如法性周徧十方,有无量无边之相好庄严,以无量之光明,无量之音声,度十方无量之法身菩萨,谓之法性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眾亦满虚空。」...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叁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製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鵠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於渐教内开為五时:一、叁乘别教,於阿含经等,别说四諦、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叁机者。二...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观察所对之境之麤想,谓為寻,旧谓之觉。其细想谓為伺,旧谓之观。属於色界无色界之诸定,依此寻伺之有无而分叁种:一、有寻有伺叁摩地,定心寻伺皆有者。初禪天之根本定及其未至定(谓初禪之加行定)是也。二、无寻有伺叁摩地,定心唯有伺者。在初禪与二禪天间之中间定(大梵天之...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